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
课文1 秋天
1.天气凉了, 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凉了、黄了、落下来”写出了秋天的特点。
2.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一会儿”中的“一”读二声,“一群”中的“一”读四声。
3.啊!秋天来了!
“啊!”表示明白了。这些自然界事物发生变化都是因为秋天来了,用这2句话总结了全文。
课文2 弯弯的月儿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把月儿比作小船,形象生动。
2.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只”指仅仅,“只看见”是仅仅看见的意思,表示除了星星和蓝天,别的什么都没看见。
课文4 四季
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尖尖”是小草的形态,写出了小草的生机与活力。
2.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弯弯”是说谷穗成熟时的形态,“鞠着躬”形象地赋予了谷穗人的动作。
3.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挺”是雪人的动作,这是作者大胆的想象,把雪人当成人来写。
识字9 日月明
1.一人不成众, 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 黄土变成金。
这句话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大家团结在一起可以创造出财富,可以战胜更多、更大的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功。
课文5 影子
1.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既写出了影子的颜色,又写出了影子的调皮可爱。
2.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说明影子与人相伴相随,形影不离的特点。
课文6 比尾巴
1.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以三个疑问句开篇,提出三个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2.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回答了公鸡、鸭子、孔雀尾巴的特点。突出了孔雀尾巴的美丽超出了其他的动物,是位居第一的。
课文7 青蛙写诗
1.青蛙说:“我来写诗啦!”
青蛙是不会说话的,在这里把它们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2.小蝌蚪游过来说:“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
“小逗号”点出了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小蝌蚪的外形头大大的,甩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课文8 雨点儿
1.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写雨点儿落到的地方的变化,突出了雨点儿的作用。
课文9 明天要远足
1.翻过来,翻过去,唉—到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写出了小朋友对天亮的无限期待,更觉得黑夜漫长。这句话写出了小朋友对远足的期待,急切希望天快点亮,远足快点到来。
课文10 大还是小
1.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因为“我”能自己穿衣服、系鞋带了,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
2.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我”觉得自己很小,因为有些事情我自己还做不了。
3.有时候,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
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是希望无忧无虑的童年不会失去,也希望继续得到父母和亲人的呵护。
4.更多的时候,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因为我想自立,想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课文11 项链
1.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这是拟人句,写出了浪花的调皮,饱含着作者对浪花的喜爱之情。
2.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
写孩子们用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表现了小娃娃的聪明可爱。
3.快活的脚印印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指孩子在沙滩上行走时留下的一串串脚印,沙滩是黄色的,踩出的脚印也是黄色的,所以说是“金色的项链” 。
课文12 雪地里的小画家
1.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这句话是总起句,说明雪地里发生了新的情况。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吸引我们继续往下读。
2.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这是一个设问句,利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充满童趣的语言,介绍了青蛙过冬的方式。
课文13 乌鸦喝水
1.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到处”说明乌鸦飞了好多地方找水喝。
2.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但是”表示转折,说明虽然有水了,但由于“水不多”“瓶口又小”还是喝不到水。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看到小石子,就想出了办法,说明乌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课文14 小蜗牛
