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水体和城市微气候调节作用研究——以武汉为例.PDF

水体和城市微气候调节作用研究——以武汉为例.PDF

水体与城市微气候调节作用研究——以武汉为例 STUDY ON REGULATION OF WATER BODIES ON URBAN MICROCLIMATE— A CASE STUDY IN WUHAN CITY 陈宏、李保峰、周雪帆 Chen Hong, Li Baofeng, Zhou Xuefan 摘要 为了缓解近年来由于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气候恶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在长江中下游城市中水体对于城市微气候的调节作用日益受到重 视。本研究以武汉为例,通过长江两岸滨水街区的微气候实测,研究江风对于街区微气候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针对武汉市近 年间城市水体的变 40 化数据进行城市气候数值解析,探讨水体变化对于城市气候的影响。 关键词 水体城市热岛微气候实测数值模拟 Abstract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deterioration of urban microclimate and degradation of environment accompanied by rapid urbanization, the regulation effect of ur- ban water bodies on urban microclimate especially in the lower-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increasingly attracting attentions. Taking example of Wuhan cit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aw of river wind influence on urban microclimate using field measurement for waterfront districts alongside the Yangtze Riv- er. To further the discussion, this paper reviews data of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water bodies in recent 40 years to perform the numerical analysis and explores the effect of water change on urban climate. Key Words Water Bodies; Urban Heat Island; Microclimate Measurement; Numerical Analysis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城市的密集化:城市的高密度形成的建筑与 2 水体对于城市微气候的调节作用 人员的高度密集导致城市内部,特别是城市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来 心区内部的人工排热 (包括建筑排热、交通排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网密集,河流湖泊众多,区 越大、人口越来越集中、建筑密集化程度也越 热)大量集中;)城市形态的变化:密集的城 3 域内的主要城市 (大中城市)沿江及湖泊发 来越高,导致城市热岛现象显著增强。特别是 市街区使得城市下垫面变得凹凸不平,一方面 展,主要城区多处于沿江河湖泊地段。故江河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在国内的经济发展 增大了城市内部的太阳辐射吸收量,另一方面 与城市的产生、发展息息相关,江河或穿城而 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区域内人口众多,城 也导致城市内部自然通风不畅,城市内部大量 过、城市或滨水一侧。 市化程度更高 (即“三高”特点:高人口数、高 的热量无法被有效地排出城市空间,从而引起 密度及高容积率),更加突显了诸如城市与建 城市内部的温度上升。图 为缓和城市热岛的 1 由于河流水体的高热容性、流动性以及河道的 筑热环境恶化、能源消耗剧增等一系列环境 设

相关知识

城市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研究
城市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中物种的选择研究——以安庆市菱湖水体为例
绿地结构设计对社区微气候的影响研究——以临海六角井未来社区为例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微气候综述.pdf
基于微气候模拟的城市综合公园活动空间热舒适评价研究 ——以沈阳市万柳塘公园为例
冬季湿冷气候城市户外休憩的微气候适应性研究——以成都市老人为例
城市公园游人行为与植物群落微气候调节效应适应性研究
城市微气候调节策略研究.pptx
严寒地区城市住区微气候调节设计/以哈尔滨为例
基于微气候分析的高层住区景观优化设计研究以赞成学士府为例

网址: 水体和城市微气候调节作用研究——以武汉为例.PDF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8718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以微气候营造为导向的绿道设计因素
下一篇: 水体与城市微气候调节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