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芸薹族(四):花椰菜
(9)欧洲油菜(甘蓝型油菜)
欧洲油菜(学名:Brassica napus)又名甘蓝型油菜,是十字花科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但在野外还未发现欧洲油菜的野生种质资源。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和归化。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①植物学史
欧洲油菜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物种。约12500到6800年前,它由白菜和甘蓝天然杂交、自然加倍而形成异源四倍体。它和另外两个亚种(芜菁甘蓝、西伯利亚羽衣甘蓝)同属于Brassica napus,以食用油或蔬菜的形式为人类所利用,由于自然界中还未发现欧洲油菜的野生种质资源,其起源和进化的研究一直是一大难题。
研究人员利用RNA-seq技术获得了372546个高质量的SNPs,并将其用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选择研究。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Brassica napus存在六种不同的类型,且都是由欧洲冬油菜演化而来。
欧洲油菜在演化为三个亚种的过程中,与其祖先种白菜之间也存在着基因渗入,在它们多样化过程中有不同的基因受到了选择。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分析表明,这些受选择基因导致不同代谢通路的下游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欧洲冬油菜产生了不同生长习性和不同形态类型的亚种,研究特别关注了与春化、根膨大、叶形态相关的基因。
2015年,李加纳“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联合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及美国佐治亚大学,从全世界选择了588份有代表性的欧洲油菜材料,团队的37名研究人员对材料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团队还结合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王晓武团队的199份白菜和119份甘蓝重测序数据,从这些材料的共性、变异性等情况追根溯源,查找欧洲油菜的“家庭情况”。
经过大量分析研究,约7000年前,欧洲油菜由地中海地区白菜品种里的欧洲芜菁,和甘蓝品种里苤蓝、花菜、西兰花、中国芥蓝等4种甘蓝的共同“祖先”(已消失)杂交合成。
②生长习性
欧洲油菜感温、感光的敏感时期分别为7-8叶期和10-12叶期。
在7000年前形成的冬性欧洲油菜,适合在低温地区生长;诞生于400多年前的春性欧洲油菜,生长周期最短;适种面积较广的半冬性欧洲油菜70多年前诞生于中国,经过多代繁衍,欧洲油菜杂交出适应不同生长条件、具有不同特点的多个品种。
③主要价值
a.观赏
由于欧洲油菜有美丽鲜亮的黄色花朵,因此它也可以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而改变欧洲油菜性状的方法,可以通过基因修饰技术培育出其变种,让这些变种长出更大的花朵,拥有更多更稳定的花瓣,降低植株的高度并长出更多的分枝。欧洲油菜植株高度是一定的。在自然界中,过高的欧洲油菜不能作为观赏品种,其过长的茎节使其看起来显得瘦长,因此会影响其观赏品质。
b.经济
欧洲油菜是种子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之一。种子油还用于制造润滑剂、润滑脂、清漆、清漆、肥皂、树脂、尼龙、塑料、驱虫剂、稳定剂和药品。
欧洲油菜主要被当作油料作物,有的时候也被当作动物饲料来使用。在油料作物种植中,欧洲油菜已跃居第二(仅次于大豆)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同时,由于能源危机和欧洲油菜油燃烧时低空气污染及其本身的可再生性,越来越多的人把欧洲油菜油当作生物燃料,使它成为了一种很好的绿色能源。
c.生态
种植欧洲油菜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效氮与有机质含量。其原因可能是种植植物后,其枯枝落叶、残留根系、根系分泌物、代谢过程,均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增长。种植当年可以明显增加盐碱地土壤速效磷含量,但由于种植时间的增加,植物吸收利用的耗竭与土壤pH值的增加所引发土壤中有效磷减少的双重作用导致2004年种植地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剧降。可见,在盐碱荒地种植欧洲油菜配以合理的施肥措施将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盐碱土壤质量,促进盐碱荒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10)塌棵菜
