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药食同源中药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的应用规律及机制分析

药食同源中药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的应用规律及机制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等流行性病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这些疾病在中医中属于“疫病”的范畴,加强对于该类病毒性疫病的防治意义重大。在病毒性疫病治疗中,中医药在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等方面疗效显著,且兼具提高机体免疫力、恢复人体正气等作用,有着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显示现流行的变异病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传播力更强,致病力有所减弱,症状较轻,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1]。而药食同源中药作为中医药文化与健康的产物,在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尤其是以轻症、无症状为表征的疾病中有着重大优势,因此深入研究药食同源中药防治现代疫病的应用情况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1 药食同源中药在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中的现状

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最初萌芽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其理论基础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中记载药食同源中药“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随着食品、医疗等领域的发展,药食同源理论也在不断充实完善, 涌现了大量药食同源经典著作如《千金要方食治》[2]、《食疗本草》[3]、《饮膳正要》[4]等。目前我国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药食同源中药共计110种,药食同源体现着文化与健康的“双重”理念,其理论与实践在维持人体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5-6]及国家政策大力鼓励推进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随着中医“治未病”等养生文化的发展普及,药食同源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深入研究开发药食同源中药,对于弘扬中医药文化、落实“守正创新”理念、促进中医药产业多元化、推动健康中国发展进程、顺应社会老龄化发展趋势等意义重大。

现代流行性疾病COVID-19、甲型H1N1流感、SARS等在中医中属于“疫病 ”的范畴。在防治COVID-19实践中,中医药学者展开了更为详细的学术考证和思考,如王永炎院士团队认为其属于“寒疫 ”[7],仝小林院士团队认为其属于“寒湿疫”[8],张伯礼院士团队认为其属于“湿毒疫”[9]。药食同源中药因其应用广泛、安全性高等特性在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方面体现着独特的优势。如在COVID-19疫情期间,浙江大学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推荐的清代治疗疫病名方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为基础,研制成“清薏汤”,其选用鲜芦根、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茯苓、薏苡仁、陈皮、桔梗、薄荷、藿香、生姜、大枣12味药食同源中药化裁而成,更适合大众预防需求,诸药合用可使热毒得以清透,湿邪得以祛除,肺气得以宣畅,发热、咳嗽、胸闷、憋气得以消解,具有清热解毒透邪、清肺化痰止咳、健脾祛湿辟秽之功。长春中医药大学针对COVID-19寒湿疫以藿香、桔梗、人参肽、甘草、金银花、鱼腥草、茯苓、薏苡仁、陈皮、砂仁、干姜、大枣开发的“藿香桔梗人参肽(Q/HCHR0087S-2020)”固体饮料成功上市,该处方具有芳香化湿辟秽、清肺化痰止咳之功。广西中医药大学以藿香、金银花、薏苡仁、紫苏、砂仁、桔梗、五指毛桃、白扁豆花、芦根、罗汉果、甘草11味药食同源中药制成清逸香花袋泡茶,具有芳香化湿、健脾疏滞之功,可供气虚湿重体质者、有接触传染源但无症状者、素体虚弱易感者等人群作为预防性茶饮,从而有效应对“时行疫”。此外,甘草、桔梗、金银花、藿香等药食同源中药自身均存在一定的抗病毒活性,在现代病毒性疫病防治中有着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在COVID-19诊疗方案中,中医药治疗以祛湿解毒、扶助正气为主。鉴于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高、可长期应用的特点,因而在人们日常预防病毒性疫病中有着较大的开发潜力与应用价值,尤其适用于有直接或间接接触过感染源的高危患者。如COVID-19疫情期间,藿香正气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被认定为医学观察期患者的推荐用药,这些药物在病毒性疫病的预防及控制病程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藿香正气胶囊中的广藿香、紫苏、白芷、陈皮、生姜及金花清感颗粒中的金银花、薄荷等药食同源中药贡献了重大力量,这些药食同源中药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力等方式有效预防病毒性疫病。

药食同源中药因其安全、有效、健康等特点在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中体现出较大的实用价值,研究药食同源中药防治病毒性疫病的处方配伍规律,对于病毒性疫病防控、新药开发等意义重大。尤其是目前COVID-19患者多以轻症、无症状为表征,因此基于药食同源的中药制剂开发体现出较大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国家公布的药食同源中药为分析对象,通过文献挖掘用于治疗现代病毒性疫病的处方,对其中的药食同源中药进行聚类、建模等处理,确定高频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药食同源中药的药物组合,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这些药物中抗病毒活性成分的相关作用机制,为后续药食同源中药处方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以及药食同源中药新药及保健品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方法与结果

