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 Zao jia
《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果实,又名皂角。形扁长者,称大皂荚;其植株受伤后所结的小型果实,弯曲成月牙形,称猪牙皂,又称小皂荚,均入药。主产于四川、河北、陕西、河南等地。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用。
【性能】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应用】
1.顽痰阻肺,咳喘痰多。本品辛能通利气道,咸能软化胶结之痰,故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宜用之,可单味研末,以蜜为丸,枣汤送服,即《金匮要略》皂荚丸。近代有以本品配麻黄,猪胆汁制成片剂,治咳喘痰多者。
2.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痰盛。本品味辛而性窜,入鼻则嚏,入喉则吐,能开噤通窍,故如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等痰涎壅盛,关窍阻闭者可用之。若配细辛共研为散,吹鼻取嚏,即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或配明矾为散,温水调服,涌吐痰涎,而达豁痰开窍醒神之效,即稀涎散(《传家秘宝》)。
此外,本品熬膏外敷可治疮肿未溃者,有散结消肿之效;以陈醋浸泡后研未调涂,可治皮癣,有祛风杀虫止痒之功。又本品味辛,能“通肺及大肠气”,而有通便作用,治便秘,可单用,也可配细辛研末,加蜂蜜调匀,制成栓剂用。
【用法用量】研末服,1~1.5g;亦可入汤剂,1.5~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内服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呕吐、腹泻。辛散走窜之性强,非顽疾证实体壮者慎用。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下水。利九窍。”
2.《本草纲目》;“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民疠济癣。”“其味辛而性燥,气浮而散。吹之异之,则通上下诸窍;服之则治风湿痰喘肿满,杀虫;涂之则散肿消毒,搜风治疮。”
3.《本经逢原》:“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类皂苷、鞣质、蜡醇、廿九烷、豆甾醇等。
2.药理作用:皂苷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性地促进呼吸道粘液的分泌,从而产生祛痰作用: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大量皂荚中所含之皂苷,不仅刺激胃肠粘膜,产生呕吐、腹泻,而且腐蚀胃粘膜,发生吸收中毒,甚至产生全身毒性,引起溶血,特别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先痉挛后麻痹,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3.临床研究:皂荚研细末吹入鼻腔,可止呃逆(中医杂志,1995,7:389)、治疗急性心悸(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医杂志,1995,7:418);皂荚蜜丸服,治痰稠不易咳出之肺结核、肺脓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及肺不张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好祛痰作用(中华内科杂志,1982,12:783);皂荚研末,用糖拌服,治小儿厌食症,总有效率94.5%(湖北中医杂志,1987,1:25);大皂角炒,研末,入醋收膏,贴敷患侧口角,治面神经炎300例,痊愈250例,好转40例,无效10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4:25);皂荚与苦参煎水熏洗,治滴虫性阴道炎68例,近期治愈39例,远期治愈12例(甘肃中医,1996,3:36);皂荚用水、酒、醋、香油等制成浸出液或糊剂外搽或敷,可治疗疥疮(湖北中医杂志,1989,5:32)、带状疱疹、足癣、漆疮、丹毒、痱子(新中医,1995,1:45)。
4.不良反应:皂荚所含的皂荚苷有毒,对胃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胃粘膜被破坏而吸收中毒,故用量过大,误食种子或豆荚,及注射用药均可致毒性反应。初感咽干、上腹饱胀及灼热感,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泻,大便多呈水样,带泡沫。并有溶血现象,出现面色苍白、黄疸、腰痛、血红蛋白尿及缺氧症状等。同时出现头痛、头晕、全身衰弱无力及四肢酸麻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休克、呼吸麻痹、肾衰而致死亡。
中毒早期应立即催吐、洗胃、并口服牛乳、蛋清等以保护胃粘膜,必要时可导泻;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促进毒素排泄;有溶血征象者,应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严重者输血、给氧、酌用可的松类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并作对症处理。中药解毒:以生姜9g、香芋9g、赤芍9g、乌药9g、藿香6g、羌活6g、大腹皮12g,水煎服。或以黄柏9g,甘草6g,煎服。
附药 皂角刺
为皂荚树的棘刺,又名皂角针。性味辛温。功能消肿排脓,祛风杀虫。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以及皮癣、麻风等。煎服3~10克。外用适量,醋煎涂患处。痈疽已溃者忌用。
旋覆花Xuan fu hua
《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或欧亚旋覆花I. britannica L.的头状花序。主产于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
【功效】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
1.咳喘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本品苦降辛开,降气化痰而平喘咳,消痰行水而除痞满。治寒痰咳喘,常配苏子、半夏;若属痰热者,则须配桑白皮、瓜蒌以清热化痰;若顽痰胶结,胸中满闷者,则配海浮石、海蛤壳等以化痰软坚。
2.噫气,呕吐。本品又善降胃气而止呕噫。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而噫气呕吐,胃脘痞鞕者,配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如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此外,本品配香附等,还可治气血不和之胸胁痛,如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
