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穴盘育苗技术
李 婷
草莓是一种多年生草本小浆果,在世界各国的小浆果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产量和栽培面积一直居于首位 。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均有栽培 。草莓果实色艳多汁,香味浓厚,果实除含人体所需的可溶性糖、有机酸和蛋白质外,还含有丰富的钙、镁、铁、磷等矿质元素和维生素 C 等。草莓除鲜食外,还可制酱、制酒和加工成速冻食品 。 草莓耐阴,但也喜光,生长周期相对其他果树短, 适于作幼龄果园间作和菜园、苗圃轮作,也可利用四旁空地栽植。 草莓是最早上市的新鲜水果之一,在保证果品周年供应中起到一定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草莓的需求量和栽培面积稳中有增。
草莓定植后若连续结果退化严重, 生长一年或完成一个结果周期后产量和品质急剧下降, 表现为结果量减少,果实变小,畸形果数量增加,果实风味降低。 因此,在草莓生产中完成一茬栽培后需倒茬或更换新的幼苗,即一年一栽。 草莓生产中主要以匍匐茎繁殖幼苗(种子繁殖主要用于选育新品种 )。 目前茎尖组培苗也已用于生产实践,但成本较高。 传统的草莓繁殖方法是在露地条件下利用母株繁殖匍匐茎苗,但移栽时带土困难,移栽后缓苗期长,成活率低。为了实现草莓带土移栽和提高移栽成活率, 利用穴盘培育匍匐茎苗效果显著。 现就相关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草莓种植者参考。
展开剩余 87 %
1 育苗地的选择
草莓适应性强,但在育苗中,为了提高母株发生匍匐茎的数量和苗木质量,育苗应选择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交通便利的地块。 平地有助于机械化耕作和灌溉。 土壤肥沃地块植物所需的矿质营养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可减少肥料使用量和灌溉次数。 灌溉方便包括有一定的水源和灌溉设施,可预防干旱天气对育苗的不利影响。 交通便利有助于育苗所需物资(肥料、基质和穴盘等)的运入和育成种苗的运出。 除此之外,育苗地前茬应为草莓外的其他作物,重茬不利于苗木生长和优质苗木的培育。
2 母株的定植
草莓母株质量高低是匍匐茎苗质量的基础,生产中通常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苗作母株,或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苗繁殖的一代匍匐茎苗作母株。选择和引进母株要选择有实力或资质的农业科研院所或种业公司生产的,确保品种纯正,无病虫害。
草莓母株引进后定植前,育苗地先浇足水,待地表泛白不粘脚时撒施过磷酸钙 ( P 2 O 5 ≥15% ) 50 kg/666.7 m 2 、尿素( N≥46% ) 20 kg/666.7 m 2 作基肥,深翻土壤,捡除石块、草根、残存地膜等杂物,沿南北方向起高 15 cm 、宽 30 cm 的平顶垄,垄间距 90 cm ,垄长视育苗规模而定,但一般以长 10~15m 为宜,便于灌水和田间管理。 垄顶覆盖宽 60cm 的白色地膜。