2.1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处方收集及药食同源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2.1.1 中药处方收集设置关键词为“中药”“疫病”“处方”“抗病毒”,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 Data)、独秀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及相关疫病古籍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限2012年3月—2022年3月。收集处方包括经典名方、专家经验方、有合理药效的验证方,相关处方药物组成及剂量完整,重复文献、综述、无药效学验证等不属于确切治疗病毒性疫病的处方被排除。将收集得到的现代抗病毒中药处方以及古代防治疫病处方进行合并。然后将收集的处方进行处理分析,首先将中药名称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10]和《中药学》[11]进行统一规范化,如将收集处方中的广皮替换为陈皮、麦门冬替换为麦冬、芦苇根替换为芦根、银花替换为金银花等,然后应用Excel、SPSS、R语言等进行后续的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

2.1.2 药食同源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1高频次中药及药对分析:根据相关纳入标准,共收集处方264首,涉及中药255种,在这些处方中补虚、解表、清热类中药较多,其中高频药食同源中药以甘草、茯苓、桔梗、金银花、藿香、杏仁、黄芪、干姜、人参、紫苏、葛根、生姜等为主,说明这些药食同源中药在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方面有着较大的开发潜力,高频次核心药物及其属性如表1所示。药对配伍应用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所在,对高频药食同源中药进行SPSS分析,得到高频防治病毒性疫病药食同源中药药对为甘草分别配伍桔梗、茯苓、杏仁、藿香、金银花、人参及黄芪-金银花、藿香-金银花、陈皮-紫苏、黄芪-藿香、黄芪-桔梗等(表2)。

2核心配伍关联规则分析:为进一步确定药食同源处方的核心配伍关系,应用R语言包中的Apriori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根据支持度≥10%,置信度≥80%的条件进行筛选,得到如图1所示的复杂关联网络图,其中药食同源核心药物组合14个(表3),在这些组合中“甘草-桔梗”的支持度最高,为17.53%,“甘草-陈皮、茯苓”的置信度最高,为98.714%。

3方剂系统聚类分析:为进一步分析药食同源中药的聚类应用情况,首先应用R语言组间聚类算法将收集的处方进行聚类,其中高频中药聚类如图2所示;然后以药食同源中药作为分析主体,根据Rhs综合聚类相似性>1.5确定了聚类良好的6个药食同源药物组合,即金银花-黄芪-藿香、甘草-杏仁-茯苓-桔梗-陈皮、干姜-人参、紫苏-葛根、芦根-桑叶、生姜-大枣,这些新的药物组合可为药食同源中药防治病毒性疫病的配伍应用及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新思路。

2.2 高频药食同源中药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活性成分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了高频防治病毒性疫病的药食同源中药,为进一步确定其抗病毒的活性成分,本研究采用文献挖掘的方法,确定了这些中药中已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特征性抗病毒活性成分(表4),包括甘草中的甘草酸、甘草苷、甘草查耳酮A,陈皮中的橙皮苷,茯苓中的茯苓酸,桔梗中的桔梗皂苷D,金银花中的绿原酸,藿香中的广藿香醇,黄芪中的黄芪甲苷,人参中的人参皂苷Rb 1 、Rb 3 、Rg 1 、Rg 3 、Rh 1 、Re;涉及的病毒种类包括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SARS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I型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I,HSV-Ⅰ)、人巨细胞病毒AD169、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肠道病毒A71、轮状病毒(rota virus,RV)、甲型流病毒H1N1/H3N2/H2N2/H5N3、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柯萨奇病毒B3(Coxsackie virus 3,CVB3)、腺病毒3型(adeno virus 3,Ad-3)、禽流感病毒H5N1、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Ⅱ型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II,HSV-Ⅱ)、鼠疱疹病毒68(murine herpesvirus 68,MHV-68)。以上分析表明药食同源中药在防治现代病毒性疾病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药效物质基础,这也证明了药食同源中药在抗病毒应用方面的合理性。

2.3 高频药食同源中药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机制分析

为阐明这些防治病毒性疫病的高频药食同源中药的作用机制,结合以上特征性活性成分的挖掘分析,拟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综合分析这些已明确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活性成分,达到对药食同源中药防治病毒性疫病机制的特异性考察。病毒靶点来源于现代大流行疫病病毒SARS-CoV-2、H1N1、SARS-CoV。

