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明竹根雕笔筒《牧童》
▲于先池制作的分水油纸伞,伞骨也为竹子
▲徐伟民留青竹刻《齐白石书法——墨缘》
■程丽瓷胎竹编
■王群竹根雕《钟馗嫁妹》
■黄宏疆留青竹刻《清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国人历来有独特的“竹子情结”。竹子高雅坚韧,一直被文人墨客谈与席间、诉诸笔墨。竹,茎中空,直而有节,其性坚韧,虽弯不折,叶四季常青,经冬不凋。竹的形象,竹的气质,竹的风骨,竹的品位,浸入了文学,浸入了艺术,浸入了意识,都被人格化了。
竹文化的精髓,在于典型地象征着人类的道德风尚。古人由此感悟,遂赋予竹虚怀亮节、坚贞不移的品德,比之为君子。自魏晋间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而被称为“竹林七贤”,让竹于是又成为隐逸的象征。
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竹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仅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即使他们日常使用的物品也采用竹制,这使得竹刻工艺原来只是“奇技淫巧”,当文人艺术家与之结合后,便成了文人的案头清供与掌中珍玩。这其实与文人画的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人画的创作理念,最早由王维、苏轼等人提出。经元代赵孟頫大力提倡,开创了文人画派,对明清两代的画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主张作品应抒发主观意趣,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要将诗的意境移入画中。一件作品没有感情和诗意,技法再好,也只是“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文人竹刻的创作理念直接受此影响,故文人竹刻与文人画同属一脉。民间还有这样的话:“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是文人通过观察自然植物后所赋予的一种人格化的品质。竹子是空心的,在汉语中与虚心非常巧合。
竹刻表现的题材日益丰富多彩,一是文房用品中的水盂、笔架、笔格、笔筒、镇尺,皆用竹子精雕细刻而成;二是扇骨与日用器具中的提梁篮、博果盒,都显示了竹刻的清雅情趣。三是竹雕人物花卉、历史人物与佛教人物都是竹雕擅长表现的题材,而动物花卉的圆雕,亦各具面目,令人爱不释手。
以竹刻工艺来看,一是选材,以浙江安吉,孝丰、姚村之竹为上品,应选皮肉厚实的毛竹,太嫩与太老均不宜,最好是背阴之竹,不易开裂。二是刻雕,主要有线雕(阴刻)、留青、贴簧、浅浮雕、深雕、透雕、圆雕等技艺。线雕是平面的,先以墨线勾勒图案,大都是摹刻名家书画名作,达到逼真传神之艺术效果,极具文人气息。浅浮雕与深浮雕则是增加画面层次,透雕则采用镂空处理。圆雕无背景,以表现人物、动物为主。明清时的竹雕罗汉、渔翁、弥勒、刘海,掌中把玩,或案头欣赏,皆其乐无比,当时竹雕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当时竹艺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嘉定朱松邻。作为雕刻家,朱松邻、濮仲谦等人,他们的竹雕作品富有创意,书卷气十足而无匠气;他们利用竹材的自然形态,删繁就简,衬托出竹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寓意,作品遂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
古人在生活中还使用着许多竹器,虽不及竹雕显赫,但于其兴盛却有推波助澜之功。一些带有强烈文人文化特点的竹器,更是在晚明时期大规模地进入文人的日常生活。竹器清爽、洁净、轻盈、莹润的品质,清新自然带有山林野趣的风味,无不与文人的生活理想相暗合,而竹所具有的文化隐喻,更是竹器受到青睐的原因。文人生活中的各式竹器具有不同的功能,满足不同的需要,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共同参与营造出一个具有清雅脱俗、简古隐逸风格的生活环境。
文房四宝以笔为首,虽有金银、象牙、玳瑁、玻璃、雕漆、紫檀、花梨等名贵材料制作的笔管,“然皆不若白竹之薄标者为管,最便持用,笔之妙尽矣,他何尚焉”(屠隆《纸墨笔研笺》),可说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实用角度出发,竹管笔都是文人的最佳选择。不过毛笔终究以笔毫为功,不是纯粹的竹文具,最具代表性的竹文具是臂搁和笔筒。
一片竹子,或是一段竹根,经过竹刻艺术家们的巧思与细雕后,最终成为形态各异、富有生命的艺术品,“道法自然”为竹刻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竹人们的才情,同时也凝聚了竹人们的心血。而心血就是生命。换言之,竹人的心血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而才情只是心血的外在表现而已。竹雕虽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细琢,创作者不仅要有绘画、书法等功底,还要练就娴熟的刀功手法,对综合素养要求极高。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家辈出,风格独特,因此对后来的藏家来说,明末至清乾隆年间的竹雕作品最为珍贵。
一门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传承,不能少了名匠,还必须有一两个真正喜爱这门技艺的文人或藏家全心参与。对于留青竹刻,鉴赏家王世襄和香港地区竹刻收藏家叶义是重要的两个人。一代收藏大家王世襄,不仅收藏竹雕,更深入研究竹刻艺术,著有《竹刻艺术》、《竹刻鉴赏》等专著,对近20年来国内竹雕的收藏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香港地区的叶义医生,早年也致力于收藏竹雕,著有《中国竹刻艺术》专著,其藏品后捐赠给了香港艺术博物馆,他的收藏和研究成果,对港台地区和海外竹雕的收藏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而创造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体认。只有不失此爱心,涵养此体认,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真意。用积极的态度将此美好与真意作艺术化的再现,就是创造。一件竹刻艺术品的诞生,与其他优秀文艺作品的诞生一样,同样符合这一规律。竹刻艺术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使我们的历史与文化在各个阶层都得到了继承和延续,以这样一种独特的媒介物把上层文人、下层工匠以及集工匠和画师于一身的特殊阶层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它使中国文化始终充满活力,并显示出交融互动、有容乃大的伟大胸怀。
(来源:新民晚报)
相关知识
从一竿竹 窥见一座城——宜宾竹文化综述
中华竹文化概览
我省艺术家赴宜宾体验竹文化 探讨竹文化郁郁翠竹如何“竹下生花”
竹文化
竹山竹溪竹文化
关于竹文化的历史发展
“知竹”文化展,呈现现代生活的“竹文化”意向
竹
青青翠竹下 孕育竹文化——八塘镇传承推广“竹文化”小记
苗乡“竹文化”
网址: 竹文化源远流长竹工艺争奇斗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490898.html
上一篇: 安徽竹雕艺术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 |
下一篇: 竹木雕刻大师洪建华香港举办竹雕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