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地区城市住区微气候与设计
《南方建筑》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湿热地区城市住区微气候与设计
李日毅 张宇峰 吴杰 李秀辉 开通知网号
【摘要】:文章以湿热地区的广州为例,通过两代表性城市住区夏季晴日的现场测试,得到其微气候参数的分布图。结合住区在建筑、绿化和水景等方面的设计,分析住区微气候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为湿热地区城市住区的微气候优化设计提供指导和建议。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智能排版>>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杰;王燕飞;刘壮洋;刘盛源;葛霄汉;史雅君;杨温鑫;城市居住区室外热环境气候研究进展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23年02期 2 张顺尧;邵铭杰;毕晓莉;校园庭园户外遮阳对夏季热舒适的影响[J];甘肃科学学报;2023年03期 3 杨鸿玮;陈子瑜;席晖;基于热舒适评价的口袋公园绿化结构设计决策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某公园为例[J];建筑科学;2023年10期 4 方小山;袁子枚;岭南传统庭园夏季遮阳设计要素研究——以余荫山房为例[J];南方建筑;2021年06期 5 刘语瑶;王汉青;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通风设计现状与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06期 6 王何王;张春阳;国内外住区空间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研究综述[J];南方建筑;2022年02期 7 郭飞;董菁;郭若男;一种整合室外空间行为的热暴露风险评估新方法[J];世界建筑;2022年09期 8 蒋毅;徐峰;熊鹰;刘之欣;赵立华;基于遮阴率的湿热地区慢行道热舒适特征研究[J];中国园林;2021年10期 9 吴隽宇;梁策;风景园林视野下我国微气候研究概述与进展[J];南方建筑;2019年06期 10 唐豪;张东辉;薛思寒;郑州市住区冬季微气候与舒适度分析[J];中外建筑;202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方小山;谢诗祺;湿热地区冬季室外休憩空间热环境适老化设计要素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教工生活区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0年会论文集(上册)[C];2020年 2 向姮玲;重庆地区高校室外空间夏季热舒适阈值研究[A];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C];202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雨;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谭凝;热环境改善视角下城市蓝绿空间系统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21年 2 陈子瑜;高密度城区口袋公园热舒适性优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23年 3 陈铿;缓解热岛情绪健康危害的商业步行街优化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22年 4 龚欣;基于采暖期PM2.5扩散的严寒地区多层住区空间形态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夏斯涵;基于细颗粒物模拟的高层高密度城市住区空间形态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21年 6 胡静文;广州市老人院室外热环境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薛思寒;冯嘉成;肖毅强;传统岭南庭园微气候实测与分析——以余荫山房为例[J];南方建筑;2015年06期 2 苗世光;王晓云;蒋维楣;王咏薇;陈鲜艳;城市规划中绿地布局对气象环境的影响——以成都城市绿地规划方案为例[J];城市规划;2013年06期 3 王伟武;邵宇翎;高层住区夏季昼间室外热环境三维分布规律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建筑学报;2011年02期 4 张洁;梁俊宁;Surfer8.0在绘制气象等值线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5 陈卓伦;赵立华;孟庆林;王长山;翟永超;王飞;广州典型住宅小区微气候实测与分析[J];建筑学报;2008年11期 6 陈欢欢;李星;丁文秀;Surfer 8.0等值线绘制中的十二种插值方法[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7 李政;苏永秀;丁美花;基于台站温度资料对不同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J];广西气象;2006年S1期 8 王威,狄洪发,江亿,莫青不同地表状况下的温度分布比较研究[J];北方园艺;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小山;室外微气候对建筑空调能耗影响的模拟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林波荣;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日毅;张宇峰;吴杰;李秀辉;湿热地区城市住区微气候与设计[J];南方建筑;2018年01期 2 刘扬;绿化布局模式对湿热地区城市住区室外热环境影响分析[J];绿色建筑;2022年01期 3 程盟;以公共健康生态为向导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3年12期 4 董旭;基于社会关系的城市住区边界空间织补更新[J];城市建筑;2024年05期 5 黄鹤;张璐;任知乐;2000年后我国城市住区住宅更新实践概述[J];建筑实践;2023年09期 6 李静;姜乖妮;基于使用者满意度的城市住区近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张家口城市住区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24年15期 7 刘天宇;汪丽君;曹语芯;陈非;冯琳;亚洲高密度城市住区更新案例研究及启示——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例[J];新建筑;2024年03期 