2.3.1 活性成分作用于病毒靶点的确定首先从TCMSP平台获取甘草酸、甘草苷、甘草查耳酮A、橙皮苷、茯苓酸、桔梗皂苷D、绿原酸、广藿香醇、黄芪甲苷及人参皂苷Rb 1 、Rb 3 、Rg 1 、Rg 3 、Rh 1 、Re的作用靶点,对靶点进行校正及去重后,得到这些抗病毒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229个,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SARS-CoV-2、H1N1、SARS-CoV的作用靶点,对靶点进行校正及去重后,得到病毒靶点1538个,将活性成分与病毒靶点取交集后,得到活性成分抗病毒的有效作用靶点44个(图3)。

2.3.2 活性成分抗病毒靶点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分析将以上分析得到的有效作用靶点导入String平台中进行PPI分析,最低相互作用阈值设为中等(0.4),物种限定为“homo sapiens”,得到的拓扑参数信息如表5所示。将PPI相关信息导入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图4),图中节点度值为重要性评价指标,高度值靶点如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ion 3,STAT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JUN的形状越大,颜色越深,在整体的生物学功能评价中更有意义。

2.3.3 药食同源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功能及作用通路分析为考察药食同源中药活性成分抗病毒的生物功能调节情况,应用David数据库联合Metascape数据库进行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分子功能(molecularfunction,MF)分析。将分析结果应用R语言包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图5),其中BP富集分析显示,蛋白质磷酸化的正调控、细胞迁移的正调控、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对外部刺激反应的积极调节、对异源刺激的反应、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循环系统过程、水解酶活性的正调控在活性成分防治疫病中比较重要;CC富集分析表明,靶点的产物可能主要在膜筏、囊腔、细胞外基质、细胞顶端、受体复合体、质膜外侧等部位;MF富集分析表明,靶点可能是通过与激酶、生长因子受体、糖胺聚糖结合,调控内肽酶、蛋白激酶、蛋白质同源二聚化活性等发挥相应作用。

机制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药食同源中药活性成分作用机制涉及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冠状病毒病-COVID-19、甲型流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病毒致癌、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感染等疾病,作用通路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提示这些作用机制在药食同源中药活性成分防治疫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得出的人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7(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7,ADAM17)、EGFR、JAK、STAT3、MAPK、TLR4等核心作用靶点的功能及相关作用通路可有效抑制COVID-19中的“细胞因子风暴 ”效应,拟构建分析药食同源中药活性成分对COVID-19通路影响情况(图7)。由分析可知,SARS-Cov-2中的结构蛋白S可通过直接调控TLR4、间接调控MAPK等引起后续的炎症效应,这些靶蛋白通过一系列的交互作用后产生IL-6等炎症细胞因子,进而诱发“细胞因子风暴”效应,而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也会正反馈于该效应,引起“中风”、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巨噬细胞激活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症状。因此药食同源中药活性成分可有效调控“细胞因子风暴”中的核心因子,进而抑制其发展进程。

3 讨论

3.1 甘草药食同源中药防治病毒性疫病的核心

甘草为典型的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高,在药食同源中药处方配伍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其味甘性平,能够在补益机体的同时,表现出对其他配伍药物解毒、缓和药力药性的作用。甘草能够依赖自身强大的性味理论基础及“补”“缓”“和”的特性广泛应用于配伍之中[42],且其自身的特征性活性成分甘草酸、甘草苷、甘草查耳酮也已被证明能够对抗多种病毒,因此以甘草为核心的药食同源配伍处方对于疫病的防治有着一定的中医学及药效学基础。以甘草为核心衍生出来的多种药食同源药对及处方能够有效应对疫病中的多种证型,如“甘草-桔梗”药对中,甘草清热之功强,桔梗偏于宣泄,二者配伍后共奏解毒利咽、宣肺祛痰的功效,民谚有“甘草桔梗,专治喉咙”的说法,张仲景曾言“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也”,后人则将两法合二为一,易名为“甘桔汤”,用以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其他中医专著中以甘桔汤化裁而治疗咽痛、咽不利的处方也不计其数,因此甘草配伍桔梗能够有效预防和改善疫病中的喉痒咽痛症状;“甘草-杏仁”配伍中,杏仁擅于降利肺气,甘草可调和其降利之功,有效针对疫病引起的咳嗽、肺气不畅等症状;“甘草-金银花”配伍中,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可用于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症,对热毒较盛者,单用金银花由于药力不足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加入甘草,则能显著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此外,基于甘草甘缓护胃的功效,能够降逆金银花苦寒袭脾胃之气,从而无伤胃之弊,可有效针对疫病引起的发热、咽痛等症;又如四君子汤拆方组合“甘草-茯苓-人参”,其中茯苓具有补脾益气之功,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功,甘草可增强二者的补益功效,该方能调理肠胃、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效改善疫病中的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等症状。

