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诗书画艺中国竹》⑥ 魏晋风骨竹精神——嵇康

《诗书画艺中国竹》⑥ 魏晋风骨竹精神——嵇康

张 颖

绿竹是自然之物,更是自然中特殊植物群落。它挺拔玉立、体圆条畅;坚节韧竿、刚柔兼备;青翠纷披、气清韵雅。

在竹林中,古人与之朝夕相处,于历史长河中厮守万年之久。翠竹林立,竹长鞭、鞭生芽、芽孕笋,雷震笋迸、抽生成竹。地上群竹千千万,地下竹鞭万万千,子子孙孙、宗生族茂,布满山川、予求予取。

人竹共生,竹赋人情、人寓竹名;竹化为人、人化为竹,一体具化。而绿竹能净化心灵,进而人格化为“君子”象征。

绿竹之独立、坚韧、包容、固守、虚心、谦和、团结协作等人文精神,正是在人与绿竹的情感互动中孕育升华,丰富了中华民族哲学、文学、美学神韵,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竹之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变革浪潮冲击下,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等人才辈出,诸子百家、文人名士摆脱宗法等级制度束缚,冲破思想樊笼,提出诸多政治主张、治国方略等,涌现出道、儒、墨、法、阴阳、名、兵等众多思想流派,百家争鸣、各立新说,形成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以竹自况的特殊知识群体,如魏晋“竹林七贤”、唐代“竹溪六逸”、宋朝“苏门六君”以及清时“扬州八怪”。其中佼佼者有嵇康、李白、苏轼、郑燮等,尽显绿竹风范。

20世纪60年代,有关部门在江苏南京市西善桥、胡桥等地先后发掘出四座南朝宋、齐皇陵,发现几套精美绝伦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砖印壁画。画面上阔叶瑞竹与青松相间,竹树下除有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贤之外,还有一位晋人喜爱的高士荣启期。

图为嵇康(公元224年-264年),字叔夜,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图为正始四年(公元243年),竹林七贤游会于山阳嵇康宅园竹林。嵇康身为七贤之首,推崇自然、主张人性自由,逐渐形成竹林玄学。竹林玄学又成就了七贤之风度与气节,也成为七贤标识。

嵇康《述志诗》曰:“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阮籍在《咏怀诗》中写道:“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修竹隐山阴,射干临增城。”后来,嵇康坚持自己志向,不从俗流,隐居竹林。受其人格魅力感召,向秀、吕安、郭遐周、赵辽叔、赵至等纷纷追随嵇康至山阳。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把“君世”之尧舜、“佐汉”之子房与避世放歌之巢由、接舆都视为君子。七贤游于竹林,意图远离朝堂、躲避政治迫害;但最终谁也难以真正置身世外。

七贤用老庄哲学对社会非正义行为进行批判,崇尚人性自然,遵循道儒并兼宗旨,再次证明了中国古代文人名士的强烈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以及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公元264年,嵇康为司马氏野蛮政权所杀,年仅40岁。他以高风亮节的人格,绝世的风度,迸发出生命最后的夺目光辉。活得潇洒,死亦潇洒。他神色自若,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不悲生命之逝,反叹《广陵散》从此而绝。三千太学生求赦为师。此种悲壮诀别写尽人生风流,彰显“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气可爆,节犹存”的献身精神。

许多年后,诗人白居易感慨道:“斯人死已久,其事皆昭彰。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

嵇康,一个心中有琴有酒、有诗有友、有天地有万物,却无一丝虚伪卑劣的真君子。他如一颗星子划过天际,惊起万丈光芒。隐居山林,他放达不羁;面对迫害,他安之若素、超然物外,死也不朽。

相关知识

竹文化
为何“三友”“四君子”中都有竹?
为何“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中都有竹
竹的文化史:画竹、爱竹、歌竹、咏竹,中国文化里竹有多重要?
园林用竹选择与景观鉴赏

“人生贵有胸中竹”,“竹”有何魅力,古代文人为何都钟情画竹?
虚心为竹 清节而秋
中国竹文化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网址: 《诗书画艺中国竹》⑥ 魏晋风骨竹精神——嵇康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49025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坚韧的竹子作文600字
下一篇: 年轻干部当有劲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