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文化教育活动与儿童情感发展的实践研究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大队部课题方案一、研究背景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底蕴如何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 求相适应,这是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以往,我校遵循“育情崇德”的校训,积极 进行情感教育研究,已在一定的教育层面上提升了办学品位。目前,择取中国文化 中的花的文化”作为研究专题,主要是为了以下四方面的需要”:(一)继承中国传统“花文化”精髓的需要。中国传统“花文化”数量众多、内 涵深刻、象征贴切,需要弘扬光大。中国是诗的王国,更是花的国度。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原产于我国的花卉 就有1万一2万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为此赞誉“没有中国的花卉
2、,便 不成花园”。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 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形成了在世界文化殿堂占 有独特一席的中国花文化。(二)打造“花样华庄”、“花香华小”、“花样童年”的需要。“华庄”之华”即中华之华,“中华为什么叫华,”,在甲骨文中,只有“华”字而没有“花”字,“华”字画的是一株长满了花果的花树。通训定声说:“开花谓之 华”,如诗:“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创造出“花”字 以前,“华”字可以泛指一切的花草,是对一切光彩夺LI的东西的总称。因此华 庄”就应是一个有花的场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将成为必然。),华庄中
3、 心小学就应是一个充满花香、花景的校园,因而营造环境使学校成为“花文化的情 境场”,既是打造少年儿童的花样年华乂是打造花样华小。(三)深化学校情感教育课题研究的需要。更好地根据少年儿童的情感发展规律 及特点,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内化能力,使情感教育研究在学校各个层 面得到深化。同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中国人民视花为美,与花媲美。因此视花为美的化 身,美好幸福的象征,已成为世界共同的语言。然而,中国人对花的认识和情感并 不仅限于此,而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情感。在中国人看来,花是有灵之 物。人们赏花,除了赏识它那静态的外部形态美之外,还善于观察欣赏它那动态的 生命变化之趣。另外,中国人
4、还认为花是有情之物,不仅娱人感官,更撩人情思, 能寄以心曲。中国人对花的这种看法和情感是观花之后由悟性而得来的一种艺术境 界。对花产生了更深一层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因此,中国人世世代代爱花赏花 就是认为花能使人赏心悦LI (花能畅神达意,花能陶冶情操。花中蕴含着文化,花 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品德和节气。而这恰恰是我校在情感教育特色推进中可以找到的一个内化的抓手。(四)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教师和少年儿童共同参与学校“花文化”的研究,一方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花的文化”研究中很多环节是根 据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整合,它必将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及完整人 格的养成。二、内涵界
5、定“花”狭义上指“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广义上是指“可供观赏的植 物”,即“花卉”。(现代汉语词典)“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花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生活过程中,在种花、赏花、 品花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花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组成 部分。我国的花文化从一出现起,就深受中国绘画、书法、文学、艺术、造园工艺 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并随之而发展。“花文化的教育活动”是指在我国花文化中择取的与少年儿童年龄特点、认知 水平、生活经历相关的花卉品种并以各种文化手段(如绘画、书法、
6、纂刻、剪纸、 雕塑、摄影、影视、盆景、音乐、诗词、散文等)的组合来体现对大自然的美的象 征一一“花”的热爱、感受与赞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回 归自然的道德文化修养与审美悄趣的活动。“情感发展”指的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富有创新性的教育 策略,促进儿童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育LI标的 统整发展,重点关注儿童积极健康的情感生活和情感发展、乃至精彩的生命意义。“花文化教育活动与儿童情感发展的实践研究”以研究“花文化”为依托,以 少先队组织活动为阵地,开发相关花文化的道德教育资源,通过实践、体验、内化 的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情
