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花艺景观设计范例6篇

花艺景观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花艺景观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花艺景观设计

花艺景观设计范文1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现代;园艺技术;结合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升,因此人们对环境与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而且将物质生活转为精神生活的层面,寻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将很好的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在城市规划设计与整体的建设当中,园林景观设计十分重要,这将不仅能很好的美化城市环境,也能更好的方面人们的观赏,可以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在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来说,现代园艺技术在其当中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丰富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与深层次的意义,还能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生机和活力。因此,在新时期的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把园林景观设计和现代园艺技术相结合,⑾缘弥凉刂匾,作者将对此作出深入的探究。

2园林景观设计与现代园艺技术的概述

2.1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相应的地域范围之内,利用相关技术及园林艺术手段等,通过园路的布置、建筑的营造、地形的改变及植物的种植等创造新的自然环境。相关人员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可以确保园林环境带有很强的美学价值与丰富的功能,并且实现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一些设计人员强调园林与景观之间的区别,但实际上两者并无本质差异,对其进行刻意区分并不恰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主要可分为软景观与硬景观,相关分类需要设计人员给予重视。

2.2现代园艺技术简述

在现代园艺技术中,主要分为观赏园艺与花卉园艺。传统类型的观赏园艺主要包括植物的生产、具体的栽培等。但是,伴随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具体技术的革新,现代园艺技术中的观赏园艺也逐渐向着良种栽培、种苗的生产、花卉引种等方面发展。除了观赏园艺之外,花卉园艺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花卉园艺在室外主要被用于城建及绿地种植中,而室内运用主要指的就是居室园艺,包括插花、盆景等。

3现代园艺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具体方式

3.1商务建筑方面的设计

伴随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建筑区的数量越来越多,成为了我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务建筑区内,为了为人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很多商务建筑都会选择园林景观进行建筑区布置。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建筑区自身的艺术氛围,并且可以提高建筑品位。在商务建筑区内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选择营造景点的方式进行具体设计,可以将中国传统的山水意境与商务建筑园林设计相融合。设计人员还需要利用现代园艺的相关技术,选择合适的绿色植物、花卉等,创设与商务建筑相吻合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在具体的设计中,相关人员不要选择平面设计形式,而应当创造一种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

更为重要的是,设计人员需要在商务建筑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做好必要的功能性设计,强调其自身观赏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实用性。某设计单位在为一处商务建筑区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将其与现代园艺技术相结合,并且十分重视功能设计。设计人员选择了装饰性较强的花卉等对休息区的桌椅进行点缀,在凉亭的打造方面也选择了可用的绿植,并且在园区内的池塘中种植了一些滨水植物。这样就保证了该商务建筑园林景观设汁与现代园艺技术的紧密结合,也使园林景观设计在具有美观胜的同时兼具功能性。

3.2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

在我国大多数的住宅小区中,绿地的覆盖率是有较为严格的标准的,对于高档小区而言,绿化面积至少需要达到园区总面积的35%,公共绿地的宽度也要达到8m,绿地面积至少需达到4000m2,且绿地不能背光。这样一来,很多住宅小区都会在内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在满足绿化要求的同时对整体环境予以优化。

设计人员需要在住宅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结合小区自身的地形及土壤环境等,还要结合小区所处位置的气候等去选择相适合的植物。设计人员在为小区园林景观选择观赏树种的时候,应当选择成活率较高、养护较为简单、可以显著改善住宅小区植被结构的种类,比如北美香柏等树种。

3.3观光园的园林景观设计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观光园目前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体现。在对观光园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园区内的区域分别选择合适的植物,可以将乔木植物、灌木植物、水生植物等共同组合在一起,比如将云杉、丁香、西府海棠及睡莲等共同组合,从而确保观光园内的景观更有层次感。对于观光园的道路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可以在道路两旁选择一些植被,提升园区道路的美观性,还要在观光园内部的建筑周围点缀上花卉等,这样才能确保观光园园林景观设计的灵动性,达到浑然天成的设计效果。

