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双还双减”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年01期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双季稻“双还双减”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黄山 汤军 李木英 魏洪义 石庆华 潘晓华 开通知网号
【摘要】: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集成紫云英高产技术、双季水稻机插秧技术、稻草腐解技术、高效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多项技术,构建双季稻"双还双减"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适宜于长江中游南部双季水稻生产,技术要点是:豆科绿肥还田、双季稻草全量还田、氮肥减量施用、钾肥减量施用、双季水稻机插秧、机耕机收、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推广实施双季稻"双还双减"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能够同步实现提升双季水稻产量、改善稻田土壤肥力、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提高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等多个目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双季稻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 个人AIGC检测>> 文献综述>>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伟;胡文娟;刘振宇;智健飞;谢楠;高玉霞;刘雅祯;刘忠宽;甘蓝—二月兰轮作模式下化肥减施对甘蓝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21年02期 2 廖萍;汤军;黄山;曾勇军;石庆华;等养分条件下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年02期 3 周兴;廖育林;鲁艳红;谢坚;杨曾平;聂军;曹卫东;肥料减施条件下水稻土壤有机碳组分对紫云英-稻草协同利用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4 黄山;汤军;廖萍;曾勇军;石庆华;潘晓华;冬种紫云英与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5 黄山;汤军;廖萍;曾勇军;潘晓华;石庆华;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下氮钾肥减量施用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杉;王允青;万水霞;吴文革;胡润;张智;安徽省双季稻生产现状及研究展望[A];安徽水稻与稻作技术论文汇编[C];2017年 2 黄山;汤军;廖萍;曾勇军;潘晓华;石庆华;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下氮钾肥减量施用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A];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资涛;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油菜生长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20年 2 郭卉;猪粪炭用量对南方红黄泥氮磷及重金属安全环境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0年 3 龚海青;不同肥力条件下黑土有机肥替代率变化特征[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4 廖萍;石灰和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D];江西农业大学;2017年 5 付桃秀;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6 王盛亮;不同双季稻品种对光氮的响应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7 汤军;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下氮钾肥减量施用对双季水稻和土壤性状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桃林;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年01期 2 周春火;潘晓华;吴建富;石庆华;不同复种方式对早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3 高菊生;徐明岗;董春华;黄晶;曹卫东;曾希柏;文石林;聂军;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年02期 4 吴建富;曾研华;潘晓华;石庆华;李涛;王苏影;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6期 5 倪国荣;涂国全;魏赛金;吴建富;石庆华;潘晓华;稻草还田配施催腐菌剂对晚稻根际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6 吕美蓉;李忠佩;刘明;江春玉;车玉萍;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微生物量氮周转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7 侯晓莉;李玉娥;万运帆;石生伟;李明德;不同稻秆处理方式下双季稻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5期 8 杨帆;董燕;徐明岗;包耀贤;南方地区秸秆还田对土壤综合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11期 9 魏赛金;李昆太;涂晓嵘;倪国荣;曾研华;潘晓华;稻草还田配施化肥与腐秆菌剂下的土壤微生物及有机碳组分特征[J];核农学报;2012年09期 10 王飞;林诚;李清华;何春梅;李昱;林新坚;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南方黄泥田水稻产量及基础地力贡献率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山;汤军;李木英;魏洪义;石庆华;潘晓华;双季稻“双还双减”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2 张文勇;陈光辉;陈照明;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24年07期 3 张禹;吴学荣;刘晓霞;陈照明;化肥减量施用对浙南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22年02期 4 黄国勤;罗晓燕;刘彬彬;双季稻田冬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3年02期 5 邓玉增;破解双季稻生产困惑的对策:规模化与机械化[J];湖南农机;2012年04期 6 邓玉增;规模化加机械化 破解双季稻生产难题[J];农机科技推广;2012年07期 7 张良元;危丽;望城双季稻无人农场[J];湖南农业;2024年04期 8 郭夏宇;李洁冰;龙继锐;李建武;艾治勇;何爱斌;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类型双季稻品种生态适应性分析[J];杂交水稻;2024年04期 