3.2 不同证型病毒性疫病的药食同源中药组合应用分析

聚类分析结果共得到6类药食同源相关处方,这也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了用药参考。第1类处方“藿香-金银花-黄芪”,藿香味辛性温,为芳香化湿浊要药,既能化湿又能解表,善于解表和胃,《本草图经》载其为治脾胃呕逆之要药;金银花解毒之功强,《本草正》言其“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本草汇言》记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黄芪有着“补气诸药之最”的美誉,民间也流传有“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说法,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3药搭配合用,达到祛湿、和中、解毒、补气的一体化效果,能够有效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中的恶寒身冷、呕吐、腹泻等症。第2类处方“甘草-茯苓-桔梗-杏仁-陈皮”,该处方为茯苓杏仁甘草汤的加味组合。其中桔梗性散上行,祛痰止咳、利咽,排脓作用强,也可作舟楫之剂,载药上行;杏仁善于降利肺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功强;桔梗、杏仁可作用于上焦,达到逐胸中之水、降肺之逆气的效果,且兼有开胸散结之功。茯苓主要用于利尿消肿、宁心健脾,可作用于中焦,达到逐中焦之水,平上冲之气的效果;陈皮也可化解中焦脾胃的湿气。甘草可缓中健脾,使水饮去而肺气利。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益气化饮之功,能够有效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中的咽痛、咳嗽、呼吸不畅、呕吐等症。第3类处方“干姜-人参”为张仲景名方干姜人参半夏汤的拆方组合,干姜、人参均可入中焦脾胃,干姜辛甘大热,善温脾胃而祛寒,人参甘而微温,善益气健脾而扶正。针对胃中痼冷之证,单用人参则温力不足,且易造成补而不受;独用干姜虽祛寒力强,但因其补力较弱易致耗散。二药相补相助,借干姜大温中焦、人参峻补脾胃之功,辛甘扶阳,达到人参得干姜使补而能行,大气周流;干姜得人参则行而不过,中气畅达的效果,能够有效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中的胃寒、体虚等症。第4类处方“紫苏-葛根”,为《四圣悬枢》中治疗寒疫处方紫苏葛根升麻汤的拆方组合,其中紫苏性味辛温,散寒解表力强,兼有解毒止痛之功;葛根性凉,味甘、辛,善于解表退热、升阳止泻、脱毒外出,两者药性反性配伍,可根据证型加大某一味中药用量,两味药配伍共奏解毒、退热、祛寒之功,可有效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中的身冷、发热、头痛诸症。第5类处方“芦根-桑叶”,芦根和桑叶均为甘寒之品,芦根善于清热生津、止呕除烦,桑叶善于疏散风热、清肺润燥,两者配伍偏于治疗风热咳嗽,可用于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中的热咳、口干、呕吐等症。第6类处方“生姜-大枣”,生姜性味辛温,善于发汗解表、温胃散寒,其芳香而通,得大枣而不至过散而耗气;大枣性味甘温,善于补中益气安心脾,其黏腻甘守,得生姜辛散而不至过守而碍脾。两药合用,刚柔相济,使辛甘化阳之功更甚,可有效针对现代病毒性疫病中的身冷、呕吐等症。

