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城市河流宽度对居住环境微气候影响与优化研究

城市河流宽度对居住环境微气候影响与优化研究

城市河流宽度对居住环境微气候影响与优化研究

【摘要】: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面对城市气候的挑战,宏观层面的战略,如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案之一。微观层面的适应性规划也逐渐成为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众多研究表明,城市河流和绿地对缓解城市微气候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河流宽度对河流微气候效应的影响研究还比较少,河流与绿地的协同效应研究更加薄弱。因此,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河流微气候效应理论和水绿协同效应理论,而且对于河岸植被绿化策略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首先,本文调研了上海市河流分布情况,然后根据已有文献关于河宽与河流微气候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确定了3个不同宽度城市河流,作为实证研究区域;其次,本文运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这3个类型河流布局居住区的实况、河岸疏林草地植被绿化和河岸复合植被绿化3个情景分别模拟,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且分析了这3个类型居住区的微气候现状格局;接着,分析了河流宽度、河岸绿地开敞空间、河岸植被结构和住区空间形态这四个因子对河流微气候效应的影响;最后,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岸绿地空间优化策略、河岸植被结构优化策略和住区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河流对周边地区的增湿范围大于降温范围;12m宽河流对上风向的降温范围较小,对下风向的降温范围在150m以内,30m宽河流和60m宽河流对下风向的降温增湿范围都达到居住区最北边;60m宽河流对下风向降温幅度和增湿幅度分别可达到0.6℃、3.58%,明显高于12m宽和30m宽河流的降温增湿幅度。(2)河流宽度与水体均温呈负相关,与河流的最大降温梯度和最大增湿梯度呈正相关;河流宽度较大时,河流水面上空及其周边的风速也较大;河流与PMV的直接关系较弱,但可通过影响热环境和风环境来间接改善热舒适性。(3)河岸进行疏林草地植被绿化后,可以很好的改善居住区整体的热环境,且对河流下风向区域降温增湿效应大于上风区;对居住区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对居住区整体的热舒适都有利,尤其是对河岸附近范围,有较好的贡献作用。(4)河岸进行复合植被绿化后,水绿协同降温增湿幅度大于疏林草地植被绿化;适当的乔木种植反而会增加通风廊道下风向的风速;对居住区整体的热舒适改善效果也比较好,尤其是乔木种植密集的河岸附近,其PMV值下降幅度最大。(5)由于住区整体空间形态不同,河岸疏林草地植被绿化方案对12m宽河流布局居住区整体降温作用和较低PMV区域面积增幅比复合植被绿化方案大,30m宽河流布局居住区的情况则相反,河岸两种绿化方案对60m宽河流布局居住区较低PMV区域面积增幅相同,对平均气温没有起到缓解作用;河岸复合植被绿化方案对3个类型居住区整体增湿作用、风速阻挡作用和热舒适改善作用都比疏林草地植被绿化方案大,并且30m宽河流布局居住区平均相对湿度和“湿润”区域面积增幅最大,分别为0.11%、3.95%,60m宽河流布局居住区平均风速和“微风”区域面积减少幅度最大,分别为0.09m/s、2.69%。(6)由于住区内部空间形态不同,河流对相同离岸距离处的微气候影响程度不同;总体而言,河岸绿化对3个类型河流的水绿协同降温增湿范围都超过200m,对离岸200m处风速的消极作用大于离岸100m处,对离岸100m处热舒适有较好的改善作用。(7)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及其他学者研究成果,认为河岸应适度增加绿地空间、植被结构以乔草组合为主,同时要创造通风廊道。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1234187246572142592

相关知识

绿化工程对改善城市微气候的影响研究.docx
城市微气候环境改善
水体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
绿化形态对住区微气候的影响及优化模拟研究
基于优化城市居住区微气候的寒地生态景观设计与研究
绿地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研究现状
生活区微气候优化与人居环境构建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微气候综述.pdf
城市形态与城市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
城市微气候优化策略

网址: 城市河流宽度对居住环境微气候影响与优化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8695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城市微气候影响因素及区域信息图之
下一篇: “乡愁记忆”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