8 彭典勇;郑世伟;赵家琦;张若曦;崔杨波;宋苑;姜田甜;从科兴社区设计中探索未来城市住区的发展[J];城市建筑空间;2022年11期 9 罗兰;分等级开放:后疫情时代城市住区防控空间模式探讨[J];住宅科技;2022年12期 10 刘扬;建筑布局模式对湿热地区城市住区室外热环境影响分析[J];绿色建筑;202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燊;刘思懿;王明豪;健康视角下的城市住区风环境提升研究[A];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住房与社区规划)[C];2023年 2 金仕萌;缪军;基于SWMM数字模型的城市住区海绵设施系统设计及效用研究[A];数智赋能:2022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22年 3 刘姝宇;裘虹瑜;宋代风;基于热岛功能区划的城市住区热环境设计框架优化——以厦门市为例[A];数智赋能:2022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22年 4 王田;张姗姗;慕竞仪;城市住区公共空间防灾能力提升策略[A];2022-2023中国建筑学会论文集[C];2023年 5 梁伟研;黄俊杰;基于老年人需求的既有城市住区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A];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住房与社区规划)[C];2023年 6 尹心桐;卢耀星;我国城市更新背景下既有城市住区适老化研究述评[A];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C];2021年 7 欧阳吟;健康理念下城市住区慢行空间环境规划研究——以石河子市为例[A];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住房与社区规划)[C];2021年 8 刘家麟;对我国住区空间封闭性的演进特征及其现实逻辑的思考[A];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住房与社区规划)[C];2021年 9 王淳;珠海市城市住区与居住现代化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曾菁;城市住区活力创造的规划要素构成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雪;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年 2 姚雪艳;我国城市住区互动景观营造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申洁;需求视角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19年 4 刘芳;市场力和行政力驱动的城市住区空间区位演化[D];同济大学;2006年 5 王淼;城市住区整合型民生服务空间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年 6 张家玉;城市住区适老化改造决策阶段的公众参与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年 7 彭雷;武汉城市住区步行友好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田轶威;基于低碳目标的杭州既有城市住区改造策略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滕夙宏;新城市主义与宜居性住区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刘哲铭;基于热环境与节能的严寒地区城市住区空间形态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斯涵;基于细颗粒物模拟的高层高密度城市住区空间形态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21年 2 冯舜;城市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20年 3 龙子洋;复杂利益主体视角下城市住区更新的多元共治模式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22年 4 彭怡;二十世纪以来米兰城市住区形态衍进研究[D];东南大学;2023年 5 王甜;天空开阔度与高密度城市住区空间形态相关性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22年 6 朱珍英;基于细颗粒物分布的高密度城市住区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20年 7 张丽;基于微气候的拉萨城市住区空间形态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8 党弘亚;陕西省域中心城市住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9 金松霖;城市住区街坊尺寸与布局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王欣宇;基于比勒菲尔德模式的城市住区适老性优化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黄莹;仅仅0.4mm,保温透气 营造室内健康微气候[N];中国建材报;2017年 2 中房报记者 焦玲玲;绿色住区首个共建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房地产报;2016年 3 本报通讯员 叶建刚;多重技术解析立体微气候[N];中国气象报;2024年 4 本报记者 周明阳;米格打造室内健康微气候[N];经济日报;2016年
相关知识
湿热地区城市住区微气候与设计
基于三维模型的城市局地微气候模拟
冬季湿冷气候城市户外休憩的微气候适应性研究——以成都市老人为例
城市微气候优化策略
绿地结构设计对社区微气候的影响研究——以临海六角井未来社区为例
基于微气候舒适度的公园休憩空间景观优化
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微气候改善和优化的城市街区形态研究
住区节约型水景设计
住区水景生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杭州市三住区为例
基于微气候模拟的居住区低碳规划方法初探——以香港牛头角上邨规划为例
网址: 湿热地区城市住区微气候与设计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44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