塌棵菜(学名:Brassica rapa subsp. narinosa)为十字花科芸薹属下的一个种,原分布于中国,南京、上海一带栽培最多。
①产地生境
塌棵菜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种子发芽适温20-25℃,种子在15-30℃下经1-3天发芽,生长发育适温15-20℃,能耐零下8-10℃的低温,在25℃以上高温则生长不良。塌棵菜喜光,阴雨、弱光易引起徒长,茎节伸长,品质下降。塌棵菜在生长盛期要求肥水充足,需氮肥较多,钾肥次之,磷最少。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力强的微酸性粘壤土最适宜,较耐酸性土壤。塌棵菜喜湿但不耐涝。
②主要价值
塌棵菜以墨绿色叶为产品器官,味甜鲜美,品质佳,移栽后40天左右即可根据市场行情陆续采收上市,为冬季主要蔬菜之一。
(11)甘蓝
甘蓝(学名:Brassica oleracea)是十字花科植物,具多个变种,依食用部位概略分为:花用甘蓝(花椰菜、西兰花)、叶用甘蓝(卷心菜、叶用不结球甘蓝、芥蓝)、茎用甘蓝(苤蓝)等,是被人类广泛食用的蔬菜。
①产地生境
原产于地中海北岩;中国各地均有培。喜欢温和冷凉的气候,不耐炎热,生长适宜的温度为10-20℃,25℃以上生长缓慢,不耐干旱与水渍,要求疏松、肥沃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园地。
②主要价值
甘蓝营养元素很丰富如优质蛋白,纤维素,矿物质,维生素等等,吃甘蓝可以补充营养,强身健体。作蔬菜及饲料用。叶的浓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a.抗癌
甘蓝菜所含的植化素可以作为重要的抗氧化剂和抗炎相关慢性疾病的预防,包含癌症。
b.和冠状动脉疾病
其丰富的抗氧化成分,可增强体内酵素系统的解毒能力,中和毒素对DNA产生的伤害,也可预防癌细胞转移。
c.改善胃溃疡
甘蓝菜富含甲硫丁氨酸,常见于甘蓝菜、莴苣、苜蓿芽。等绿色植物中,此成分可能帮助消化性溃疡的愈合。
d.改善血糖、血脂
经研究发现,甘蓝菜嫩芽可能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的胰岛素阻抗,另外,一颗甘蓝菜约含7.8克的纤维质,而足够的纤维摄取可以延缓饭后血糖上升、促进血脂肪的代谢。维持骨骼密度。维持骨骼密度除了足够钙质、维生素D之外,还需要多种营养素来维持骨骼的新陈代谢,其中之一就是维生素K。维生素K是协助酵素合成与钙结合蛋白的辅因子,与维持骨骼密度有关。每100克的甘蓝菜富含约100-200微克的维生素K9,摄取100克即可达到一天的足够摄取量,避免维生素K缺乏。
③植物文化
甘蓝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蔬菜,在四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就开始把它们做成美味佳肴了。现今的欧洲,在那些贫瘠寒冷的白垩岩的荒草滩上依然能看到野生的甘蓝在生长。
④花椰菜
花椰菜(学名:Brassica oleracea L. var. botrytis L.),又称花菜、椰菜花,十字花科芸薹属的物种,是一种常见的蔬菜,是甘蓝的变种。
a.植物学史
花椰菜由野生甘蓝演化而来,演化中心在地中海东部沿岸。1490年,热拉亚人将花椰菜从那凡德(Levant)、塞浦路斯引入意大利,在那不勒斯湾周围地区繁殖种子,17世纪传到德国、法国和英国。1822年由英国传至印度,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南方。1875年传到日本。
1986年,叶静渊在一篇题为《甘蓝类蔬菜在我国的引种栽培与演化》的文章中说:“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 var. botrytis L.)传入我国的历史比较短,民国七年(1918)《上海县续志》中始以‘花菜’之名收录在《物产·蔬类》,并且说它是‘欧洲种,光绪八年(1882)试植于浦东’。”《上海县续志》说1882年在浦东试植花椰菜,那时可能是这种植物刚进入上海,而且也可能是它刚传入东亚的时期,因为一般认为,这种植物传入日本也是在这个时期,即明治初期。不过,叶静渊说,这种植物在1918年《上海县续志》中始以“花菜”之名收录在书中,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至少在1915年《辞源》中就已经收有“花菜”这一条目:“花菜(Cauliflower):即花椰菜。”在《辞源》中的“椰菜”条,有这样一些话:“椰菜……又一种,开花甚多,花茎花蕾皆可作蔬,别称花椰菜,俗名花菜。”从这些话里分析,在1915年“花菜”已是社会上所使用的通俗的名称了。所以,1918年的《上海县续志》不是首次记载“花菜”之名的文献。当时这种植物不仅叫“花菜”,还叫“椰菜”“花椰菜”,这说明在1918年之前,“Cauliflower”已有好几个汉语名称了,所以更不能说,“花菜”是这种植物最早的汉语名称。
19世纪前半叶。在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的《华英字典·Part Ⅲ》(1822)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条目:“CAULIFLOWER,花椰菜hwa ya tsae.”之后一般都是马礼逊名称的沿用。
