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乡村振兴|花馍做出新花样 花庄子日子像朵花

乡村振兴|花馍做出新花样 花庄子日子像朵花

三两下擀开一节面剂子,涂胡麻油,淋香豆油,抹上姜黄,滴几滴红曲油……74岁的张桂英手脚麻利,干劲十足,脸上始终堆满笑容,谈笑间一笼花馍已上锅开蒸。

张桂英家住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花园乡花庄子村,当地气候冷凉,适宜小麦生长,各类面点美食种类丰富,制作历史悠久,花馍就是其中一种。

2023年8月31日,在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花园乡花庄子村年馍作坊,制作好的蒸饼,正准备上锅蒸制。新华社记者 苟立锋 摄

花馍也称年馍,是当地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做的一道美食。去年春节前夕花庄子村首次举办年馍节,并通过网络进行直播,红火热闹的年俗年味吸引了不少游客参与,也给花庄子村带来新的商机。

见到张桂英时,正是她第一天“上班”,做了一辈子花馍的她如今成了“职业面点师”。在村里致富带头人翟玉春带领下,张桂英和十几个老姐妹这两天正式上岗,蒸馍赚钱。

“我当时就想既然这么受游客欢迎,为什么不多做点开店来卖呢?”翟玉春说,年馍节办完她就开店卖馍,在县城盘下店面,开始经营。

“一天能卖六袋面,毛收入1700元左右。”翟玉春告诉记者,虽然收益不错,却也辛苦难耐,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忙活一天睡觉往往要到深夜。于是她进一步萌生了创办作坊,吸引村里有手艺的人一起卖馍挣钱的念头。

2023年8月31日,在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花园乡花庄子村年馍作坊,妇女们正在制作食品。新华社记者 苟立锋 摄

翟玉春的想法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为形成花庄子花馍品牌效益,在当地政府帮助下,翟玉春成功注册“妈妈的味道”巴里坤年馍商标。同时她把花馍制作基地也搬回了村里,在村里创办花馍手工作坊,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加工模式。“通过电话销售,我们把馍卖到了天津、河南等地。”翟玉春说。

“目前看效益不错,就业人员人均月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花园乡党委书记范海燕告诉记者,后续当地计划注入村集体资金,继续扩大花馍产业规模,吸引更多人通过传统产业在家门口就业。

“馍熟了,快!”聊了没一会儿,看着锅上持续升腾的热气,张桂英老人赶紧提醒,笼盖刚一揭开,面香、豆香、油香便随着蒸汽飘散。张桂英老人坦言,自己不指望挣多少钱,能有个地方和村里的老姐妹一起说说话,还有个正事干,她就觉得日子美得很。

2023年8月31日,在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花园乡花庄子村年馍作坊,村民张桂英准备蒸蒸饼。新华社记者 苟立锋 摄

作坊刚刚开张,翟玉春对未来已经有了新的想法,她说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把老味道学习好、传承好,以后要在造型、口味上创新改进。“可以尝试一些可爱的动物造型,尺寸也可以小一些,包装上还得下点功夫。”

花庄子村目前仍以种植、养殖等产业为主,去年人均收入达到23000元左右,增幅明显,今年在政策资金支持下,村里又建起了12座500平方米的养殖棚圈。说起这几年乡亲们的变化,“日子肯定越过越好嘛”张桂英老人脸上依旧绽满笑容。(记者苟立锋)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乡村振兴在行动丨华溪村乡村振兴背后的生态故事
疫情倒逼赏花游转型升级 掘金赏花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搞点新花样——薄荷与花
【欢乐中国年】 花馍剪纸添年味 传承民俗迎新春
小小玫瑰花做出乡村振兴大文章
【龙年说龙】 巧手传承文化 花馍传递祝福
渔子溪的乡村振兴“财富密码”
面塑花馍:蒸出来的艺术品
江苏徐州:涵养乡村振兴“活水源”,浇开现代农业“共富花”
【聚焦乡村振兴】花官镇:特色产业撬动乡村振兴

网址: 乡村振兴|花馍做出新花样 花庄子日子像朵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286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开荒花园
下一篇: 【原神同人】花与花园(三)花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