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物质积累及花后衰老的差异性研究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物质积累及花后衰老的差异性研究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物质积累及花后衰老的差异性研究

【摘要】: 2011年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场,以先玉335和金山27为供试品种,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物质积累及花后衰老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地上部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最大积累速率为农户模式>高产模...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福来;马兴林;黄瑞冬;王传海;徐安波;种植密度对先玉335群体子粒灌浆特征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1年02期 2 蒋飞;曾苏明;高园园;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5期 3 王晓燕;张洪生;盖伟玲;段梅堂;姜雯;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4 李杰;张洪程;龚金龙;常勇;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不同种植方式对超级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1年09期 5 马赟花;薛吉全;张仁和;张林春;郝扬;孙娟;不同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形成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6 王同朝;卫丽;马超;杜园园;常晓;邵扬;不同生态区夏玉米两类熟期品种子粒灌浆动态和产量分析[J];玉米科学;2010年03期 7 李佩艳;尹飞;王俊忠;付国占;施氮量和氮肥后施对夏玉米叶片衰老生理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8 杨恒山;刘江;梁怀宇;西辽河平原气候及水资源变化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1期 9 才晓玲;李志洪;土壤容重和施肥条件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张娟;王立功;刘爱民;徐炜;商涛;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灌浆进程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利;杨恒山;张玉芹;李国红;李莹莹;高聚林;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花后衰老的差异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15期 2 王丹;吕艳杰;姚凡云;徐文华;陈帅民;邵玺文;曹玉军;王永军;不同栽培模式春玉米花粒期冠层不同部位叶片的衰老特性[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年12期 3 毕文波;刘海宇;雷凤燕;张瑞富;杨恒山;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钾吸收与利用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4 陈日远;马倩;杨艳;刘鹏;阚凤玲;崔振岭;花后氮肥调控对春玉米叶片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3年04期 5 郭伟;郭建华;于崧;薛盈文;于立河;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小豆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年02期 6 李晶;李文龙;顾万荣;佟桐;刘笑鸣;刘赵月;魏湜;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茎秆特性、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年08期 7 田立双;李国红;杨恒山;张瑞富;毕文波;智沈伟;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4年01期 8 张仁和;胡富亮;杨晓钦;高杰;郝引川;张兴华;薛吉全;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年09期 9 吴祯;张保军;海江波;董永利;陈军晓;马娟娟;韩雪冰;不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7年10期 10 曹刚;赵明新;王向红;曹素芳;王玮;毕淑海;李红旭;北方寒旱区省力化梨园花后水肥管理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刚;高聚林;孙继颖;超高产春玉米花后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密度的反应[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孙雪芳;丁在松;王新兵;周宝元;马玮;赵明;深松对密植条件下夏玉米产量及其花后物质生产的调控机制[A];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王志刚;高聚林;孙继颖;武向良;苏志军;密度对超高产春玉米花后不同层位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谭国华;长江中下游地区郁金香种球繁育复壮技术[A];第十二届中国球宿根花卉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5 张梦媛;陈二影;杨延兵;黎飞飞;张会笛;管延安;秦岭;水氮互作对谷子花后果聚糖代谢的影响[A];第二十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23年 6 曹玉军;吕艳杰;魏雯雯;姚凡云;刘小丹;刘志铭;王永军;高密度条件下适度减少叶源提高玉米光合性能和花后氮素吸收[A];第十九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20年 7 严六零;郭文善;封超年;曹成;朱新开;彭永欣;小麦开花后物质流对协调源库关系的作用研究[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8 刘厚诚;长豇豆豆荚发育的研究[A];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9 陈芳芳;姜清华;朱新开;李春燕;封超年;郭文善;彭永欣;氮肥运筹对生选6号籽粒产量及花后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张兵兵;杨璐;张慧;高全;吕晓;高莉莉;春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动态模拟及生长特性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5 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形成机制变化与监测预测及其影响评估[C];201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光福;花后施氮对多年生稻产量与多年生性的影响及其碳氮代谢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24年 2 赵泉;水稻不同节位茎叶花后碳、氮再运转的功能分组及生理机制[D];广西大学;2021年 3 高春华;花后高温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氮肥缓解效应[D];山西农业大学;2021年 4 张亮;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根-冠协同关系及其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5 姚凤娟;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高翔;地膜覆盖对旱作春玉米田水碳通量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7 李伟玮;沟垄集雨栽培模式下沟垄比对旱作春玉米生长及土壤碳排放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8 张涛;西北半干旱区春玉米生产力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及模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9 周珊珊;黄土塬区旱作春玉米蒸腾与农田蒸散过程及其对地膜覆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10 闫鹏;播期、品种、氮肥管理对华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红;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物质积累及花后衰老的差异性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3年 2 王浩;渭北旱地春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的蓄水保墒与增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马雪莹;宁南旱区春玉米生产力对不同栽培模式的响应[D];宁夏大学;2020年 4 赵凯敏;花后短暂高、低温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D];扬州大学;2022年 5 张鑫;外源ABA对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光能利用及同化物转运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6 李金娜;灌溉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植株花后氮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7 冯宽;花后高温对小麦籽粒发育及萌发特性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8年 8 贾远远;花后渍水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7年 9 郭凯;黄淮稻区粳稻种质资源品质相关性状筛查及品质差异机理初步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10 杜少勇;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对豫北高产麦田花后氮代谢、产量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乔伟 岳永舜 见习记者 王钰;隆丰808豫单186等西北春玉米新品种在我市发布[N];张掖日报;2025年 2 本报记者 李运海;良种配良法 春玉米丰收[N];河南日报;2024年 3 通讯员 任景全 王灵玲;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研发春玉米农气指标融入省服务平台[N];中国气象报;2022年 4 本报特约分析师 梅立红;春玉米悄然上市 短期市场流通趋增[N];粮油市场报;2020年 5 本报特约分析师 梅立红;南方春玉米零星上市 市场关注点悄然改变[N];粮油市场报;2018年 6 本报特约分析师 谌琴;华北春玉米供应量小 影响时间短暂[N];粮油市场报;2018年 7 ;不一样的春耕[N];新农村商报;2017年 8 记者 赵红梅;我省农用废旧地膜回收率力争达到60%[N];河北农民报;2017年 9 记者 黄彬 通讯员 何亮;全国大部目前春播基本顺利[N];中国气象报;2017年 10 本报特约分析师 汤薇;预计今年南方春玉米将高开高走[N];粮油市场报;2017年

相关知识

不同覆膜方式下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叶片衰老特性研究
不同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形成的研究
超高产春玉米品种不同密度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氮磷钾肥配施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下油菜产量形成、叶片衰老及根系形态研究
灌溉频率和施氮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品种郁金香鲜切花物质积累及分配的模拟
花前光照亏缺对水稻物质积累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不同播种灌溉方式对夏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玉米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的调控模式研究

网址: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物质积累及花后衰老的差异性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7202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糯玉米栽培技术
下一篇: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实用操作指南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