草莓母株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可以秋栽( 9 月),也可以春栽( 3 月);但露地栽培条件下以春栽为宜。定植时在垄顶中心按株距 20 cm 开直径 10 cm 定植孔,每孔栽植 1 株。 栽植深度是影响草莓成活的主要因素之一, 栽植时使苗心基部与垄面平齐。 栽植过深,苗心易腐烂,进而秧苗死亡;栽植过浅,新茎外露,秧苗易干枯死亡,两者都造成缺株少株,需多次补栽,提高定植成本。 定植后如土壤湿度较高,无需大水漫灌,只需每穴点浇 1L 水即可。 定植 15d 后视土壤干旱程度进行灌水。
3 育苗基质的配制
育苗基质是提高穴盘育苗成功率的又一重要因素。 育苗基质需营养丰富、疏松透气。 在生产实践中有商品化育苗基质,但成本较高。 在草莓育苗中为了节约成本,可就地取材、自制育苗基质。 育苗基质可取常年耕作的耕层( 0~30 cm )土壤、细河沙(粒径 ≤0.5 cm )、锯末(粒径 ≤0.5 cm )和腐熟的羊粪按体积等比配制而成。 配制时充分掺和后,堆放在墙角或阴凉处备用,并用塑料薄膜覆盖,以防雨淋后养分流失。
4 穴盘摆放
草莓母株春季( 3 月)定植后的 5 — 6 月大量发生匍匐茎,匍匐茎由新茎腋芽发出,先直立生长,长到超过叶面 5~10cm 时,逐渐垂向垄间匍匐生长。 大多数品种的匍匐茎,首先在第二节向上发生叶片,向下形成不定根, 不定根接触到穴盘育苗基质后扎入基质内,形成一株匍匐茎苗;随后在第四、第六节等偶数节处继续形成匍匐茎苗。 一根早期抽生的匍匐茎,可向前延伸形成 3~5 株匍匐茎苗。 因此,穴盘的摆放不宜过早, 也不宜过迟。 摆放过早影响前期田间操作,雨淋后穴盘内基质养分易流失;摆放过晚匍匐茎已在地表生成匍匐茎苗,降低繁殖数量。 穴盘的最适摆放时间是 4 月下旬。
穴盘以长 × 宽 × 高 =80cm×30cm×10cm 的黑色塑料盘为宜。 还应考虑穴盘孔数,穴孔较少虽能盛装较多育苗基质,为幼苗生长提供较多养分,但育苗数量降低;每盘穴孔数较多时,虽能培育较多幼苗,但盛装的基质较少, 后期幼苗因养分供应不足而生长不良。 草莓育苗实践表明,每盘穴孔数以 90 个为宜,穴孔体积以 150cm 3 / 穴为宜。 穴盘摆放前,先将配制成的育苗基质装盘,用木板刮去顶部多余部分,将穴盘整齐摆放在母株两侧垄沟内,穴盘边缘紧贴垄沿。
5 匍匐茎的摆放
穴盘摆放好后, 将母株发出的匍匐茎均匀摆放到穴盘上,防止相互交叉重叠,稀疏不均。 当匍匐茎生长一段时间后长短不一时,将超出穴盘边缘的长匍匐茎折回去补充到裸露盘面上,呈“ M ”形或“ S ”形摆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匍匐茎苗的繁殖数量。
6 摘花序
母株发生匍匐茎后,为了节约营养,及时摘除花序,使叶片合成的有机产物及时转运到匍匐茎,供匍匐茎苗生长。
7 除草
草莓穴盘育苗中, 定植的母株和生成的匍匐茎苗矮小,垄两侧除摆放的穴盘外,还需预留 30cm 宽的操作道,垄间操作道和穴盘缝隙间易滋生杂草,杂草生长迅速,遮挡草莓母株和匍匐茎苗采光,还与其争夺水肥,应及早拔除,以防长大后根系串入育苗盘基质内,拔除时易损伤穴盘,并带出匍匐茎幼苗。
8 肥水调控
肥水充足时母株叶片肥大、叶色浓绿,发出的匍匐茎数量较多,且粗壮,向前延伸较远,形成的匍匐茎苗数量多。 除此之外,匍匐茎不定根易扎入育苗基质内,及早形成根系和叶片,达到自养和减少对母株养分输送的依赖。
草莓穴盘育苗中母株定植前撒施的过磷酸钙、尿素和腐熟的羊粪可视为基肥。 母株定植后和匍匐茎苗生长期以追肥为主( N≥46% 的尿素),施入土壤和育苗基质。 也可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尿素或磷酸二氢钾 ( P 2 O 5 ≥52% 、 K 2 O≥34% )。 土壤或基质追肥时,每 666.7m 2 施尿素 5~10kg ,追施 4 次,追施时期5 — 8 月,间隔期 30d 左右。 追施时将尿素均匀撒施到垄沟地表和穴盘基质表面,然后灌水溶解下渗。 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时,浓度均为 0.3%~0.5% ,喷施 5 次,喷施时期 6 — 8 月,间隔期均为 10~15 d 。喷施量以叶面不形成液滴为宜,不可反复喷施。 喷施后 24h 内有降雨,需补喷。