1.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
写出了小蜗牛爬的时间长,爬得慢。
2.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不但写出了叶子的颜色,也体现了夏季小树林的美丽。
3.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冬天了!你就待在家里过冬吧。”
蜗牛妈妈的话说明蜗牛冬天呆在家里过冬。
问题归纳:
小蜗牛为什么每次都不能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
因为小蜗牛的爬行速度很慢,所以它每次爬回来的时候季节都变了。
二年级
课文1 小蝌蚪找妈妈
1.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迎”字可以看出小蝌蚪急切想见到妈妈的心情。
2.“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游过去、叫着”可以看出小蝌蚪找到妈妈后的愉快心情。
“笑着说”突出了青蛙妈妈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
课文2 我是什么
1.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云的不同色彩。
“白衣服”指白云,“黑衣服”指乌云,“红袍”指朝霞和晚霞。
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四个拟人句组成排比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存在的不同地方,语言优美,有气势。
课文3 植物妈妈有办法
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植物当作人来写,使读者读起来亲切、有趣。
2.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更”字突出了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奇妙。
“蹦着跳着”也使我们感受到种子们的开心、活泼。
识字1场景歌
1.一只海鸥,一条帆船。一艘军舰,一处港湾。
“一只、一片、一艘、一条”都是数量词。这一小节描写的是一幅海滩风景图。
2.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片花园。
一方鱼塘,绿油油的秧苗,一行行的垂柳和美丽的花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图。
3.一道小溪,一座石桥。一丛翠竹,一群飞鸟。
“道”指某些长形的东西;“座”指建筑;“丛”指聚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木;“群”指数量比较多的动物。
识字2树之歌
1.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梧桐树的叶子比作手掌,生动地写出了梧桐树叶的形状。
2.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写出了木棉和桦树生长的环境:木棉生长在南方,桦树生长在北疆。
3.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这是对偶句。把银杏水杉比作活化石,金桂开花后,满院都是花香。
识字3拍手歌
1.你拍一,我拍一,动物世界很新奇。
这一句是用打节拍的方式,告诉我们动物的世界是非常新奇的。
2.你拍三,我拍三,雄鹰飞翔云彩间。你拍四,我拍四,天空雁群会写字。
“云彩间”突出了雄鹰飞得很高,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雁群在天空飞,就像是在写字一样。
3.你拍六,我拍六,黄鹂百灵唱不休。你拍七,我拍七,竹林熊猫在嬉戏。
“唱不休、嬉戏”表明黄鹂、百灵鸟、熊猫在自己的“家”里生活的自由自在,非常快乐。
识字四 田家四季歌
1.夏季里,农事忙。采了蚕桑又插秧。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可以看出农民夏季里正是农忙时节,早出晚归特别辛苦。
2.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稻谷比作黄金,表达了农民因粮食大丰收而无比喜悦的心情。
3.冬季里,雪初晴,新制棉衣暖又轻。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
反映出农民心里愉悦的心情,一年的劳作在秋季大丰收,冬季农忙完了,心里特别高兴。
课文4 曹冲称象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有的……有的……,说明官员们想出了很多的办法。
2.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这句话中的“才”强调了曹冲的年纪小。他小小年纪却能想到称出大象重量的办法,说明曹冲不仅聪明,而且善于思考。
3.曹操点头微笑。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事实证明曹冲提出的果然是个好办法。
课文5 玲玲的画
1.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仔细”说明爸爸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
2.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说明玲玲在动脑筋思考。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爸爸的话告诉我们,不能把一些没做好的事看成坏事,因为坏事也能转化成好事;另外,遇到做不好或做错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要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去弥补。
课文6 一封信
1.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能回来。今天,露西想给爸爸写一封信。
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起句,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看出爸爸不在的日子,家里的生活过得很不好。特别是“总是”一词。
3.“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我们家的希比希过得很快活,我们也跟着过得很快活!
4.“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写出了在家里的生活很好,也很精彩!
