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历史渊源,因无文字可考,新平的文化工作者只好从民间口传、出土文物中,来推测考究花腰傣的历史进程。这是个艰难的旅程,从2001年2月云南·新平花腰傣文化学术研讨会后,新平文化、文艺工作者就不断深入100公里长的 漠沙、戛洒、水塘、腰街等 红河峡谷,进行实地采风和田野调查。
并翻阅《云南民族史》、《史记》、《后汉书》等大量史料,以寻觅花腰傣的历史踪迹。而《史记》“西南夷列传”中云:“西南夷君长什数,夜郎最大;其西糜莫之属,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余聚……”
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可见当时西南夷部落,都是迁徙而至的 古越人后裔。再者班固《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又云:“女亦名沙壹,触物而孕,生九子;其物化龙,回寻沙壹:吾儿何在,其竟走之,唯九负背,与之相近,龙舔之而印……”如此传说,酝酿哀牢古国的神奇故事。
这“ 九隆神话”,讲述了哀牢山彝、傣、苗、拉祜、哈尼等民族的 图腾文化起源。而花腰傣无论 傣雅、傣洒、傣卡,其自然崇拜的图腾中,仍明显有 龙图腾的印迹。
作为花腰傣服饰中“ 黑、红、白、蓝”等基调,乃龙图腾之底色,龙飞腾于天空、沉浮于江河、隐匿于夜幕,如此解说完全符合花腰傣 自然崇拜的神秘色彩。
那么,我们从历史渊源角度,根据服饰形式、色彩、款式的不同,及信仰、语言、文化的差异,对新平花腰傣三个支系,从服饰文化方面作些简要阐述。
1
傣雅
傣雅乃古越人。追溯远古,即春秋战国时,秦吞并六国后,六国各王室后裔及百姓为避战乱,往南迁徙。据相关史料载,古越人的逃难迁徙,第一次至金沙江流域或滇池边。第二次因四川彝族或其他部落的崛起,这些地方又发生了战争。此时,作为古滇王室后裔的花腰傣,又开始往南迁徙,最后遗留在 古老濮水畔的勐雅。
傣雅服饰:傣雅 最显眼乃斗笠,它若 飞碟般翘檐而飘逸。其色彩以 红、黑为基调,使白、绿、黄、紫等七彩相融;华贵银饰,腰肢的彩带,使花腰少女更显风韵。傣雅上衣短,内褂紧身,显露腰肢;其 服饰亮点“三叠水”。即:裙子叠穿,层层从左微提,使裙身成斜面层叠,体现视角上的创新超越。
专家们说:“‘三叠水’,是傣雅服饰艺术语言的精华”。服饰的领、襟、袖、裙等乃绸缎,它让服饰审美视角更加鲜活,达到色泽、款式、体形的巧妙整合。花饰和银饰“△、◆、○、※、≌”等图案,是花腰傣服饰语言符号,也是其原始宗教的图腾。
2
傣洒
傣洒古越人也。因地域不同,而习相异。其差异仅限服饰格调,她们的语言、自然崇拜、文身漆齿、文化背景大体相同。从 江川李家山滇王墓出土文物, 漠沙西尼渡口出土的 羊角编钟等,可见花腰傣史迹流源,乃滇王贵胄。在往南的迁徙中,落脚于 红河谷勐洒。
傣洒服饰,傣洒 斗笠不翘檐,像清朝的官帽,帽檐下榻,傣洒女人把头发盘成鬏,使其与斗笠相融。服饰色泽鲜艳华贵,大胆地以黑、红、黄三种颜色为基调。
服饰美学大师王新元、李小江都惊叹花腰傣人对色彩基调的整合恰到好处。腰肢上的花腰,若彩虹般映衬花腰女的英姿。 上衣短,内褂贴身及腰,可以说:花腰傣服饰,当今较前卫的服饰。
傣洒虽 无三叠水,整套服饰,从领、襟、袖、边都镶嵌红、绿、黄、蓝、紫等绸缎。服饰上还配有银饰,银饰组成△、◆、○、※等规则图案。如此图案,神秘而宁人遐想和探究。
3
傣卡
傣卡亦古越人,又称与汉族融合的傣家人。这是一支适应性极强的部落,他们栖居于 峨德、曼蚌两河流域,并容纳迁徙而至许多汉人。形成 傣汉通婚的融合,此融合不但没被汉文化所同化,相反却被傣家的文化、宗教、习俗所包容。
傣卡服饰。傣卡 不戴斗笠,帽顶为黑布,而帽檐由精致,绣有花纹⊕、§、※、◎等图案饰条组成,左边一缕缨饰或红布,它凸显傣卡女人的丰韵。
着装与傣雅略同,上衣短,内褂紧身,显露腰肢;其裙子乃“ 三叠水”风格,裙子叠穿并层层向左微倾,使裙子形成斜三叠。
其 创新超越独具风格,花腰傣服饰的“三叠水”,是服饰艺术语言的精华,也是服饰的亮点。从傣卡服饰看,其领口、襟袖、裙边都呈现*、♀、◇、≈、≌等花纹,让服饰审美视角鲜活,达到色泽、款式、体形的完全整合。
相关知识
滇中南花腰傣传统服饰色彩研究
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
花腰傣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符号
花腰傣三个支系的历史渊源
花腰傣刺绣:嫁衣是姑娘们最重要的作品
花腰傣绣古韵新
一本好书,带你走进花腰傣
解读花腰傣服饰品的装饰审美.pdf.pdf
花腰傣绣古韵新——人民政协网
云南新平戛洒:华美服饰鸡枞帽 五彩腰带花腰傣
网址: 【云南旅游】行走的花,鲜活千年的色彩——花腰傣服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68611.html
上一篇: 丝绸博物馆:婉约素静,宋代服装和 |
下一篇: “黄色战袍”申请出战,惊艳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