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缓和城市热岛设计策略
水体与城市微气候调节作用研究
——
以武汉为例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陈宏
李保峰
周雪帆
为缓和城市热岛的设计策略概念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促进城市内
部、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的自然通风
,
增强城市内部的散热效果是缓
解城市热岛现象的十分有效的设计策略。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
来越集中、建筑密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
导致城市热岛现象显著增
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
,
在国内的经
济
发展中占有较
大的比重。因此区域内人口众多
,
城市化程度更高
(
即
“
三高
”
特
点
:
高人口数、高密度及高容积率
),
更加突显了诸如城市与建筑热
环境恶化、能源消耗剧增等一系列环境与社会问题
,
武汉市作为长
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
在此方面具很强的代表性。在城市建设
领域
,
如何通过有效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策略来调
节城市与建筑微气候、缓解环境恶化的问题
,
从而达到提高城市环
境品质。降低建筑能耗的目标
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与课题。本
研究以武汉为例
,
通过实测与数值模拟等方法探讨城市中的水体对
于城市微气候的影响规律
,
为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设计
提供技术支持。
城市微气候的形成涉及众多方面问题
,
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
天
,
由于发展速度太快
,
政府往往更加关注能够体现城市风貌的视觉
形态、有助于增加收入的密度手段以及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城市交通
等问题
,
而对于不易直接察觉的城市微气候问题则往往严重忽视。
城市热岛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被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城
市下垫面的人工化
:
由于昼间大量蓄热与放热
,
导致热量在城市内部
蓄积
;2
、城市的密集化
:
城市的高密度形成的建筑与人员的高度密
集导致城市内部
,
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内部的人工排热
(
包括建筑排
热、交通排热
)
大量集中
;3
、城市形态的变化
:
密集的城市街区使得
城市下垫面变得凹凸不平
,
一方面增大了城市内部的太阳辐射吸收
量
,
另一方面也导致城市内部自然通风不畅
,
城市内部大量的热量
无法被有效地排出城市空间
,
从而引起城市内部的温度上升。图
1
水体对于城市微气候的调节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网密集
,
河流湖泊众多
,
区域内的主要城市
(
大中
城市
)
沿江及湖泊发展
,
主要城区多处于沿江河湖泊地段。故江河与城
市的产生、发展息息相关
,
江河或穿城而过
,
或滨水一侧。由于河流水
体的高热容性、流动性以及河道的流畅性
,
将江河上空的空气
(
以下简
称江河风
)
引导进入城市内部
,
对于城市热岛现象的减弱具有明显的作
用
,
城市温度夏天剧烈升高和冬天的剧烈降低的幅度将在城市水体的
抑制下变得较为温和。另一方面
,
随着主要城
区
建筑越来越密集
,
特别
是高层建筑的增加
,
其外部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杂乱无章
,
使得江河
湖
泊的这种气候调节作用逐步减弱
,
甚至完全丧失。
近年来
,
随着城市热岛现象的增强
,
利用城市中江河等水体进行
城市冷却的手段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在夏季。水体
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上风
岸
2
k
m
以内
和
下风
岸
9
k
m
以内
,
72
为了缓解近年来由于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气候恶化
,
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
在长江中下
游城市中水体对于城市微气候的调节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以武汉为例
,
通过长江两岸滨水
街区的微气候实测
,
研究江风对于街区微气候的影响规律
,
进一步针对武汉市近
40
年间城市水体
的变化数据进行城市气候数值解析
,
探讨水体变化对于城市气候的影响。
相关知识
城市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研究
城市微气候调节策略研究.pptx
成都市城市微气候观测与分析
水体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
城市微气候改善方法
城市微气候改善与绿色基础设施.pptx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微气候综述.pdf
绿化工程对改善城市微气候的影响研究.docx
绿地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研究现状
城市微气候环境改善
网址: 水体与城市微气候调节作用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87179.html
上一篇: 水体和城市微气候调节作用研究—— |
下一篇: 城市微气候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