课文7妈妈睡了
1.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妈妈的美。
2.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讲给我听……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笑”字,把妈妈的嘴巴、眉毛写的生动、形象。
课文9 黄山奇石
1.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抱”、“蹲”、“望”、“一动不动” 等动词,把这块形状像猴子的奇石写得活灵活现,突出了“猴子观海”的有趣。
2.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把“巨石”比喻成“一位仙人” 在指路,将奇石的特点描绘得惟妙惟肖,突出石头的有趣。“站”“伸”“指”等动词,写出了“仙人”的动作,使得 “仙人”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
3.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
这一句是作者的想象“伸着脖子” 从形状上写出了巨石上部的修长之美,“不住地啼叫”从声音的角度来写石头的特点。这句话把“金鸡叫天都”写得栩栩如生。
课文10 日月潭
1.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描写了日月潭的形状特点。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2.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薄薄”说明了雾很淡,所以能看到晨星和灯光。“点点灯光”写出了雾气中灯光闪烁的样子。这两句表现了在雾气的笼罩下,晨星和灯光相互映照的朦胧美。
3.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朦胧”一词恰当地写出了日月潭的朦胧之美。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
4.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正是由于日月潭风光秀丽,所以才能吸引中外游客。
课文11葡萄沟
1.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此处运用比喻,把葡萄茂密的枝叶比作绿色的凉棚,说明葡萄长得非常茂盛。
2.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说明葡萄颜色多种多样,突出了葡萄的色泽鲜艳。
3.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阴房的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阴房里,挂在木架子上,热空气从小孔进入阴房,在因房内流动起来,把葡萄栗色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
课文12 坐井观天
1.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这是反问句,指前文小鸟说的话,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2.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看吧。”
小鸟在劝告青蛙。如果青蛙跳到井外来,看到的天就不是井口那么大了。
课文13 寒号鸟
1.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这句话交代了喜鹊与寒号鸟住处的位置,点明是邻居,为下文喜鹊劝说寒号鸟埋下伏笔。
2.“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呼呼地”写出了风很大,“寒风”就是北风,吹到身上非常冷。
3.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这句话写出了严冬到来时,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情景,说明了环境非常恶劣。
4.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这里指寒号鸟一天天混日子。
课文14 我要的是葫芦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几个虫子没什么可怕的。表现了种葫芦的人对蚜虫的不屑一顾。
2.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这句劝告表现了邻居说话时的急切,说明当时情况的紧急。“盯”的意思是集中注意力看,形象地表现出这个人重视葫芦的样子。
3.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这句话连用两个反问,表现出种葫芦人的自信、惊诧、对邻居的话感到不可理解。
课文15 大禹治水
1.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因为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所以必须治水。
2.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这个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了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要治水。
课文16 扁担
1.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他日以继夜的劳累,万分辛苦。
2.大家见了,越发敬爱他,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战士们被他的人格和精神感动着,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不再藏他的扁担了。
课文17 难忘的泼水节
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从“四面八方”可以体会到来的人特别多;从“赶”可以看出人们的心情特别的激动和兴奋。
2.为了欢迎他,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这是一个比喻句,用“鲜红的地毯”来比喻撒满凤凰花的地面,表现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
3.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最后两个自然段抒发了作者幸福难忘的思想感情。“多么幸福”“多么难忘”是傣族人民对1961年泼水节最直接、最具体、最真实的感受。
课文19 雾在哪里
1.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把雾比作是一个孩子。“又淘气又调皮”写出了雾的性格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它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甚至”说明雾不仅能藏大的,就连小的也能藏。
3.“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黑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霎时”表示时间很短,说明雾变化很快。“把天空和太阳一块藏起来”表现雾浓度大。
课文20雪孩子
1.雪,下个不停,一连下了好几天。
“下个不停、一连”说明雪下得很大,下的时间长。为下文写堆雪人做好了铺垫。
2.这天早上,天晴了,兔妈妈要出门去。小白兔嚷起来:“妈妈,妈妈,我也要去!”
