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宵大花蕙兰盆花生产栽培技术
年宵大花蕙兰盆花生产栽培技术
林峰莹等
大花蕙兰( Cymbidium hybridum )又称西姆比兰、东亚兰,是兰科兰属植物 ,是以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高山地带兰属中大花附生种和小花垂生种及附生与地生中间类型种为原始材料, 以观赏性为选育目标经杂交选育而成。 花朵硕大且盛开期长、花色丰富(红、紫、黄、粉、绿、白及复色等色系)、叶碧且长,假鳞茎椭圆形、肉质根,花叶共赏,形态端庄,兼具国兰的典雅与洋兰的多彩, 具有极高的园艺价值和观赏价值。 喜冬暖夏凉气候、喜强光高湿生境、喜通气排水良好的 微酸性植料。
年宵花指在中国农历春节期间进行销售的花卉产品。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根据太阳与月亮的运行制定,“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的“阳历” ,客观反映太阳运行周期,同时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物候、 气象、 农事观测探索后总结的时间制度。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气候变化的决定性变量,气候决定了特定地域的光照、温度、水汽等与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 春节在农历中周期循环较公历更为固定,以“二十四节气”为依据制定年宵花生产计划具有优越性, 可为现代农业生产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韩国和日本是亚洲传统的大花蕙兰品种研发、规模化生产国, 我国云南滇中地区最早于 20 世纪90 年代引种栽培,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在规模和品质上已超越日韩成为全球大花蕙兰产销中心, 栽培技术成熟且处于业内领先地位 。 现将年宵大花蕙兰盆花生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生产基地选址要求
科学选址是作物规模化生产栽培和实现绿色高效、节能减排、节本增效的先决条件,经验表明,光照、温度、水源、相对湿度是大花蕙兰盆花生产的决定性环境因素,结合其生长特性,生产基地宜选择冬暖夏凉、日照充足、温暖湿润、昼温 16~26℃ 、夜温 8~16℃ 、昼夜温差( 10±2 ) ℃ 、通风良好、天然水源丰沛、交通便捷、三相电通达、无工矿污染的场所。 以滇中地区为例,宜避开基本农田,选择有天然山泉且易截流储备、海拔 1 650~1 850 m 、地势平缓的针阔混交林山麓阳面。
2 大花蕙兰种苗繁育
大花蕙兰果实与其他兰科植物一样为蒴果,种子数量巨大但极为微小且发育不完全, 自身贮备的营养物质不足以支撑其萌发, 自然条件下需与特定真菌共生才能完成萌发。 种子繁殖难以保持品种特性,生产上运用组培快繁技术实现种苗繁育,该方式繁殖系数高、种苗遗传性状一致性高。 常规的大花蕙兰组织再生流程:外植体 → 诱导类原球茎( PLB ) → 类原球茎增殖 → 诱导丛生芽形成 → 诱导生根(壮苗培养) → 日光驯化 → 假植驯化。
3 生产计划与节令安排
在我国大花蕙兰主要以年宵花面世销售, 年宵花档期销售量高达全年总销售量的 98% 以上, 因此出圃期与年宵花档期高度重合是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 作物生长具有连续性,其定植时间对全生育周期影响深远, 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是实现节本增效的前提,以“二十四节气”安排作物生产顺应气候、物候,一方面可有效降低因调控需要人工辅助增温、降温、加湿、除湿、补光等措施所需能耗,节能减排; 另一方面吻合作物生长发育习性, 植物长势强,生理病害及病理病害率低,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实现绿色高效生产。 近 30 年的经验表明,滇中地区年宵大花蕙兰盆花组培苗定植时间安排在 “清明—夏至”期间最佳。 大花蕙兰从组培苗定植到盆花面世需 40~44 个月, 按主要农艺措施将全生产周期划分为假植蜕变期、 假鳞茎培植 Ⅰ 期、 假鳞茎培植Ⅱ 期、商品盆花培植期 4 个时期。