花艺景观设计范文2

0引言 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它与园林中的地形、水体、植物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形式。在当前国际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创造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成为当代植物景观的发展主流,但是由于现代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呈现出的“百花齐放”局面[1],又对园林植物景观风格产生了多元化的影响,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包容。但是,近年来国内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领域并非如此:要么过分地强调原生态,要么简单复制古典模式,要么突出平面布局,要么将艺术美简单化、程式化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又多侧重于从具体应用中分析植物景观的局部表象特征或者植物空间模式的具体塑造等,很少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当前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呈现“多元化”的根源。因此,本文立足于此,以类型学为依据,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探析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以期对当前背景下我国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有所启示。 1类型学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1.1类型学 分类意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分类现象称为分类学,而在社会领域的分类行为则称为类型学(Typology)。实际上,类型学是人类认识到不同的事物之间可能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类特征而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思想意识。“类型即一类事物的普遍形式(或者说理想形式),其普遍性来自类特征,类特征使类型取得普遍意义。”[2] 1.2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景观”与“风格”是具有多层含义的词汇,本文引用“景观”在视觉审美方面的意义,“风格”则指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以某种结构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因此,本文引用“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是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上所反映出的普遍性特征。它既包括能为视觉等所感知的外在表层结构,又包括抽象的、概念性的内在深层结构。前者主要反映在:植物个体本身的自然形态,通过人工整形后的造型形态,通过艺术组合后形成的整体性景观形态等。后者在现实中是无法通过视觉概括的,如西方园林中植物景观隐含的逻辑和几何秩序,东方园林中植物景观的拟人化倾向和象征意义等。 1.3发展与演变 “发展”指变化的趋势,“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本文将两者并用重在强调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在设计实践中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对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探析是基于类型学,以各时期的园林类型为线索,并以时间为轴的探讨和分析。 2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根据现代园林在不同思潮背景下的类型特征,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阶段:现代园林系统观初成时的植物景观风格,现代艺术运动影响下的植物景观风格,以及生态思想盛行时的植物景观风格。不同时期园林植物景观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依旧是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应用的主潮流,并形成了当前园林植物景观评价中“社会、艺术、生态”的三维评价尺度[3]。 2.1现代园林系统观初成时植物景观风格 自18世纪现代园林初露头角至20世纪初风景园林学科的确定和初步发展,受社会背景影响,园林植物景观一方面体现着自然风景园的造园思想,另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工艺美术印痕。 2.1.1自然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专制主义、追求自由平等”的先进思想使反对理性约束并能够自由抒感的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成为当时理想园林形式,改变了欧洲由规则式园林统治的长达千年的历史[4]。自然风景园林不仅满足了公众对园林功能的基本需求,而且更好地适应了园林由私有向公众的转化。反对将树木进行人工修建、提倡任其自由生长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恰恰顺应了时代需求:植物种类与配置手法纯净简洁,以风景画为蓝本近乎纯粹模仿自然创造一种静态的景观效果;开敞的草坪是风景园的构图中心;草坪中的视觉焦点是自然式栽植的树丛;周边以自然式林带组织和范围空间;园林局部保留了装饰性栽植风格,虽然延续了构图重视几何关系的传统,却放弃了巴洛克艺术严谨的对称秩序,体现了规则式与自然式园林的结合。