“嚷” 写出了小白兔要跟妈妈出去的急切心情。
3.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烧得旺旺的,屋子里渐渐暖和了。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一会儿就睡着了。
“火烧得旺旺的”和“小白兔睡着了”为下文写小白兔家着火埋下伏笔。
4.“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
这是一个疑问句,写出了雪孩子救小白兔急切的心情。
课文21 狐假虎威
1.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骨碌一转”形象的表现了狐狸的鬼点子多,很狡猾。“扯着嗓子”说明了狐狸故意装腔作势,迷惑老虎。用大声给自己壮胆。
2.“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狐狸搬出了老天爷,因为狐狸知道百兽都害怕老虎。老虎虽然是森林之王,但它也是被老天爷管着的,狐狸把老天爷当成了它的挡箭牌,这样就轻易地蒙住了老虎。
3.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描写狐狸的是“神气活现”“摇头摆尾”,把狐狸的装模作样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老虎则是“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写出了老虎受到愚弄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的滑稽模样,它们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狐狸的狡猾。
课文22 狐狸分奶酪
1.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小哥俩开始拌起嘴来。
“拌起嘴来”说明两只小熊为分奶酪,争吵起来。为下文写狐狸分奶酪做好铺垫。
2.“小熊,我分的可公平啦!”狐狸笑着说,“你们谁也没少吃一口,谁也没多吃一口。”
从狐狸所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狡猾,吃掉了熊哥俩的奶酪,还无理辩三分。
课文23 纸船和风筝
1.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想了想”说明小熊很认真,不是随便地做决定。
2.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小熊很珍惜和松鼠的友情,所以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可是他又不好意思主动与松鼠和好,就把风筝挂在树枝上。
3.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为了化解矛盾,找回失去的友谊,松鼠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放出纸船请求和好,还建议小熊用风筝表达自己的想法。
4.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
“风筝朝他飞来”表示小熊同意和好。松鼠因为重新找回友谊而激动地哭了。
课文24 风娃娃
1.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
“深深地吸”“使劲”体现出风娃娃很努力地帮助人们做好事。
2.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哗啦哗啦地向田里流去。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
这几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水流得快,秧苗得到了滋润,衬托出风娃娃的作用很大。
3.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嗨哟,嗨哟”喊着号子,可是船却走得很慢很慢。
“弯”“流”“喊”这几个动词连用,形象地写出了船夫们拉纤很辛苦,“船却走得很慢”,说明需要风娃娃的帮助。
4.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
这是个过渡句,是风娃娃的心理活动描写:风娃娃认为只要有力气就可以帮助人们做好事,这为下文风娃娃好心做了坏事埋下了伏笔。
三年级
课文1 大青树下的小学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朝着一个共同一个地方──学校走去,描绘出众多的学生由远及近汇集而来的壮观景象了。
2.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过着幸福的学习生活。
3.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向……”,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
4.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把小鸟,松鼠、山狸写成了会看热闹的人,小动物们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也突出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课文2 花的学校
1.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东风“走过原野、吹着口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大自然雷雨交加的画卷。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花“跑出来的,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展现这样一幅流动的画面:一朵朵娇嫩的花儿从草丛里,从小河边,从大树旁,使劲往外钻,很快地聚集到草地上手舞足蹈。
3.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这是描写大雨来临前狂风大作的景象,但是在孩子眼中就像人一样“互相碰触”、“簌簌地响”、“拍着大手”,他们没有任何的害怕,表达出喜爱。
课文3 不懂就要问
1.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
课文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运用比喻,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形象的写出了法国梧桐树的形状像“小巴掌”,因为是“金黄金黄的叶子”,从颜色上又有了“金色的小巴掌”之比。
2.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然而”一词表示转折,将“不规则”、“凌乱”这些与美无关的词语与美联系起来,还用“更”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语强调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美的赞叹。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运用比喻,将“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将“我”走路比作“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
课文 6 秋天的雨
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这是本文的总起句,也是一个比喻句,它把秋雨比作钥匙,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随着秋雨的到来,秋天也渐渐来临。
2.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这是本段的总起句,总述秋天的颜色“五彩缤纷”,下文中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黄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等都是围绕色彩来写的。
3.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
“躲”字与上一句中的“藏”字相呼应,把各种水果的香甜的气味当成活泼可爱的孩子与小朋友们捉迷藏,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这两个字,还能给人一种果香味一缕一缕的,时浓时淡的感觉,既写出了果香味对人的诱惑力,又写出了秋天果园里丰收的景象。
4.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这是本段的总起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秋雨告诉大家冬天就要来了,自然地引出动物、植物过冬前做的各种准备。“金色的小喇叭”发出的声音指秋雨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音。秋雨带来了凉意,正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它预示着冬天就要来临。
