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艺疗法”最近有点火
由于疫情的影响,“园艺疗法”一词最近有一点小火。
园艺疗法(Horticul tural Therapy)在西方国家较为盛行,简单来说是积极运用园艺植物、园艺操作活动以及园林绿地环境对人产生的直接的、间接的作用,改善身心状态,维持和增进健康,提高生活品质。
园艺植物和环境对于人的作用主要基于五感:即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园艺疗法,日本称为园艺疗法;韩国称为园艺治疗,简单的定义是:利用园艺来治疗。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青睐“园艺疗法”,用园艺活动来作为治疗病人的一种手段。研究发现“园艺疗法”能够减缓心跳速度、改善情绪,对病人康复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中国才是园艺疗法的祖宗
中华五千年之灿烂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有与园艺疗法相关的园艺文化与技术、中医中药理论与临床经验,还有一些独特的健身方法,为中国园艺疗法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即崇尚自然,并以植物作为人格寄托。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庭院内栽植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分别喻示“玉、堂、春、富、贵”,以及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装点环境、陶冶情操。
咱们先从魏晋南北朝说起起。陶渊明(公元372一427)官场十分失意,却喜居田园,种种地,赏赏花都能悠然见南山,闭目见桃源啊。他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
竹林,是一种平常景观,走进乡间,走进山野,随意举目可见。当西晋初期的竹林七贤走进这平常的竹林,就不一样了。竹林不仅让他们逃避混乱政局的滋扰,还可以陶冶情操。
北宋的苏东坡,在将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伤心总是难免的,如何医治自己心灵的创伤?
苏轼谪居黄州时,种了一大片竹子,看着竹子雨后春笋,节节生长,自是怡然自得,写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副对联。在苏轼眼里,他从花木“四君子”——梅兰竹菊中解读人生。人要勇敢顽强,一片芳心,活出气节,清心寡欲。
到了南宋,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有一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思是: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也是宋代园艺疗法的一种体现。
宋代以后,对妇德要求越来越高,未出嫁前姑娘一般不能出门。古代的有钱人家常常在家中修葺后花园,供女眷放松心情,调节生活之用。《牡丹亭》不就是这样出来的么?
明清时代,园艺疗法又有了新的进步。《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不仅提供园艺,植物学的实践知识;同时又是一个优美宁静的游赏花园。大观园实际上是内含多功能厅、温室、操作间以及树木园、花卉园、药草园,也是一个具有园艺疗法功能的花园。
三、园艺会让人越来越精神!
(1)消除不安情绪。在医院病房周围种植草木,病人于其中散步或通过门窗眺望,可使病人心态安静。据媒体报道,一周建成的武汉火神山医院,其中一半的面积,覆盖着花木。
火神山医院虽然是一项应急工程,是一个临时绿化项目,设计成形成疏林草地景观,起到美化环境和适当隔离的作用,让病人和医务工作者能够放松心情。
(2)增加身体活力。投身于园艺活动中,使病人,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忘却烦恼,产生疲劳感,精神更加充沛。例如在医院、寺庙里看到前年古树银杏,吉祥长寿的意蕴让人感觉很好。
(3)让人心情愉悦。浙江温州墅林苗木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海明认为:红花使人产生兴奋感,黄花使人产生明快感,蓝花、白花使人产生宁静感。欣赏五颜六色的花木,可调节松弛神经,让人心情愉悦。
(4)抑制冲动情绪。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整地、挖坑、搬运花木、种植培土以及浇水施肥,在消耗体力的同时,还可抑制冲动,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
(5)培养平和耐力。园艺活动不是重体力劳动,但是要求有耐心和持续性。例如,修剪花木时应有选择地剪除,播种时则应根据种粒的大小覆盖不同深度的土壤,这些都需要耐心与注意力。
(6)树立生活信心。看到自己培植的花木开花、结果时,会受到人们的称赞,这说明自己的辛勤劳作得到他人认可,自己在满足的同时,还会增强自信心。这对失去生活信心的病患者,医治效果将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