4 各时期生产栽培管理技术
达标的大花蕙兰商品盆花要求出圃时具 4 枝及以上花茎, 滇中地区成熟的标准化栽培模式为 “ 1+( 2+4 ) +4+ ” 模式即 1 株组培苗通过 2 个阶段的叶芽选育增殖 [ 即“( 2+4 ) =6 ” ] ,最终培育成具 7 (即“ 1+2+4=7 ”) 枚假鳞茎的组合体并培育为具 4 枝及以上花茎(即“ 4+ ”)的商品盆花。
4.1 假植蜕变期(苗龄 0~11 个月)
4.1.1 组培苗出瓶将完成壮苗培养的组培苗置于光照度为( 8 000±1 000 ) lx 条件下进行为期 7 d 的日光驯化,随后将组培瓶盖打开,使组培苗在自然环境中适应 3 d ,接着取出组培苗清洗掉根基部培养基并按植株大小进行分级, 浸入甲基托布津 1 000 倍液30 s ,取出置于阴凉处晾至根表面微微泛白伴轻微疲软即可假植。
4.1.2 组培苗定植栽培器皿: 9 cm×9 cm 规格的黑色多孔塑料膜软盆。
植料选择: 经蒸汽消杀的脱脂松树皮, 粒径 5~10 mm , pH 5.4~6.0 , EC≤0.3 mS/cm 。
光照度:第 1 个月为 5 000~10 000 lx ,第 2 个月为 20 000~25 000 lx , 3 个月后为 25 000~40 000 lx 。
环境温度:完成定植后前 2 个月为 15~22℃ , 2 个月后为 15~28℃ 。
相对湿度: 80%±5% , 前 3 周可采用白色无纺布在距离苗尖 15 cm 处覆盖。
水分管理:灌溉用水基础理化性质: pH 6.5~6.8 ,EC≤0.3 mS/cm , Ca 2+ 、 Mg 2+ ≤15 mg/L , Na + ≤10 mg/L ,其他内含物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 GB 5084-2021 )的规定,水温( 16±1 ) ℃ 。 定植开始前 15 d 每日用清水叶面喷雾 4~5 次, 随后逐渐降低喷雾给水频次, 待顺利通过缓苗期后以棚温为灌溉第一参考依据,结合气候节令及当日天气情况,“清明—秋分”指示温度为 20℃ ,“秋分—翌年雨水(定植后第 2 年)”指示温度为 18℃ ,灌水方式为喷灌,喷灌频率 1 次 /d ,阴雨天且基质潮湿时不灌溉,要求浇灌均匀,夏季确保水分充足,冬季适当控水,严格杜绝植株心叶带水过夜。
养分管理:定植后约 25 d ,当观察到新根系萌动生长至 1.5 cm 左右时进行第 1 次施肥, 选用 N 、 P 、 K( 13∶11∶11 ) +TE 、肥效期 180 d 的缓释肥( 3±1 ) g/ 盆均匀撒施于基质表面, 避免与植株直接接触; 待持效期临近时进行第 2 次施肥, 选用 N 、 P 、 K ( 15∶9∶11 ) +TE 、肥效期 180 d 的缓释肥 3 g/ 盆。 其余时段视植株长势及基质 EC 选用 N 、 P 、 K ( 20∶20∶20 ) +TE 水溶肥2 500 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7~10 d 1 次。
主要农事及农艺措施: 幼苗定植植料填充采取“双指标”原则,即总填充高度为距盆上边缘 2 cm 、低于幼苗生长点约 1 cm 。 定植后 3 个月开展 1 次生长状态鉴别,及时处理僵化苗、弱苗、畸形苗,以便采取对应的挽救管护,换盆前再进行 1 次生长状态鉴别,及时清除无管护价值的植株确保合格苗进入下一阶段。 定植前 4 个月苗床摆放密度为 156 盆 /m 2 , 4 个月后调整为 100 盆 /m 2 。 定植后 6 个月对叶片较长的品种喷施 25% 多效唑 800~1 000 倍液 1 次, 促使植株敦实、 叶片厚实、 株型挺拔。 假植蜕变期栽培目标是完成组培苗的假植驯化并培养为第 1 代具成熟假鳞茎植株, 即完成“ 1+ ( 2+4 ) +4+ ”模式中“ 1 ”假鳞茎培育。
4.2 假鳞茎培植 Ⅰ 期(苗龄 11~22 个月)
栽培器皿: 13 cm×15 cm 规格的黑色多孔塑料膜软盆。
植料选择:经蒸汽消杀的脱脂松树皮,粒径 1.0~1.5 cm , pH 5.4~6.0 , EC≤0.3 mS/cm 。
光照度:完成换盆后前 2 个月为 20 000~30 000 lx ,2 个月后为 35 000 ~45 000 lx 。
环境温度:完成换盘后前 2 个月为 15~22℃ , 2 个月后为 12~30℃ 。
相对湿度: 55%±5% 。
