哈尕滩村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新城镇东部,距新城6公里。新城在以前被称为“洮州”,这里的大部分汉族、回族是明代从江苏、安徽随西平侯沐英来此屯垦戍边的军人的后代,哈尕滩村就是当时明军屯垦的一处营寨,所以至今在语言、服饰、习俗方面保留着六百多年前江南的文化遗风。
穿洮州尕娘娘服饰的临潭妇女
哈尕滩村自明代就有一项习俗:相传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日,哈尕滩的人们会从正月初九一直到十六日凌晨放花(放烟花)庆祝玉帝生日,并且元宵节晚上放的最多。明代制作烟花不易,价格昂贵,所以放花的规模自然比不了后世。
到了清代咸丰年间,哈尕滩出了一位见多识广的买卖人陈官保,他在湖南、湖北等地方做买卖多年,学会了制作烟花。在同治年间陈官保回到家乡,他想既然村里有放花庆祝玉帝生日的习俗,而自己又掌握了高超的烟花制作技术,何不将这一习俗发扬光大。于是在陈官保带领下村里成立了“花会”,他亲制作烟花。由于生产成本较低,所以哈尕滩村在元宵节晚上放的花又多又好看,吸引了十里八村的人们来看。“哈尕滩花会”也不断将雕塑、剪纸、绘画等传统工艺技术运用在制花方面,终于形成了制花、出花、立花杆、迎香、放花等一系列充满江南遗风的民俗活动。
哈尕滩村的社火队
“走洮州,过石门,不看亲戚不进城,单看十五放花灯。花灯里头人跑龙,龙和花灯上天宫。……洮州八千一十村,火树银花独一村。”这首流传一百多年的洮州民谣说的就是哈尕滩元宵节“立花杆放花”的民俗盛况。当时洮州(甘南州大部)、岷州(岷县及陇西大部)、狄道(定西北部)等三州的群众会在元宵节这天赶到哈尕滩村来观看放花;周围地区的商贩也会来此售卖美食和小商品;周围村里的社火队也会赶来助兴。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好不热闹,,当然最精彩的就是压轴的放花活动。
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一春节民俗文化活动。
老爷庙
头一年放花结束后,花会召集会员选出下一任会长,每年六月新会长主持制作烟花的工作。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花会成员请出“老爷庙”祭祀一番,祈求制作过程顺利平安。“老爷庙”就是当初陈官保供奉关帝爷制作的小庙。当时陈官保行走江湖,并且是个生意人,所以信奉义薄云天的关老爷,他请工匠用檀木雕刻了一座1米见方的微型殿宇,里面供奉关帝爷的神位,当地人称为“老爷庙”。这座小庙可以搬动,用时需八个人抬,和八抬大轿一样。
哈尕滩放花时供奉关帝爷的老爷庙
这座“老爷庙”除了祭祀关帝爷之外,在放花时还和六个小花杆组成北斗七星参与整个放花过程。相传关羽和刘备、张飞在战乱中走散,与两位皇嫂陷落曹营,曹操对他许以高官厚禄以礼相待,关羽始终不为所动。后来关羽知道了刘备的下落,封金挂印护送两位嫂嫂离开曹营去寻找哥哥。曹操安排六员大将拦截,都被关羽一一诛杀。曹操又派人送来神火战袍想烧死他,关羽没有下马去接,伸出刀挑过战袍,明晃晃的大刀立即变成乌青色。原来关羽的大刀是一条青龙所化,青龙救了关羽一命。后来受伤的青龙闭关修炼,伤好后化为烟花在赤壁火烧了曹军,所以哈尕滩的村民供奉关羽。