5.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这是本文的总结句。“丰收” “欢乐”总结了全文,点明了秋天是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7 听听,秋的声音
1.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运用拟人,把“刷刷”的落叶声说成是道别的话音,表现了黄叶依依不舍的心情。
2.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㘗㘗”,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这是描写蟋蟀的声音。写出了蟋蟀在阳台上振动翅膀活动的画面。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叮咛”是大雁的叫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告诉大家秋天已经来到。“丰收的歌吟”指的是一阵阵秋风过后,田野呈现出丰收的景象。
4.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运用比喻,把秋天比作辽阔的音乐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天的大自然中蕴含着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像优美动听的旋律 。
8、卖火柴的小女孩
1.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下着雪的大年夜,穿着一向是妈妈穿的又大又旧的拖鞋,根本是起不到保暖作用的,说明小女孩家很穷,她自己根本没有鞋。
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这句话讲小女孩想从许多火柴里抽出一根来,擦燃了暖暖手,但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自己却燃掉一根火柴,她爸爸会打她的。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了一根。
3.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在这雪花漫天飞舞的“又冷又黑的晚上”,这对于一个“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蜷着腿缩成一团”、“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的小女孩来说,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4.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对小女孩来说,这世界上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奶奶的出现使她无比留恋。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灭,慈爱温和的奶奶就会不见的。所以,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这句话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冷酷。
5.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在小女孩所处的社会里,“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过上没有寒冷、饥饿的、痛苦的生活,只有推翻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幻想,正说明她在那个现实世界中有的只是寒冷、饥饿和痛苦。小女孩就是怀着这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饥饿和痛苦折磨死了的。
6.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却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了谁也不关心她。这些美好的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7.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小女孩长着一头金黄的头发,那头发打成可爱的卷儿披在肩上,可以看出,这是个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没有心思去关心自己的美丽,她一心想的是今天是大年夜──一年的最后一天。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她却光着头,赤着脚,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只因为她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即使在这样的夜晚,也必须出来卖火柴,为家里挣一点钱维持生活。多么“可怜的女孩”啊!这段描写,深深地透露出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
课文9 那一定会很好
1.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
吱吱嘎嘎:拟声词,写出了手推车很破旧。
2.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种子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得到了精神上的充盈,心理上的满足。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1.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这句话里的“非常要好”点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厚。
2.红头向周围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作声了。
默不作声地躲在草堆里,不易被发现,为下文红头被大黄牛卷进嘴里埋下了伏笔。
3.正在这时,一头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走过来。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大黄牛突然低下头来吃草。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卷到大黄牛嘴里了。
从“做梦也没有想到”“突然”“没有来得”等词句中,可以知道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红头根本来及躲开,
4.“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写出红头在牛嘴里的紧张。两个“救命啊”表现出了红头的焦急和害怕。
5.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曾来蹭去。
“爬到牛鼻子上”“蹭来蹭去”,想方设法让半打喷定青头真机智啊!但是,这个动作也是很危险的,可是为了救朋友,青头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了,可见它们之间感情深厚!
11、一块奶酪
1.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一块大奶酪。那块奶实在太大了,他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只好叫来七八蚂蚁当助手。
蚂蚁队长自己抬不动,需要七八只小蚂蚁帮忙,这块奶酪可真大啊!“只好”一词用得非常准确,既说明了蚂蚁队长的无可奈何,也强调了奶酪的大。
2.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他的心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
心理活动描写。写出面对这点奶酪渣蚁王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3.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动作描写,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的举动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也鼓舞了其他蚂蚁。
课文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1.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有个小小的声音用商量的语气提出自己的请求—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令人同情。
2.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门上的破洞跳了出来:“喵喵,谢谢!”