水分管理: 灌溉用水基础理化性质同假植蜕变期。 完成换盆后植株进入应激缓苗期约 25 d ,期间需水量低,保持基质湿润即可。 渡过缓苗期后灌溉依据、灌水方式与频次和假植蜕变期类似。 结合气候节令及当日天气情况,“雨水—秋分” 指示温度为 20℃ ,“秋分—翌年雨水(定植后第 3 年)”指示温度为 18℃ 。
养分管理: 应激缓苗期每周冲施含海藻素的促根有机水溶肥 1 000 倍液 1 次,应激缓苗期结束后养分管理同假植蜕变期, 不同点在于缓释肥施用总量由( 3±1 ) g 增加为( 5±1 ) g ,日常叶面施肥浓度提高为2 000 倍液。
主要农事及农艺措施:经过 10~11 个月的培植,组培苗从异养形态蜕变为自养形态的独立个体,完成了“ 1+ ( 2+4 ) +4+ ”模式中“ 1 ”假鳞茎的营养生长、物质积累,根系充满整个培植容器,具 10 片以上展开叶,对光、温、水、气肥及空间需求达到一个量级的变更, 需要及时通过换盆来保障供给。 换盆宜在定植第 2 年的“春分—谷雨”之间进行,植料的填充同组培苗定植“双指标”原则,于换盆后 3 个月和下次换盆前各进行 1 次生长状态鉴别,确保合格植株进入中苗阶段。 换盆后 5 个月内苗床摆放密度为 60 盆 /m 2 ,5 个月后调整为 30 盆 /m 2 。 假鳞茎培植 Ⅰ 期栽培目标是完成“ 1+ ( 2+4 ) +4+ ”模式中新增“ +2 ”假鳞茎选育,结合品种特性, 大多数品种 (系) 1 代假鳞茎在 “夏至—秋分”期间萌发的叶芽需全面彻底抹除,于“秋分—冬至” 期间择优选留呈左右对生的 2 个叶芽作为 2 代假鳞茎培育对象,抹除其余叶芽,即完成“ 1+( 2+4 ) +4+ ”模式中新增“ +2 ”假鳞茎选育,“冬至—第2 次换盆”期间萌发的所有叶芽均进行抹除。 少部分品种(系) 1 代假鳞茎“夏至—秋分”期间叶芽萌发率低且多为单侧萌发并形成单侧优势,此类品种(系)采取留植培养该优势叶芽并于“秋分—冬至”期间结合品种特性与个体生长发育情况考虑替代 1 代假鳞茎和 / 或保留 1 代假鳞茎并培植 2 代假鳞茎上新萌发的叶芽至假鳞茎成熟, 2 种途径遵循的规程是在第2 次换盆前培养出 3 枚成熟的假鳞茎,同样视为完成“ 1+ ( 2+4 ) +4+ ”模式中新增“ +2 ”假鳞茎。 为培育“紧实 + 挺拔”株型结合品种特性,需于第 1 批叶芽形成前和第 1 批叶芽抹除后各喷施 25% 多效唑 800~1 000 倍液 1 次。
4.3 假鳞茎培植 Ⅱ 期(苗龄: 22~34 个月)
栽培器皿: 21 cm×22 cm 规格的黑色多孔塑料硬质兰盆。
植料选择:经蒸汽消杀的脱脂松树皮,粒径( 2.0±0.5 ) cm , pH 5.4~6.0 , EC≤0.3 mS/cm 。
光照度: 完成换盆后前 1.5 个月为 ( 25 000 ±5 000 ) lx , 1.5 个月后为 35 000~65 000 lx 。
环境温度: 完成换盘后前 1.5 个月为 12~30℃ ,1.5 个月后为 10~32℃ 。
相对湿度: 60%±5% 。
水分管理:同假鳞茎培植 Ⅰ 期。
养分管理:同假鳞茎培植 Ⅰ 期,不同点在于缓释肥施用总量由( 5±1 ) g 增加为( 8±1 ) g ,日常叶面施肥浓度提高为 1 500 倍液。
主要农事及农艺措施:经过假鳞茎培植 Ⅰ 期 11~12 个月的培植, 完成了 “ 1+ ( 2+4 ) +4+ ” 模式中新增“ +2 ”假鳞茎选育,此时盆花主体具 3 枚假鳞茎,宜在定植第 3 年的“春分—谷雨”之间进行换盆,要求植料填充至 1 、 2 代假鳞茎约 1/2 高处,假鳞茎顶端与盆边缘齐平。苗床摆放密度为 8 盆 /m 2 。假鳞茎培植 Ⅱ 期栽培任务是培育假鳞茎培植 1 期选定的 2 枚叶芽至假鳞茎成熟, 继而以其为母株选育 4 枚叶芽并培养至假鳞茎成熟。 第 2 次换盆完成至白露节令之间萌发的所有叶芽均抹除,并于“白露—立冬”之间在第2 代假鳞茎上各自择优选取 2 个呈左右对生的叶芽进行培养至假鳞茎成熟,即完成“ 1+ ( 2+4 ) +4+ ”模式中新增“ +4 ”假鳞茎选育,至此目标盆花完成 7 枚假鳞茎培植。 期间结合品种特性与株型培植,需要于第1 批叶芽形成前和第 1 批叶芽抹除后各喷施 25% 多效唑 600~700 倍液 1 次, 待选定的第 3 代叶芽具6 片展开叶时再喷施 25% 多效唑 700~900 倍液 1 次。
4.4 商品盆花培植期(苗龄 34~44 个月)
生产上假鳞茎培植 Ⅱ 期完成第 3 代共 4 枚假鳞茎选育 4 个月后即自然过渡为商品盆花培植期,该过程无需进行换盆。
