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并强调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对照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标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仍然是当前泰州农业生产上比较突出问题。为此建议:补齐短板、集成创新,持续以“药肥双减”为抓手,助力推进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阶段性主要成效
1.农药化肥使用量持续下降。据统计资料:2015~2019年我市农药化肥使用量逐年减少,2014年农药使用量5523吨(商品量)、化肥使用量169500吨(折纯),2019年分别下降到4472吨和148100吨,平均年递减率分别为3.8%和2.5%。同时,农药化肥的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占比达90%以上,配方肥用量占用肥总量的75%左右,2019年推广商品有机肥2.5万多吨。
2.专业化统防统治水平快速提升。我市现有登记注册防治服务组织479个、从业人员2.1万人,植保机械日防控作业能力73万亩(其中,无人航空喷雾机443架、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502台),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1%,比2014年提高11个百分点。由于施药人员专业素质提高和施药机械更新升级,农药利用率由原来的34%提升到现在的40%左右。
3.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建成水肥一体化种植基地110个、面积1.37万亩,每年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80~100个,辐射带动面积50万亩以上。水稻示范区做到了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农药包装废弃物集中处置3个覆盖率100%,每亩防治次数比面上减少2~3次、农药用量下降25%以上。
二、存在问题与难点
⒈市区病虫测报成效显著,但乡村基层植保薄弱。近年来兴化、姜堰、泰兴、靖江均建成了全国病虫测报区域站,测报业务水平较高、植保推广能力较强。但到目前为止,全市现有专业测报人员仅33名,平均每人负责11.5万亩农田测报,与国家规定的每5万亩配备1名测报员的标准相比,明显人手不足;在基层病虫测报防治上,目前乡(镇)一级主要起着市(区)与村、种田大户之间的上传下达作用。一些地方由于对当地的虫情不清、底数不明,因而很难做到“精准施药”,为“保险起见”有时采取增加农药品种、加大用药剂量,造成了成本增加并影响环境,而对于一些局部发生或突发性病虫害,则可能该防的没有防,贻误战机造成作物减产。
⒉农药化肥利用率逐年上升,但施药施肥机械仍是农机发展短板。我市在耕作、播种(插秧)及收获环节已实现机械化、社会化服务,而喷药和施肥这两个环节发展明显滞后,其利用率与欧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达10~15个百分点。在施药上,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的应用约占45%(其中,无人机防治覆盖率不到5%),而大水量担架式和人工背负式喷雾仍达50%以上,药液“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农药利用率不高;在施肥上,多为人工撒施,一体化施肥以及机械施肥只是在科技园区或示范基地上应用,科学施肥、配方施肥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⒊农田杂草加重趋势明显,除草剂用量非但不减反而逐年增加。近年来由于受耕作制度、品种布局等因素影响,农田杂草危害情况时有发生,加之杂草抗药性增强,造成除草剂用量不断加大。据了解,全市2019年化除面积864万亩次,比2014年增加117万亩次,除草剂使用量是2014年的1.28倍,水稻、小麦田用于除草剂的花费已占防治病虫草总成本50%以上。目前,农田除草一无生物农药,二无绿色防控产品可用,而人工除草成本又太高,现已成为有机食品生产上的重大难题。
⒋重大病虫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药肥双减”任务重难度大。从我市病虫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看,存在重大病虫灾害威胁较大,小麦赤霉病、稻瘟病、迁飞害虫等一旦遇适宜天气条件,就会暴发流行,防治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因而“保丰收、保环境”任务重难度大。据估算,我市农药施用强度约为190克/亩、化肥施用强度20千克/亩左右,分别比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标准高10%和30%以上。从各地近几年绿色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效看,一般要比面上用药减少20%~30%,表明“药肥双减”仍有较大潜力。因此,在正常年景,我市持续保持农药化肥减量切实可行,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几点建议
⒈切实加强病虫测报基础性工作。只有准确的病虫测报才有精准的用药防治,也才能有效地减少农药使用。针对市区专业人员不足和乡村植保薄弱实际,一是加强智能化病虫测报建设,实现测报人员足不出户就能观测和掌握田间病虫发生动态。姜堰区近两年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立了11个害虫性诱智能测报点,通过县乡两级智能化监测联网,实现了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从而使测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二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拓宽基层测报用人渠道,全市有省、市级植保防治服务示范组织100多个,通过职业农民培训已获得植保初级工有1000多名,开展病虫调查既是他们自身生产需要,又可为当地提供虫情,因此在这些人员中,遴选一批有文化、懂业务、热心植保的,可作为基层病虫测报点补充,通过定项目定任务,实行目标考核,并给予适当补助。
⒉着力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实践表明,通过新型的施药机械、科学的施肥方法以及对作业人员的培训,是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的关键环节。一是推进植保机械升级换代。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能准确调整喷雾量,雾化程度高、对靶性强,是目前技术成熟、先进环保的植保机械;无人机具有智能化,精准、高效、环保等特点,几乎已成为智能农业装备的“代名词”,通过推广高效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二是推进精准施肥减量。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业务技能,促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⒊积极倡导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稻鸭、稻渔、稻虾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主要利用水产(水禽)在稻田活动,捕食害虫、吃(踩)杂草,减轻了病虫草害发生,同时鱼虾等排泄物又可培肥地力,促进水稻生长。据介绍,一般每亩可减少农药30%~50%、少用化肥30%左右,种养效益是单一种植水稻的1.4~3倍。一是产品目标定位要高。综合种养稻田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无需除草”则是常规稻作方式无法可比,加之近年来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具备了生产绿色、有机稻的技术条件,故应瞄准高端消费、追求产品高价值。二是延伸产业链。通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基地等形式,实行标准化生产、订单化销售,创响绿色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坚持信誉至上。运用“互联网+”、手机APP等信息化手段,实行生产、加工全过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眼见为实”、取信于民,吸引更多“回头客”。
⒋加力推进集成创新和机制创新。通过技术集成和机制创新,促进药肥减量增效,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集成创新。病虫防控上,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减少农药用量;科学施肥上,实行农机农艺融合、有机无机结合、速效缓效配合,减少化肥用量。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加快培育一批有技术、有实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配统施、统防统治服务;引导大型农资企业开展农化服务,共建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基地;探索农村合作金融、农业租赁金融、农业信贷保险等服务创新,支持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此外,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上,由普通农用投入品向绿色防控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上倾斜,以调动农民发展绿色生产的积极性,引导农民投入更多资金选用绿色防控产品,从而增加更多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泰州市老科协农业分会 高联义)
相关知识
上杭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上杭县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我国及部分省市除草剂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农药减量增效
农民日报: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大竹县土壤肥料站 关于大竹县2024年度化肥减量增效项目竞争性谈判的公告
关于全力推进2020年营口市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通知
花垣:全力推进绿色防控 践行农药减量增效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361号建议的答复
秀山:开展油菜菌核病农药减量增效应用试验
花垣县:扎实推进绿色防控,确保农药减量促发展
区农委实施“双减”增效十大工程,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海淀
网址: 关于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的建议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42556.html
上一篇: 无人机茶树病虫防治智能技术省时省 |
下一篇: 智能农业:瓜类病虫害防治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