“跳了出来”说明小猫十分兴奋,因为小猫安心地睡了一个晚上。与后面的“喵喵,谢谢!”相互照应。
3.小蜘蛛飞快地爬进屋子,在屋檐上织了一张又大又漂亮的网。偶尔有虫子撞到了网上,小蜘蛛马上爬过去把虫子吃掉。
“偶尔”说明虫子撞到网上的机会很少,但小蜘蛛却很珍惜这个机会。从“马上”一词可以看出小蜘蛛非常饥饿。
课文13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1.有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就吃着果酱面包上街去了。
“匆匆忙忙”写出了胡萝卜先生很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2.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当他走过鸟太太家的树底下,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的尿布。……
这段话中只有一个省略号,一方面省略了鸟太太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系在两根树枝的中间,晾起了一长串鸟宝宝的尿布。另一方面省略了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还会发生的神奇的故事。
课文14小狗学叫
1.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
运用排比句式一方面写出这条狗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写出了不同动物的叫声。
2.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
写出了小狗为了学习公鸡的叫非常的勤奋刻苦。
3.狐狸真想哈哈大笑。它在地上打滚,捧着肚子,竭力忍住不笑。小狗感到受了委屈,低着头,含着泪水默默走开了。
小狗动作的描写,说明了小狗在受到嘲笑后难过极了。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条自尊心强并可怜的狗。
课文15 搭船的鸟
1.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这句话按照从身体到头部的顺序写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翠绿”、“蓝色”、“红色”等词语体现了翠鸟颜色的鲜艳。
2.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又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这是对翠鸟捕鱼的动态描写。
“一下子”“没一会儿”是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意思是很快,通过这两个词语说明翠鸟飞行的速度之快。
“一下子冲进水里”“飞起来了”“衔这一条小鱼”“吞了下去”是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个四个瞬间的动词说明翠鸟捕鱼时动作很敏捷,技术高超。
3.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搭” 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字,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篇末点题,使翠鸟的可爱,童心的可贵都跃然纸上。让学生领悟到人与动物相处的快乐,激发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课文16 金色的草地
1.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不是……而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否定草地是金色的,肯定草地是绿色的, 用“并” 字,让人感觉“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
2.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蒲公英的花比作人的手掌。这样写的好处是更加真实形象的描绘出蒲公英的花是如何张开、合拢的。
课文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1.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蓝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这一句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五光十色”指颜色多,“瑰丽”是颜色特别艳丽、好看。用“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说明海水的颜色很多,很漂亮。
2.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展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各种各样”说明珊瑚的种类很多。
绽开的花朵和分枝的鹿角是说海参的形状像花朵、像鹿角,这是一个比喻句。形象的写出了珊瑚的特点是:颜色鲜艳,样子奇特。
3.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的蠕动。
“到处”一词写出了海参多,“懒洋洋”描绘出海参蠕动的样子,用词很准确,写出了海参的悠闲、自在。
4.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文条;有的头上长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好多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
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写了西沙群岛的海里各种鱼的外形特征。
课文19 海滨小城
1.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有棕色的机帆船和银白色的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这句话描写了海滨的色彩美,通过“蓝、棕色、银白、白色、灰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突出了海滨的美。
2.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上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镀”这里指海面上的景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金灿灿的,像镀上一层金子,形象地表现了色彩之美。
3.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作者是即写了看到的的“沥青大路”,听到的“咯吱咯吱的声音,最后写了感觉到的“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动用了一切感官,围绕中心句,把小城写具体了。
课文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1.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因为阳光是从严严实实的树梢穿过来的,从树梢的缝隙漏下来的,所以像利剑 一样。“利剑”一样的太阳光也写出了夏天阳光的耀眼。
2.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俯下身子”“侧着脑袋”“欣赏”,作者把小鹿活动的姿态当成人来写,写出了小鹿可爱的样子,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3.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树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这一句是对落叶的动态描写, “飞舞”既表现了落叶随秋风悠悠飘落的景象又表现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4.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这句话写出了小兴安岭秋天的丰收景象,从中看到其丰富的物产资源。
5.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和宝库,形象说明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
课文21大自然的声音