现在的老爷庙殿宇有门框无门扇,左右有檐柱。檐柱上有副对联曰:“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文武寒心”,说的是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的英雄事迹;门框上也有副对联:“兄玄德弟翼德威震孟德,师卧龙友子龙偃月青龙”,对联以“德”、“龙”两字串联出所有与关羽相关的人和事。庙内后壁红纸上写着“供奉敕封关圣帝君之神位”,两侧也有一副对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说的是说关羽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桃园结义的情义可比日月。三副对联反映出哈尕滩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制 花
祭祀后村里制作烟花的工匠(一般固定,当地人称为“占根”)就开始制花的第一道工序——制作花筒,然后炼制火药,按秘不外传的配料填充花筒。制作烟花的工作断断续续,要到腊月才能完成。正月初九就开始制作花杆的装饰物,这些装饰物包括花杆娃娃和各种纸花、彩幡、彩旗。它们是用木头、竹子、铁丝、五色彩纸等材料扎制而成,运用了雕塑、剪纸、绘画等传统的工艺制作。其中的花杆娃娃最具特色,宽袍大袖,表情夸张,形象类似于中国戏曲人物的脸谱。花杆娃娃共有六位,分别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和《杨家将》中的焦赞、孟良。
哈尕滩制作的花杆娃娃猪八戒
至于为什么要将这些人物放在烟花表演过程中,是有个传说的。相传唐僧师徒取经回来时路过洮州,这里是苦寒之地,所到之处见到的都是羸弱不堪的老弱病残。正月十五走到哈尕滩时,村民们都出来迎接,全村居然没有一个强壮的人。唐三藏大发慈悲让悟空用毫毛化作成千上万的胎气,使洮州怀孕的妇女生出强壮的婴儿。唐僧师徒驾祥云东归,天上闪烁的彩霞犹如燃放的烟花,每年生了健康孩子的人家都会制作面灯来哈尕滩祭祀唐僧师徒。洮州、岷州的群众至今有在元宵节晚上放面灯的习俗,据说就是起源于唐僧师徒东归时。后来人们在放花时将他们四人放置在小花杆顶部,意为让他们也欣赏一下美丽的烟花,以民同乐。
哈尕滩制作的花杆娃娃孟良
至于将《杨家将》中的焦赞、孟良引入放花活动,则是戍边的人们对忠烈满门的杨家将充满了敬佩,而杨六郎手下的孟良据说有个火葫芦善于放火,焦赞有把芭蕉叶善于灭火。放烟花容易引起火灾,将孟良、焦赞放置在花杆上,一个负责放火,一个负责灭火,取安全吉利的意思。
哈尕滩制作的花杆娃娃焦赞
在制作纸花的时候,有些村民会将自己的心愿写在纸上,然后将纸条夹在纸花中,祈求这年能够天遂人愿。花杆娃娃、纸花等扎好后也就到正月十四日了。立花杆需要提前挖出一个栽花杆的坑,甘南气候严寒,元宵节时土地仍然冻得坚硬如铁,需提前用火烧煨融化冻土。十四日晚上吃了晚饭,看罢社火,村里的年轻人会鸣放第一筒元宵节的烟花和三响“铁炮”。铁炮是用三节钢管焊制而成,里面装上少量的火药,点燃后就会发出特别大的响声,因此称为铁炮。铁炮鸣响预示着哈尕滩放花的民俗活动正式开启。
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们则会沿街到各家门口来收集柴火。他们一边走一边大声说唱着:“蒿子拿来柴拿来,月子里娃娃鬼不害!”。人们自然会将干蒿草、木柴抱到大门外,少男少女们收集完所有人家的柴火,会集中堆到牌坊下广场上点燃起来烘烤地面。同时会进行一项有意思的“烤”活动。所谓“烤”,就是将村里当年娶了媳妇、考了大学、盖了新房、找了好工作、喜得贵子的年轻人抓来推到熊熊燃烧的火堆旁烤。当这个人受不了炙烤的滋味后,就会向众人求饶,答应请他们吃饭或者买来糖果分发给现场的每一个人。年轻人的欢聚要持续到夜里的一两点钟,散会后,会有人自愿前来挖“花杆窟窿”(就是栽杆的坑)。村民们相信结婚几年还没有生儿育女的人挖了“花杆窟窿”或者抢到花杆顶部的冲天旗就会生儿子。
少男少女们点燃篝火
出花、栽花杆