7、感的发展、体验,形成良好的品性,成 为全面发展的人。三、理论依据(一)课程理论依据。紧扣课程“三维度”要求,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 养。(二)情感教育理论依据。根据情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帮助少年儿童在教育活 动中“动情”,得到美的感染和激发,“情得而后理真”。(三)生活性理论依据。联系少年儿童的生活经历,激活少年儿童的生活体验, 提升少年儿童的生命活动质量。(四)美学理论依据。启示少年儿童认识美的实质、享受美的愉悦、树立美的理想、追求美的创造、形成美的品性。(五)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少年儿童为中心,视少年儿童 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少年儿童的意义建
8、构起帮助和 促进作用。本课题试图以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在探究有关花的知识的过程 中,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课题H标八普及花卉知识,培养爱花、养花兴趣,从小知道提倡爱花、养花是社会文 明与进步的标志。2、要求少年儿童在养花、研究花的过程中不仅观赏的外形之美,更要体验花 的品性之美。3、指导少年儿童了解花卉知识,分年级组种植、培育一定数量的花卉,形成 校园内的百花园”一一花样华小”。激励少年儿童养成爱花、护花的良好习 惯,争当美化校园、家园的小能手。4、教育少年儿童树立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的思想情愫。通过歌 颂祖国的花草树木,选出心中最喜爱的花卉,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
9、家乡的热 爱。五、研究内容(一)在开辟的“百花园”、“七色花吧”(暂定)等场所及“花文化”研究专用 室来介绍花卉栽培的知识、信息,研究花卉种类、种植、管理的技巧。描述历代社 会生活中各种花事活动的情景,借以展现繁荣欢乐的社会岁月风貌。直接表现或描 绘各种名花异卉的琼姿仙态之美,以展示大自然的美景,使人获得美的享受,生活 的乐趣。介绍古今名人赏花赞花或育花的种种趣事,以此增加师生的主活知识和乐 趣。以花为题,借花传情,或阐述人生哲理,起到教育作用,或表示祝愿,希望和 祈求,或表达个人的种种心态与冥想。(三)在校、班营造的特定环境中研究“花文化”对少年儿童个体情感发展的益 处或相关受感染、陶冶的心
10、理状态。(二)在语文课本(含阅读教材)及自编队本教材花文化读本的学习中,通过 绘画、书法、纂刻、剪纸、雕塑、摄影、影视、盆景、音乐、诗词、散文等方式, 以找一找”、“写一写”、“画一画”、剪_剪”、贴_贴”、做一 做”、“说一说”、“比一比”等多种形式,在师生尽可能大的参与中,研究相关 花卉的特性及其“人格化”的品性与气质,陶冶情操。(四)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花文化节日”形式(比如梅花节、杜鹃花节、月 季花节、牡丹花节、桂花节、菊花节等等),在习作、绘画、歌舞、诗文诵读、剪 贴等形式多样的比赛中,研究“花的文化”教育成效。(以上“研究内容”均在“分阶段研究计划”中详述。)六、运用方法(一)文
11、献法。通过对有关国内“花文化”文献资料的学习研究,提高课题组人 员和全体教师的理论修养,同时得到经验借鉴。(二)调查法。通过调查,对学校以及少年儿童家庭培育花卉的情况有所了解, 及时设置LI标、提出内容。(三)比较法。对各年级组、各班的实施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普通规律,力 求得出有实效性的指导方法。(四)行动经验总结法。对实践经验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揭示其规律,再指 导实践。七、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2006、92006、12),启动筹备,组织队伍,设计方案并组织 论证;着手拟定实施阶段研究讣划。(二)实施阶段(2007、12008、7),调查充实方案,开始投入实施阶段;于08 年4月进行自我评估,形成小结等资料。结题阶段(2008、92009、1),在08年6月或7月完成中期评估的基础上深 化研究,形成结题阶段的研究讣划;准备总结展示成果,召开结题会。
相关知识
花文化教育活动与儿童情感发展的实践研究
立足儿童 绽放生命——介休市栀子花工作室第二运营期工作汇报
实践教学植物研究(实用20篇)
园艺疗法,世界各国的实践。
莲都:举办“以爱相伴,与花同行”孤独症儿童亲子插花活动
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精选11篇)
园艺研究范文(5篇)
自然教育主题下的花艺研学探索与实践 | 花文化
红桥区:桃花堤畔的教育系统实践活动
【美学.园艺】自然教育主题下的花艺研学探索与实践
网址: 花文化教育活动与儿童情感发展的实践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396.html
上一篇: 2022工作室成果分享15|蜜蜂 |
下一篇: 玉渊潭樱花文化季开幕 福建山樱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