1.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音乐家”“演奏”“翻动”,作者把风当成人来写,写出了风在树林吹动树叶的样子、声音,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2.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微风拂面”“狂风吹起”,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大小的风的声音特点形象的描摹出来。“呢喃细语”和“雄伟的乐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温柔”“拂面”的微风多像一首摇篮曲,“激动”“合奏”的狂风又像豪迈激昂的进行曲呀。
3.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淙淙”“潺潺”“哗啦啦”三个拟声词对雨水由少到多逐渐汇聚,由缓到急的流动声音的描摹非常生动。
4.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
这一句将树上、树下、水塘边常听到的声音进行描摹,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音乐无处不在,处处美妙。
课文22读不完的大书
1.我五六岁时,就喜欢到大自然去寻找好玩的东西。
这句话是课文的总起句,说明“我”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大自然是—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因为大自然中的飞鸟昆虫、花草树木千姿百态,各有特点,就像一本画册给我
们美的享受。它又像一本书,里面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和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它让人看不尽玩不够,给人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所以说“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课文23父亲、树林和鸟
1.突然,父亲站住了,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作者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形象的表现出父亲观察得非常仔细,也说明父亲对树林和鸟十分熟悉,为下文做出铺垫。
2.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父亲比作直立的树,形象表现出此时一动不动的父亲聚精会神的样子,与我的茫茫然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对鸟的喜爱。
课文25 掌声
1.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反映了小英的自卑心理:对别人的目光敏感,不想让别人注意自己,是因为内心不自信,怕别人嘲笑自己。
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不愿意当众走上讲台,怕同学们嘲笑她,可老师的话又不能不听,因此她很矛盾,拿不定主意。“犹豫”“慢吞吞地” “眼圈红红的”表现了她内心的紧张、自卑和痛苦。
3.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这句话“深深地鞠了一躬”中反映掌声带给小英很大鼓舞,让她自信起来。
4.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骤然” 一词说明这掌声是同学们不约而同发出的,从“热烈而持久”可以看出同学们鼓掌是发自内心的。
课文26 灰雀
1.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这句话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引导男孩认识错误。
2.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自言自语”看似是列宁自己和自己说话,其实是说给小男孩听的。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列宁的喜出望外进一步感染了男孩,令男孩坚定改正错误的决心。可以看出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也看出男孩也很喜欢灰雀。
4.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列宁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只不会说话的鸟,一方面表现出列宁见到灰雀后的惊喜;另一方面表现了列宁对男孩的爱护。
5.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列宁从男孩的语言和神态中知道男孩是诚实的,男孩也用实际行动改正了错误,所以他没有问男孩,体现了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
课文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1.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中,白求恩仍然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敏捷地从伤员腹腔里取出弹片,表现出白求恩不顾自己安危,救死扶伤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
2.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胜利结束了。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作者用了“三天三夜”“六十九个小时”具体表现白求恩坚持连续手术时间长,这样的方法叫列数字。到后台发送右边字《小学语文上册重点句子》
可打印丨人民日报:可以不读全诗,但至少要背会的100个千古名句 ! 2023-10-05
66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丰富语言素材库,值得收藏! 2023-10-05
小学一、二年级写日记的格式和技巧+范文30篇,建议收藏! 2023-10-04
秋天的树叶作文,秋天的落叶作文(小学优秀习作5篇) 2023-10-04
//
免责声明
1.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2.本公众号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原创文章,其版权属于我们微信公众号所属主体。
3.本公众号特约稿原创文章,其版权和文责属作者所有。
4.若要转载原创文章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我们,未经同意不得转载。任何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来源:网络
▍编辑:小学语文综合整理
▍标签:小学语文
商务合作微信:JJYYshangwu
领取学习资料
点个【在看】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花之歌》重点课文、字词解析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彩色的梦》精编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教学计划(通用5篇)
2024年秋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x
2019县妒内存岩章快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来自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生字注音组词,预习必备!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部集体备课教案.pdf
部编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完整课件.ppt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花的学校》知识点,暑假预习
网址: 部编1-3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句子赏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64571.html
上一篇: 1976年138头大熊猫离奇死亡 |
下一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