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不同栽培模式对“早籼晚粳”双季稻光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模式对“早籼晚粳”双季稻光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开展多个因素集成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为水稻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栽培模式提供技术途径.[方法]在南方双季稻区,设置4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不施肥模式(早、晚季基本苗62.5和50.0万/hm2,不施氮肥,CK),当地农民模式(在N0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分别施纯氮150和165 kg·hm-2,基肥﹕蘖肥为7﹕3,FM),高产高效模式(在FM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基本苗增加1倍以上,早、晚季施氮量分别减少20%和增加27%,基肥﹕蘖肥﹕穗肥比5﹕3﹕2,锌肥作基肥施入,T1)、再高产高效模式(在T1模式的基础上早、晚稻基本苗增加20%以上,增施有机肥,晚季施氮量增加14%,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4﹕3﹕3,...

关键词:

双季稻早籼晚粳栽培模式产量光氮利用

机标分类号:

S512.1(禾谷类作物)S436.631.19(病虫害及其防治)S152.7(土壤学)

资助基金:

岗位科学家项目 ( CARS-01-26 )

在线出版日期:

2021-04-27 (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页数:

14 ( 1565-1578 )

英文信息

相关知识

不同栽培模式对“早籼晚粳”双季稻光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区域适应性研究
氮素穗肥施用期对一季籼粳杂交稻氮肥效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不同栽培模式对江苏省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氮、磷、钾肥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双季稻“双还双减”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机收稻草全量还田减施化肥对双季晚稻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播期对直播水稻产量、花后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让籼粳稻花在“对的时间”相遇—新闻—科学网
让籼粳稻花在“对的时间”相遇—论文—科学网

网址: 不同栽培模式对“早籼晚粳”双季稻光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0135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高产栽培模式,High
下一篇: 阜阳市颍东区:开展优质小麦高产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