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花卉学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28 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生物教育等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花卉学是以花卉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及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构成观赏植物的主 体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志性消耗 品之 。消费的增长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花卉产业成为农业领域获利较大的产业 之 ,同时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花卉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 低,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政策、技术、资源等的合力支持,健全体制。本课程从花卉业 的发展到新技术工艺的应用,全面透析了花卉业发展的内涵。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讲授花卉学基本理论和栽培应用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能 够掌握常见花卉的生长发育习性及栽培管理技术,同时培养学生花卉研究的科学思维方 法和经营理念。 培养学生形成植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植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念,学会与自 然和谐相处。 本课程知识内容分为植物分类部分,课时为 28 学时,学分为 2;考核评价方式采用、 开卷等方式进行。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通过植物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掌握植物分类学知识的目标,并 学会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并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 (一)知识目标 花卉学内容主要掌握观赏植物如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各大类群植物 的基本特征,以及科、属等分类学知识和代表植物种类、分布、特点等。了解植物生长 1 与环境相对适应,从而掌握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观赏植物中美化环境、药用、 食用、工业用等作用,更好的利用知识掌握特色植物栽培等。 (二)能力目标 运用植物学知识学会观赏植物资源调查、观赏植物栽培等,分析并利用植物资源解 决生态学问题等;根据植物学中与农作物密切相关的植物从而掌握识别、利用、病虫害 防治等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观赏植物的学习,初步达到学会分析、解决生态、林业、农业等简单问题, 并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等。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要求 绪论(1 课时 讲授 讨论) 人为的分类与自然的分类;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植物命名法;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命名法,植物界的基本系统。 第一章 花卉的种质资源及分类(2 学时 讲授 讨论) 教学内容: 1.花卉种质资源; 2.花卉分类。 目的要求: 1.了解花卉种质资源; 2.掌握花卉分类。 第二章花卉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2 学时 讲授 讨论) 教学内容: 1.花卉形态特征与观赏品质; 2.花卉生物学习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观赏植物的花、叶、茎、果实、根系; 2. 了解花卉生长周期、开花生理、营养生理。 第三章环境生态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3 学时 讲授 讨论) 教学内容: 1.有关的生态概念; 2 2.温度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 3.光照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 4. 水分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 5. 基质环境及营养条件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 6. 环境污染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 目的要求: 1.掌握观赏植物的生境、生态因子、人工环境、主导因子、生态模拟; 2. 了解温度对花卉自然分布的影响、温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差温技术 (DIF )原理及应用、光照强度的影响、光周期的影响、光质的影响、花卉对环境光照 的适应与调整; 3.探究土壤水分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空气湿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花卉生 长发育对水分的适应性; 4.学会基质相评价,并了解基质 pH 值的调整及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营养的缺 失及营养元素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5.了解大气污染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水污染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土壤污染 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花粉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花卉栽培设施(2 学时 讲授 讨论) 教学内容: 1.设施类型及评价;
相关知识
《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大纲
《花卉学》课程教学大纲CourseOutline.PDF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文].pdf
花卉学课程教学大纲
《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花卉学教学大纲
《园林花卉学》混合课程简介
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园林花卉应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doc
网址: 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pdf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48227.html
上一篇: 光化学/光催化路径选择性构建N= |
下一篇: 黑龙江省观赏向日葵的优质栽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