【用法用量】煎服,3~10g;布包。
【使用注意】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又因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2.《药性论》:“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
3.《本草汇言》:“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主心肺结气,胁下虚满,胸中结痰,呕吐,痞坚噫气,或心脾伏饮,膀胱留饮,宿水等证。大抵此剂微成以软坚散痞,性利下气行痰水,实消伐之药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均含大花旋覆花内酯、单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二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等。旋覆花另含旋覆花佛术内酯、杜鹃黄素、胡萝卜苷、肉豆蔻酸等。欧亚旋覆花另含天人菊内酯、异槲皮苷、咖啡酸、绿原酸等。
2.药理作用:旋覆花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旋覆花黄酮类对组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离体支气管痉挛亦有对抗作用,并有较弱的利尿作用。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Ⅱa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欧亚旋覆花内酯对阴道滴虫和溶组织内阿米巴均有强大的杀原虫作用。此外,旋覆花对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天人菊内酯有抗癌作用。
3. 临床研究:用显脉旋覆花糊剂治疗50例早期牙髓炎患者,有效率58%。16~25岁间有效率71.4%(昆明医学院学报,1992,4:43);此外应用旋覆花治疗手术后顽固性呃逆疗效满意(中华外科杂志,1956,12:952)。
附药 金沸草Jinfeicao
为旋覆花的地上部分。性味功效与旋覆花相似,性善疏散。主要用于外感咳嗽痰多之证。煎服,5~10g。
白前 Bai qian
《名医别录》
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ex Levl. 或芫花叶白前C.glaucescens (Decne.)Hand.-Mazz.的根茎及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江西、湖南等地。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降气化痰。
【应用】
咳嗽痰多,气喘。本品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以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为宜。治外感风寒咳嗽,咯痰不爽者,配荆芥、桔梗等宣肺解表之品,如止嗽散(《医学心悟》);若咳喘浮肿,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则配紫菀、半夏、大戟等以逐饮平喘,如白前汤(《深师方》);配清泻肺热之桑白皮、葶苈子等同用,可治内伤肺热咳喘,如白前丸(《圣济总录》);若与益气润肺之黄芪、沙参等配伍,可治疗久咳肺气阴两虚者。
【用法用量】煎服,3~1Og;或入丸、散。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2.《本草纲目》:“手太阴药也。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
3.《本草汇言》:“白前泄肺气,定喘嗽之药也,疗喉间喘呼,为治咳之首剂;宽膈之满闷,为降气之上品。前人又主奔豚及肾气,然则性味功力,三因并施,脏腑咸入,腠里皮毛,靡不前至,盖以功力为名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柳叶白前根茎中含β-谷甾醇、高级脂肪酸及华北白前醇。芫花叶白前根中含有白前皂苷A~K,白前皂苷元A、B、白前新皂苷A、B及白前二糖。
2. 药理作用:芫花叶白前各种提取物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水、醇提取物又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水提取物对乙酰胆碱和组胺混合液诱发的豚鼠哮喘有明显的预防作用。此外,水提取物还具有非常显著的抗炎作用。柳叶白前醇、醚提物有较明显的镇咳作用和祛痰作用,水提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和抗炎作用,还具有镇痛及抗血栓形成作用。
猫爪草 Mao zhao cao
《中药材手册》
为毛莨科植物小毛莨Rununculus ternatus Thunb.的块根。主产于长江中下游各地。秋末或早春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生用。
【药性】甘、辛,微温。归肝、肺经
【功效】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应用】
1.瘰疬痰核。本品味辛以散,能化痰浊,消郁结,宜于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内服外用均可,多配伍夏枯草、玄参、僵蚕等药用。
2.疔疮,蛇虫咬伤。取本品又解毒消肿之效,临床多用鲜品捣敷患处。
此外,利用本品的发泡作用,还可治偏头痛、疟疾、牙痛。
【用法用量】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小毛莨内酯、原白头翁素、二十烷酸、肉豆蔻酸十八烷基酯、豆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还含有油类及植物碱。
2临床研究:用猫爪蜈蚣散(猫爪草、蜈蚣)口服,治疗多例颈淋巴结核,取得良效(河北中医,1990,1:10);口服猫爪草合剂,局部使用为喷喉、拭喉、含服三种方法,治疗咽喉炎均有良效(广州医药,1993,4:43);猫爪草煎水,头汁内服,复将药渣捣绒,加小金片10~12片(研细)拌匀,分2次敷于患处,治疗36例疖病,均治愈(新中医,1990,11:36)。
相关知识
中药旋覆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旋覆花
旋覆花的研究进展
线叶旋覆花嫩茎段生长点试管苗繁殖的研究
旋覆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科普本草之【旋覆花】图文
旋覆花的功效与作用
[医学]花类中药(1)
旋覆花的功效与作用 旋覆花的副作用
旋覆花的用法
网址: 【转载】(1)中药:皂荚、旋覆花、白前、猫爪草、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95616.html
上一篇: 古今名医验方秘方=眩 晕(高血压 |
下一篇: 猫爪草(附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