光照度: 40 000~80 000 lx 。 以红、黄色系为代表的深色且抗性好的品种(系)如‘红袍’‘黄金岁月’,开花后宜给以相对较强光照,控制在 70 000~80 000 lx ;以白、绿色系为代表的浅色品种(系)如‘白玛’‘世界和平’或抗性差的如‘红霞’及花芽易黄化的品种如‘小翠’,宜给以相对较弱光照控制在 25 000~30 000 lx 。 立冬后可适度增加光照度, 及时增强第 3 代假鳞茎营养积累,有利花芽分化。
环境温度:花芽分化前为 8~28℃ ,花芽萌动后为10~30℃ 。 晚花品种如“黄金时代”需于开花当年“秋分”起调控并保持棚温为 25~28℃ 。
相对湿度: 65%±5%。
水分管理:同假鳞茎培植 Ⅱ 期,不同点在于花芽分化前期需适度控水,形成中度水分胁迫。
养分管理:过渡到商品盆花培植期,第 1 次施肥同假鳞茎培植 Ⅰ 期, 不同点在于缓释肥施用总量由( 8±1 ) g 增加为 ( 12±1 ) g , 第 2 次补充肥料时需调整N 、 P 、 K 比例为 10∶20∶30 ,用量( 8±1 ) g ,日常叶面肥 N 、P 、 K 比例需于花芽分化前约 1.5 个月至开花期降低N 比例,提高 P 、 K 比例,可选 N 、 P 、 K ( 10∶45∶20 ) +TE或 0.3% KH 2 PO 4 。
主要农事及农艺措施: 商品盆花培植期栽培任务是将假鳞茎培植 Ⅱ 期选定的 4 枚叶芽培养为具10 片以上展开叶的成熟假鳞茎, 继而促成第 3 代假鳞茎花芽分化、花茎抽出、现蕾开花,形成商品盆花。
成熟的第 3 代假鳞茎在“清明—立秋”之间通常会萌发 1~3 批次叶芽,应在其高度 8~10 cm 时及时抹除,以促使植株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 通常在花芽分化期结束后即“立秋—寒露”之间假鳞茎还会有叶芽萌发,该时期的叶芽也需抹除,如遇当年未萌发花芽的个体则该时期每枚假鳞茎择优保留 2 个叶芽。
抹芽操作要求准确分辨花芽与叶芽, 两者的形态特征:花芽前端似毛笔笔头,呈类圆锥状,形态饱满;叶芽前端似空瘪葵花籽,呈尖锐扁平状,形态单薄。
年宵大花蕙兰花芽的分化宜调控于 “立夏—夏至”之间,期间适当控水,棚温白天控制在 20~28℃ 有利于营养生长, 夜间控制在 8~15℃ 有助于有机物积累,调控昼夜温差为( 11±1 ) ℃ 适宜诱导花芽分化、萌动,适当增加 P 、 K 肥比例,降低甚至停止 N 肥供给。
5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方针。 日常管护中做好生产空间的环境控制,生产开始前就对场地进行广谱消毒杀虫,清除虫源,配置防虫网,定期清除杂草和枯枝残叶,最大程度降低植株的机械性创伤,对因抹芽、老病叶修剪、换盆造成的根系损伤创口, 及时施用抗菌药剂有效避免病原菌侵染。 严格调控、协调好光、温、水、气环境因子, 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科学施肥促植株茁壮生长,提高免疫机能,有效预防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
请关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个人主页可以查看我的更多作品,今日头条会对关注者推送我的更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年宵大花蕙兰盆花生产栽培技术
大花蕙兰盆花生产技术规程
大花蕙兰产量小幅萎缩 市场快速扩容 | “年宵花”专题
大花蕙兰栽培技术
大花蕙兰:产量小幅萎缩 市场快速扩容 |“年宵花”专题
年宵花非大花蕙兰不可吗 专家布置新春家庭花卉
云南昆明大花蕙兰盆花抽心增芽技术
济南年宵花利润缩水 卖一盆大花蕙兰只挣几十块钱
大花蕙兰冬季防冻核心技术
大花蕙兰为什么成为了年宵花?有什么魅力?
网址: 年宵大花蕙兰盆花生产栽培技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85674.html
上一篇: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推介发布20 |
下一篇: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科技特派员工作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