9 谭卫建;汪万祥;湖南益阳赫山区双季稻早专晚优技术要点与推广成效[J];中国种业;2022年12期 10 刘现波;才硕;时红;万绍媛;种植方式变化下双季稻田水氮流失与调控研究概述[J];江苏农业科学;2023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式华;方福平;发展双季稻对提高水稻生产能力的作用(摘要)[A];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5年 2 雷玄肆;浮梁县双季稻种植热量条件分析及区划[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德栗;刘志雄;鞠英芹;动态统计气候评估模式在湖北省双季稻生育期中的应用[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保障农业提质增效[C];2015年 4 廖要明;张强;黄朝迎;江南双季稻生长模型在气候评价业务中的应用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国保;双季稻抛秧栽培的气候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继福;苏伟;戴志刚;刘威;王振;任涛;鲁剑巍;多年保护性耕作对双季稻-冬油菜轮作系统作物生产力、养分循环及土壤肥力的影响[A];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何莹莹;张海林;伍芬琳;肖小平;陈阜;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8 张帆;高旺盛;隋鹏;陈源泉;“双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A];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雷玄肆;地理信息系统在浮梁县双季稻区划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章秀福;我国双季稻发展问题探讨[A];2018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昕钰;适宜华中地区双季稻双直播模式超短生育期品种农艺特征及栽培调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 2 薛建福;耕作措施对南方双季稻田碳、氮效应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田昌;湖南双季稻田控释尿素减施条件下氮素收支特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9年 4 王志强;双季稻田不同轮连作方式的土壤肥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服务功能比较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年 5 赵华;广东水稻区划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 6 刘英烈;不同氮肥水平集约化栽培模式双季稻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收支的田间观测[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7 商庆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土壤肥力与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8 段居琦;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曾艳;垄作灌溉和替代施氮对双季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D];广西大学;2020年 10 ADNAN ABBAS;基于能耗评估的巴基斯坦可持续玉米机械化生产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森波;中国双季稻主产区空间分布变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2 高婉琳;基于生育期模型的中国双季稻种植区域变化的模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陈新江;双季稻施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4 王鑫;长期不同施肥下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比较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孙志祥;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双季稻生长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20年 6 汪勇;施用生物炭对双季稻产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后效[D];江西农业大学;2020年 7 陈宇彬;中国南方水稻复种指数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23年 8 易均;磷肥减量施用对双季稻田磷素损失及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9 王礼献;不同冬种复种方式下双季稻产量、土壤生态环境及系统能流物流特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10 汪天颖;湖南双季稻洪涝指标的建立与洪涝灾害风险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方璐 通讯员 夏凡 刘浩;汨罗省级双季稻试验示范区迎省市专家验收测产[N];岳阳日报;2023年 2 记者 李艳玫 实习生 陈林粤;双季稻亩产达1510.91公斤[N];海南日报;2023年 3 本报记者 杨杰;推广双季稻 重点支持购置育秧设施设备[N];中国农机化导报;2024年 4 本报记者 俞慧友;又破纪录!袁隆平团队湖南衡南双季稻测产亩产突破1600公斤[N];科技日报;2021年 5 本报通讯员 吕润 记者 袁迎蕾;智慧气象精准“问诊”双季稻[N];中国气象报;2022年 6 汪彤;湖北攻克双季稻双季机械化直播瓶颈[N];粮油市场报;2020年 7 记者 汪彤 通讯员 张枝盛 杨文;我省攻克双季稻双季机械化直播瓶颈[N];湖北日报;2020年 8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操戈 邓卫哲;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N];农民日报;2021年 9 记者 黄媛艳;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N];海南日报;2021年 10 记者 徐蕾;1454.2公斤!南昌双季稻周年亩产刷新江西纪录[N];南昌日报;2021年
相关知识
涵养科幻教育生态助力“双减”提质增效
云阳 “双减”步伐行稳致远 教育生态欣欣“向阳”
某城管局双迎双创工作总结.docx
水稻机械化温室育苗人工床土试验初步总结
区农委实施“双减”增效十大工程,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海淀
「机械化产品」机械化产品公司黄页
【机械化花卉种植】
“双碳”目标下的农业低碳发展研究:现状、误区与前瞻
“双减”之下,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科技文化实践教育?如何避免“走马观花”式研学?
刘希娅代表:双减重构生态 回归教育本质
网址: 双季稻“双还双减”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08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