元宵节清晨三声铁炮唤醒了人们,今天就是出花和立花杆的日子。起床后人们发现花杆窟窿已经挖好了,只是不知道是谁干了好事,唯有默默地祈祷这位好人能够心想事成。绑花杆的人们开始将花杆娃娃、纸花、飘带等漂亮的装饰品绑在了花杆顶部。吃罢早饭10点整进行隆重的出花活动。人们浩浩荡荡的从制花的地方出发,向牌坊下广场进发。队伍由哈尕滩社火队开路,一路上舞龙、扭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的表演吸引了许多人加入队伍。社火队后面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们手持香表,边走边念诵佛经。然后就是出花的主体仪仗队,他们抬着花杆、老爷庙,打着五彩缤纷的彩旗、彩幡,拿着许多烟花随行。队伍走走停停表演社火,需数小时才能到达广场。
社火队在表演中
到达广场后,在经验丰富的老人们指导下,众人齐动手将烟花、花杆娃娃、纸花等绑到花杆的相应位置,然后年轻人们开始立花杆。立花杆需要打“上将鼓”,上将鼓据说就是明初屯垦戍边的军营中开战时振奋士气的战鼓打法。这种鼓的打法节奏明快、振奋人心,犹如上阵的军队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冲向敌阵,用时需一人以锣声相迎合,人们随着锣鼓的节奏和着呐喊的号子声,可以一鼓作气合力将几顿重的花杆树立起来。在气势奔腾的锣鼓声中,12米高的花杆终于被立了起来。花杆由主花杆、六个小花杆和七根横杆组成。
主花杆高三丈六尺五寸(约12米),象征一年365天。顶部插一面3米高的冲天旗,旗面上是红、黄、蓝三色染成的太阳光,寓意风调雨顺,谁抢到它就会生儿子。下面是一朵硕大的盘花。主花杆中间是平行的七根横杆组成的花架,七根横杆头部由六根小花杆相连接,增加了花杆的稳定性和坚固性。花杆总体呈“丰”字(或作“寿”、“虎”型)型,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安康。花杆上有124个楔子,上面插花各绑着62筒巨大的烟花和炮仗,加上顶部的大盘花,一共是63筒花,象征60甲子和天、地、人三才。横杆一至六层各有两个马莲帽儿(类似风车),象征一年有12个月。第四层横杆以上两侧各悬挂一盏九莲灯,每个九莲灯上有三根飘带、三串花,寓意六畜兴旺。
哈尕滩元宵节在立花杆
六个小花杆与老爷庙的分布由东至西,呈北斗七星状,按顺序与主花杆用钢丝绳连接,绳上缠有火药捻子。每个小花杆上绑有一朵盘花和一个花杆娃娃,盘花四角各插一支气火子(类似信号弹的烟花),象征24节气。最下层的小花杆顶部绑着名叫孟良的花杆娃娃,最上层的小花杆上绑着名叫焦赞的花杆娃娃,唐僧师徒在中间的小花杆上。
迎 香
吃罢晚饭,在花杆对面的戏台上开始上演传统的社火剧目。只听台上的演员用吴侬软语唱到“正月里采花无花采,二月里迎春领头开,三月里红杏出墙外,要采刺玫四月里来”(《采花》),“送到扬子江,那却全无妨,变一个鱼儿水底里藏,单等几日来挑水,一把抓在你小手上……”(《牧童放牛》)。这些口耳相传的老戏种据说就是六百多年前,家乡江南流行的曲目,大部分内容也反映的是江南人的劳作、生活的场景,没想到在六百年后的青藏高原上仍在传唱。
在唱社火的同时,迎香仪式也在进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手持香表、打着锣鼓,从村头的马王庙行进到广场的戏台口和对面的玉皇大帝庙旧址上跪下烧香化表、鸣放鞭炮。这时台上台下的人都要跪下,执事会长朗声说道:“合会什人给老爷烧香!”,众人和道“烧这里”。如此往返三次才算完成迎香仪式。玉帝庙在文革期间遭到毁坏,再没有重修,里面供奉着玉皇大帝和洮州十八位龙神中的常遇春、李文忠、胡大海、郭英四人,应该是明代中期所修,可惜现在连一块残砖破瓦都没有留下。
洮州人元宵节制作的面灯
之后各家各户会将女人们蒸熟的12盏面灯拿到马王庙、玉帝庙旧址、花杆旁的老爷庙祭祀一番,祈求国泰民安、家人幸福平安。