3.3 药食同源中药治疗病毒性疫病的作用机制

通过分析这些高频防治病毒性疫病的药食同源中药的抗病毒活性成分,发现其作用于现代代表性疫病病毒的有效靶点共44个,涉及EGFR、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STAT3、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热休克蛋白90 α家族A类成员1(heat shock protein 90 alpha family class A member 1,HSP90AA1)、哺乳动物类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环加氧酶2(cyclooxygenase 2,PTGS2)、MMP2、TLR4、MAPK14等核心作用靶点,作用机制与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冠状病毒病-COVID-19、甲型流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病毒致癌、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感染等疾病密切相关,主要调控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有关。这些药食同源中药的活性成分对现代疫病病毒SARS-Cov、SARS-CoV-2、H1N1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以抑制病毒复制为主,具体机制有所差异,如甘草酸可通过诱导NO的合成间接抑制SARS-Cov病毒的活性;绿原酸可通过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影响H1N1病毒mRNA转录和蛋白翻译;广藿香醇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增强宿主免疫反应、调节RLH信号通路等方式发挥抗H1N1病毒的作用;桔梗皂苷D可通过重新分配膜胆固醇来阻止SARS-CoV-2的宿主进入,阻止膜融合。当病毒持续侵袭机体时,免疫系统持续被激活,免疫应答产生过度反应状态,导致稳态失衡,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出来,从而诱导细胞因子的级联放大效应,产生“细胞因子风暴”。在新冠疫情中,“细胞因子风暴”效应被认为是COVID-19患者病情恶化的重大诱因,而由于该效应是由炎症因子主导的,因此控制炎症的发展在防治疫病中十分重要。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EGFR为甘草查耳酮A抗病毒的有效作用靶点,有研究证实橙皮苷能够降低EGFRmRNA水平的表达[43],而EGFR的强表达与TNF-α、IL-1、IL-6等炎症因子密切相关,EGFR途径能诱导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44-45]。JAK2为甘草查尔酮A抗病毒的有效作用靶点,STAT6为甘草查耳酮A抗病毒的有效作用靶点,STAT3为人参皂苷Rb 1 、Rg 1 、Rg 3 、Rh 1 抗病毒的有效作用靶点,有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e可有效激活JAK2/STAT3通路[46],而JAK/STAT信号通路为多种细胞因子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与“细胞因子风暴 ”的发生密切相关,该通路在免疫调节和多种炎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7]。VEGFA为人参皂苷Rb 1 、Rg 1 、Rg 3 、Rh 1 及黄芪甲苷抗病毒的有效作用靶点,黄芪甲苷可促人内皮祖细胞分泌VEGFA [48] ,VEGFA可通过磷酸化过程激活PI3K通路,其与炎症的表达也密切相关,能够显著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在炎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49-51]。MMP2为甘草酸和绿原酸抗病毒的有效作用靶点,MMP9为甘草查耳酮A抗病毒的有效作用靶点,MMPs可调节炎性因子和相关蛋白酶的活性,在支气管炎症等方面起到重要调控作用[52-53],有研究证实了甘草酸可通过调控MMPs控制炎症发展[54]。PTGS2为甘草查耳酮A、茯苓酸抗病毒的有效作用靶点,PTGS2为重要炎性介质,也能够引起相关炎症反应[55-56]。TLR4为桔梗皂苷D抗病毒的有效作用靶点,TLR4也可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促进各种炎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激活,有研究证实绿原酸可通过抑制TLR4/MAPK/NF-κB通路激活自噬,从而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57]。MAPK14为甘草查耳酮A和人参皂苷Rh 1 抗病毒的有效作用靶点,MAPK可通过磷酸化核转录因子、相关酶等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等过程,与炎症关系密切[58-59],有研究也表明甘草查耳酮A可促进MAPK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抑制类风湿性 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60]。茯苓酸可通过调节MAPK通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肺炎模型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61],广藿香醇也可通过靶向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MAPK信号通路发挥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62]。

4结论

中医药在协助切断传播途径、缓解疫情防控压力等方面体现了较大的优势和价值,可通过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式有效应对病毒性疫病[63]。药食同源中药作为中医药的特色组成部分,具有安全性高、应用广泛等特点,在应对轻症、无症状的病毒性疫病中更具防治优势,以上分析也表明,这些药食同源中药活性成分可通过直接抑制病毒、调节免疫、抗炎等多种方式起到防治病毒性疫病的作用,其中对于炎症“级联效应”的调控在疫病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本研究以药食同源中药为主体,系统分析了其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的应用规律,确定了高频及高置信度药食同源配伍组方,同时基于这些高频药食同源中药的抗病毒活性成分,分析了其作用于现代病毒性疫病的机制,以期为药食同源中药处方防治病毒性疫病的研究及新药、保健品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为中医药大健康理念下的病毒性疫病防治提供借鉴。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来 源:李泽宇,郝二伟,曹 瑞,林 思,万宛若,李思维,陈静梅,王星圆,侯小涛,邓家刚.药食同源中药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的应用规律及机制分析 [J]. 中草药, 2022, 53(15): 4781-4794 .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招募 | 花朵糕点师课程之药食同源
中国《药食同源》研究人参植物干细胞技术产品应用价值新闻发布会召开
一种用于防治家禽细菌性疾病的中药复方及应用
药食同源,玫瑰花不只是用来送的
一种防治澳洲坚果花疫病的生物农药
两千年抗疫经验,成就连花清瘟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价值!
毛蕊花糖苷联合抗癌治疗剂在医药上的应用及药物组合物
枯萎病药
新型中药免疫增强剂专题
花香沁脾,善疗情志——这些花儿代茶饮能让您心情好!

网址: 药食同源中药防治现代病毒性疫病的应用规律及机制分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7921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连花清瘟治疗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有
下一篇: 病毒性感冒的症状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