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是金庸系列小说中,女儿最喜欢的一部了。女儿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郭靖要给一个新出生的孩子取名为“过”,字“改之”,人之初,性本善,他有何错,如何改之?难道他的出生就是一个错?他的一生都需要背负着来自他父亲的过错?那么他还是一个独立的人吗?
黄蓉对杨过的不喜,原因在于杨过是杨康的儿子,杨康之死又和黄蓉有直接干系,黄蓉心里一直对杨过有所防备;柯镇恶对杨过不好,出自于对其父杨康所作所为的痛恨。杨过这是在代父受过。
丘处机对杨过的严加管教,源于他本人反思对于杨康的疏于管教;郭靖对杨过的好,很大程度来自于内心对杨康的愧疚。杨过还是在代父受到严加管教。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杨过的身上是贴了其父亲杨康的标签而存在的,不管是对他的防备还是严加管教都源自于“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顾虑。那么真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吗?从杨过身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我们看到了很多人只注意到这句话所强调的“先天传承”的影响,即俗语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也就现代科学解释的“基因”。
但我们可以直接举郭靖、杨康作为例子来反驳这个观点。郭靖、杨康的父亲皆是英雄好汉后代,郭啸天、杨铁心都是侠肝义胆之人,但郭靖与杨康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由此可见,强调“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先天传承”因素太过绝对,就好象说某些人是“天生犯罪人”一样(1876年,意大利犯罪学家、精神病学家,刑事人类学派的创始人龙勃罗梭就曾发表《犯罪人论》,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类型”说)。这也是我们为杨过背负其父过错,为人误解而愤愤不平的原因。因为杨过甚至连杨康的一面都未尝见过。
“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还能够被人传颂多年,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想这更多的是强调其家庭后天环境的影响,父母提供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机会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说,父母素质高,家庭环境好,培养出来的孩子优秀的机率更大。同样再举郭靖、杨康为例,两人代其父亲履行教育责任的母亲与师傅截然不同,导致了两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郭靖,虽然生长在大漠,蒙古人之中,但是他的母亲李萍坚毅、刚烈、深明大义,从小就让严抓郭靖的教育,让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告诉他自己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甚至为了不让郭靖在忠孝之间为难选择自尽,虽不识字,却是何等奇女子啊。再说郭靖的七位师傅“江南七怪”,虽武功、地位比不上丘处机,但在郭靖的教导方面却是任劳任怨、尽职尽责,让他明白他身上的家仇国恨,郭靖稍有偏差就可能挨揍了。郭靖虽有严母严师,却也不乏来自于母亲、师傅的爱。可以说,郭靖的后天教育环境是非常健康的。
相反,我们看杨康,在金国王府长大,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杨康的母亲包惜弱,我们只读到温柔,柔弱,却和一个母亲的形象想差太远,整天沉迷于怀念过往,几乎不曾正面教育过杨康,甚至还让杨康变着法的哄着。杨康的师傅丘处机,对待杨康基本没有好脸色,十天半个月来一回,一来就是考查武功进展,喝斥其表现顽劣,不曾有过尽心的教导,不曾告诉他什么是家仇国恨。另一个师傅梅超风,则教会了他心狠手辣。杨康的教导几乎是由完颜洪烈完成的,我想完颜洪烈的这种溺爱中大概是带有讨好包惜弱的因素的吧,一应的父慈子孝,有求必应,提供了人上人的生活环境,导致杨康的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做惯了小王爷怎么抛弃荣华富贵做平民百姓?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杨过,我们仔细分析,当然可以看到杨康“基因”遗传影响,杨过面相白净,举止潇洒,头脑灵活,牙尖舌利,生性风流,性格浮浪,“一见杨过误终身”道尽了杨过欠下的无数情债,但若要说他真真正正地去负了哪个女子,却也是未尝有的。观杨过的后天成长,身处生活之逆境,背负生父之道德“原罪”,在生活的重压下,在不断的挫折中,不断寻找自我,不断定位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杨过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也看到了杨过个人的意志,个人的选择所起到的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无法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提问“你是谁?”,听到的回答一般都是“姓名”,“姓”传承自宗族血缘,“名字”则是对新生命存在的定位与回归,是对“我是谁”这个关于本质与本体问题的深刻思考。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家族家庭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机会,这样宽容的爱,相信一定会给予每个生命之花绽放所需要的阳光、雨露。
相关知识
新穿越神雕之我是杨过
母女共读声音免费在线播放
亲子共读活动总结
亲子共读活动总结(精选12篇)
何延之《兰亭记》
文坛母女花——茹志鹃与王安忆 文
关于亲子共读活动的总结(精选10篇)
亲子共读心得体会
珍惜亲子共读时光
亲子共读心得体会(通用20篇)
网址: 母女共读记之从杨过字改之看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83844.html
上一篇: 建安区智慧阅读空间开展“感恩母亲 |
下一篇: 母女“共读”蔡颖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