每次土壤和穴盘基质追肥后要及时灌水, 灌水量以淹没穴盘表面为宜,不可淹没母株定植的垄顶。除此之外, 为了保持穴盘育苗基质湿润和便于匍匐茎苗根系生长,每日清晨穴盘表面喷水保湿,阴雨天可省去喷水。 有条件的育苗地也可穴盘顶部安装微喷或滴灌设施,定时定量喷水或滴水,保持穴盘内基质湿润。 遇到干旱年份或月份,根据土壤干旱程度也可加大灌水频次和灌水量。
9 病虫害防治
草莓穴盘苗培育中病害主要有灰霉病和白粉病。 灰霉病主要发生在 5 — 6 月,发病后母株和匍匐茎苗幼叶表面出现浅褐色水渍状病斑, 随着发病严重程度的增加,病斑进一步扩大,病斑处坏死干枯,严重时整片叶子焦枯脱落。 灰霉病的发生与高温高湿等气候条件相关,雨季是灰霉病的高发期。 灰霉病发生后草莓母株发生的匍匐茎数量减少, 且生长不良,茎节不产生不定根或形成的匍匐茎苗弱小,生长一段时间后黄化死亡。 灰霉病的防治,除及时清除垄沟内杂草,保持通风透光外,叶面需喷洒 50%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 500 倍或 40% 嘧霉胺悬浮剂 1 200 倍液。 白粉病主要发生在深秋( 9 — 10 月),发病后母株和匍匐茎苗老叶叶面出现白色粉状圆斑, 随后白粉布满整个叶片,叶片停止生长,质地变脆,呈灰白色,严重时叶柄形成离层脱落。 匍匐茎苗移栽后发芽迟缓,成活率降低。 可叶面喷洒 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2000 倍或 25% 腈菌唑乳油 6000 倍液。
草莓穴盘苗培育中虫害主要有二斑叶螨 (俗称红蜘蛛)和桃粉蚜(俗称蚜虫)。 红蜘蛛主要发生在9 — 10 月,受害叶背面布有蛛丝 5~10 条,成螨吸食嫩叶汁液,形成针孔状褐色小斑点,严重时褐色小斑点布满叶面,幼叶停止生长,逐渐发黑干枯。 红蜘蛛发生后草莓母株和匍匐茎苗幼叶和生长点坏死, 生长停止;匍匐茎苗移栽后不能发芽,成活率降低。 可叶面交替喷洒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00 倍和 0.5%阿维菌素乳油 1500 倍液。 蚜虫在草莓各生长期均可发生,干旱年份发生较严重。 其若蚜和成蚜附着在母株和匍匐茎上吸食汁液,排泄出胶状物质,并附着在叶面上,霉变后形成黑色煤污,俗称“煤污病”。 蚜虫发生后造成叶片受污,光合能力降低,生长势降低,并传播其他病害。 可叶面交替喷洒 10% 敌百虫乳油1000 倍和 10% 灭蚜威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喷洒 3次。不同杀虫剂交替喷洒时间隔期 10~15d ,不可为了省工、省时混合后一次性喷洒。
10 幼苗分离
进入 9 月后草莓匍匐茎由绿变红,再由红变黄,匍匐茎苗长出 4~6 片叶, 其中 2 片以上的叶面积达到成龄叶大小; 每株匍匐茎苗不定根数量达到 3~5条、长度达到 5~10cm 时,表明培育的匍匐茎苗已经老熟,可以脱离母株单独生长。 此时用剪刀将匍匐茎剪断,使每个匍匐茎苗脱离母株独立生长。
11 移栽
匍匐茎苗脱离母株 15d 后即可移栽。 移栽时停止喷水或灌水,保持干旱,使育苗基质和穴盘分离,将匍匐茎苗连同育苗穴盘运送到栽植地, 带基质取出栽植。 这样既不损伤匍匐茎苗根系,提高移栽成活率;还不损坏穴盘,可重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