1878年1月,在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编纂的《格致汇编》中,有一篇题为《化学卫生论》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些话:“平常所种之物,如萝葡、青菜、开花菜、波菜、葱、蒜等原为野草,无益于人。然历年植于肥土,使其茁壮滋荣,则最合人用。”这里的“开花菜”就是指花椰菜,这可从后来的《格致汇编》中得到证实。在中国上海,一开始花椰菜称作“开花菜”(如1878年的《格致汇编》),后来简称为“花菜”(如1915年的《辞源》,1918年的《上海县续志》)。
“花椰菜”一词还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后来还改成“花野菜”(はなやさい)。日语中的“野菜”其实就是指蔬菜。现在日语里“花椰菜”“花野菜”已不大常用,一般用カリフラワー,即cauliflower之音译。
b.分布范围
花椰菜原产地中海沿岸,后广泛栽培,主要分布于印度、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西班牙、德国、孟加拉、中国、日本等国。花椰菜于19世纪传入中国,初期只在上海、天津等地栽植;其后,由于栽培成功,逐渐推广到各地,因此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
c.主要价值
花椰菜除含维生素A、维生素B群、烟碱酸及维生素C外,还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β-胡萝卜素等。其中维生素C含量丰富,为番茄的8倍、芹菜的15倍。一天食用约100克花椰菜,则一天所需的维生素C供应即已足够。此外,白花椰菜含抗癌物质槲皮酮、谷胱甘肽、吲哚、异硫氰酸盐等。
白花椰菜中所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碱酸的含量也比其他蔬菜高,而维生素B1可消除疲劳,因此在疲劳时食用花椰菜,能减少疲劳所带来的不适。而白花椰菜的多种营养成分,如β-胡萝卜素、异硫氰酸盐等,都有消除致癌物质、加强体内代谢、促进排毒、有效清除体内毒素等功能,能够保护肝脏,只要肝脏健康了,人体自然就不容易感到疲惫。
花椰菜的维生素C含量丰富,能有效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维生素B2可促进消化,改善口角炎症状。花椰菜中的钾有助于预防高血压,铬可发挥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而花椰菜富含的植物性化学成分,可抗氧化而使癌细胞不易形成,是医学界推荐的抗癌食物。
此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椰菜含有异硫氰酸酯衍生物,有杀死白血病细胞的效用,此外这种物质对胃癌细胞及细胞癌化有抑制作用。生物试验还证实,花椰菜含萝卜硫素、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等所有抗氧化剂都有预防癌症及冠状动脉各种疾病的功效。花椰菜是含有类黄酮最多的食材之一,类黄酮除了可以防止感染外,还是最好的血管清理剂,经常食用能够减少患心脏病与脑中风的危险。花椰菜在欧洲有“天赐的药物”和“穷人的医生”等美誉。
d.植物文化
相传,清末江苏无锡郊区有一个名叫兰秀的姑娘,聪明美丽、清秀可爱,可不幸的是患上皮肤病,身上疖疮累累、痛瘁流脓、日夜咳嗽不停,久治不愈,只得闭门在家。
一天夜里,兰秀梦见一片花椰菜,十分诱人。梦醒之后,独自思考,莫非花椰菜可以治我身上的病么。于是天亮后她到长满花椰菜的地里,摘取新鲜的花椰菜,炒食之,味道鲜美、清香可口,不久,大便通利,皮肤上的疖疮也逐渐缓解,咳嗽也日渐减轻。于是她坚持炒食花椰菜,没有花椰菜的季节,则将腌制晒干的花椰菜炒食,数月后,兰秀姑娘全身皮肤光亮滑润,甚至连疤痕也没留下,脸庞比以前更加漂亮了,咳嗽也好了。此后用花椰菜治皮肤病的方法在民间就流传开来。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相关知识
【植物界全系列】十字花科—芸薹族(三):雪里蕻
花椰菜(十字花科 芸薹属)
菜花(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
【植物界全系列】十字花目—十字花科
花椰菜是什么?(花椰菜是什么科)
花椰菜属于什么科(花椰菜属于什么科什么属)
芸苔(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
【植物界全系列】十字花科—庭荠族
花椰菜属于什么科,花椰菜属于什么科植物
芥菜、甘蓝和芸薹,没有它们活不了
网址: 【植物界全系列】十字花科—芸薹族:花椰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308438.html
上一篇: 冬季蔬菜供应充足,让你的“菜篮子 |
下一篇: 预测今年冬季的蔬菜行情,格局依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