放 花
晚上12点就是压轴大戏放花活动,此时哈尕滩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广场旁、巷子口、房顶上到处都是看花的人。只听三声铁炮响后,花杆最底层小花杆上的火药捻子被点燃,只见四支气火子发出尖啸声,拖着黄色的光焰腾空而去。众人齐呼“孟良放火了!”随后这支小花杆上和附近的烟花开始喷放,五颜六色的光弹射向空中,巨大炮仗发出响亮的声音。当孟良附近的花燃放殆尽时,突然有一只“火老鼠”从这里冲向主花杆的第一层,花杆上的捻子立即被点燃,火捻子喷射着火花盘旋而上陆续点燃了花杆上所有的花炮。
哈尕滩元宵节的花杆
一时间喷花类、旋转类、升空类、火箭类、吐珠类、小礼花类、烟雾类、礼花弹类的各种烟花和着人们的欢声笑语竞相绽放,发出千紫万红的光芒,小小的哈尕滩村被装扮的绚丽多彩,亮如白昼,形成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丽景象。人们在看花的同时默默祈祷放花过程顺顺利利,今年能够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整个放花过程大约需要一小时,最后第八层上的大盘花旁边的烟花也开始燃放,同时花杆上的九莲灯和花杆娃娃也开始投入战火,燃烧的九莲灯悬挂在高空,犹如天际间的九朵莲花边旋转边发出橘黄色的光芒,带给人光明和希望。当烟火燃烧到焦赞处时,放花过程接近尾声,因此有“孟良放火,焦赞收火”的说法。
礼花绽放
这时会看到有人冲向花杆和老爷庙。冲向花杆的都是希望生儿子的年轻小伙子,这些人中肯定有昨晚挖花杆窟窿的人,他们攀爬上花杆,冒着余火不顾危险向最高处的冲天旗爬去,谁抢到了就会喜得贵子。冲向老爷庙的大多是还没有生育的村民,老爷庙顶部的硕大红色盘花谁抢到就会生儿育女。也许在外人看来这是迷信的做法,但是哈尕滩村、羊房村、肖家沟的村民们却说抢到冲天旗和红盘花生儿育女颇有灵验!所以一百多年来这项习俗经久不衰,成为哈尕滩放花民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烟花漫天
中国的烟花民俗活动虽多,但是甘肃临潭县哈尕滩的元宵节“立花杆放花”民俗活动却是包含文化元素最丰富的一个。近年来随着制做烟花人才的凋零这项传承上百年的民俗活动开始有所衰落,好在甘南州的文化部门已经开始关注这项民俗,相信哈尕滩放花的民俗活动会重新绽放绚丽的身影,祝愿哈尕滩的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今年元宵节欢迎大家了临潭县哈尕滩做客,感受一下六百多年前的江南遗韵。
原标题:《火树银花独一村——甘肃临潭哈尕滩元宵节“立花杆放花”民俗》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赏民俗闹元宵 元宵节文旅活动精彩纷呈
花盛:人生,是一场拔河
扎尕那
元宵节赏民俗 花灯展春意闹
宋代元宵节焰火发达 花灯制作华丽奇巧
2017中国·临潭·冶力关西部“花儿”艺术节在甘南开幕
元宵节快乐|月圆向吉,花开向喜
甘肃花儿有哪些艺术特点 甘肃花儿历史起源及特点概述
民俗专家:元宵节曾是中国“情人节”“求子节”
甘肃“花儿”文化资源整合与品牌建设研究 戚晓萍 文化发展 丝绸之路 研究报告 甘肃 2015 【简介
网址: 火树银花独一村——甘肃临潭哈尕滩元宵节“立花杆放花”民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92836.html
上一篇: 轧蚕花、拉蚕丝、来大运河畔体验民 |
下一篇: 浙江桐乡:轧蚕花剥丝绵 桑蚕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