自然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体现在现代园林实践先驱们,如英国风景园林师布里奇曼(CharlesBridgeman)、威廉•肯特(WilliamKent)以及布朗(LancelotBrown),德国风景园林师弗里德瑞奇•路德维格•范•斯凯尔(FriedrichLudwigvonSckell)等人的相关作品中[5]。 2.1.2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自然式风景园在趋于成熟的同时也遭到业内人士质疑,如英国风景园林师威廉•钱伯斯(WilliamCharmbers)指出“布朗的园林太自然……艺术已被逐出园林……自然不经过艺术加工是不会赏心悦目的,必须以艺术补救自然不足”[4]。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受到追捧,并影响着此时的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植物景观将艺术手段融入其中,开始重视花卉、树木等植物景观在空间塑造上的艺术组合,强调植物种类、姿态、色彩以及季相变化等;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的折中式植物配置手法成为艺术化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的基本特征。这在雷普顿(HumphryRep-ton)、钱伯斯,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nOlmsted)等人的相关作品中均有体现[5-7]。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还推动了现代园林植物栽培技术的发展,陈列珍稀植物也成为当时园林建设主要内容。选种、育种、创造新的栽培变种等园艺栽培手段在园林建设中运用广泛。由乡土和外来植物共同形成的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在色彩、植物类型以及空间组织上更加丰富,如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Garden)。#p#分页标题#e# 2.1.3工艺美术式的园林植物景观 19世纪晚期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不仅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反映到园林领域,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具有明显的“以唯美为原则,为艺术而艺术”的工艺美术印痕:提倡以随机的、入画的方式组织园林植物,花镜出现并得到推广;注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强调空间组织的整体结构性;自然的园林植物材料和传统的栽植形式相结合成为园林空间过渡与转换的常用手法;重视以植物的季节特征和色彩为主题组织植物景观,常见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园以及红、白、蓝等色调园;重视专类植物展示,常见某类或者某种植物专类园,如月季园、沙生植物园、岩生植物园、迷园等,并出现以收集植物品种为目的植物园;为扩大空间感受,也有案例以植物花香的嗅觉感受来组织空间;重视植物在体型、轮廓等方面特征,常见轮廓鲜明、对比强烈的园林植物景观。如在英国园艺家杰基尔(Ger-trudeJekyll)和建筑师路特恩斯(EdwinLutyens)的作品中,色彩斑斓的自然式植物景观成为软化规则式线条和体现乡土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花镜也成为杰基尔的标志性设计语言[8-9]。 2.2现代艺术运动影响下的植物景观风格 园林与艺术、建筑密不可分,源起于1920年代后期的现代艺术使得现代园林所遵循的艺术准则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园林植物景观产生了多元化的艺术倾向和追求。 2.2.1以立体图案表达植物雕塑情结 受立体主义影响,在园林设计中以大色块整形修剪植物塑造雕塑感强的立体图案是现代思潮影响下常见的园林植物景观。这种整形修剪不同于古典形式,更多的是从现代立体画派中汲取营养:以色彩和现代几何构图组织空间。如法国建筑师古埃瑞克安(GabrielGuevrekian)于1925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设计的“光与水的花园”:以三角形为母题,园中水池周围的草地和花卉色块以不同的坡角形成立体图案,色彩以补色相间,绿色草地对比深红色秋海棠,橘黄除虫菊与蓝色藿香蓟相对[10]。 2.2.2以建筑语言寻求植物空间秩序 将建筑空间扩展到园林中,运用建筑手段表达园林设计要素,强调以整洁的植物种植划分和组织空间,将其赋予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语言,体现出一种建筑秩序,是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主要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美国现代园林奠基人之一丹•凯利(DanKiley)是该领域的重要实践者。这位用古典设计语言营造现代空间的结构主义大师擅长用植物塑造空间。他认为:植物的形态、高矮、枝叶的疏密、冠幅的大小、季节的变化对于空间效果至关重要[11]。在他的作品中常以建筑的秩序为出发点,用整洁的植物材料和配置形式将建筑空间扩展到周围环境中去:绿篱是墙,林荫道(树列)是自然的廊子,整齐的树阵是一座座由许多“柱子”(树木)支撑起的天然敞厅,场地的结构性和空间秩序得到清晰表达,如米勒花园(MillerGarden)。 2.2.3以传承的理念实现古典原型重组 传承是园林的典型特征,以古典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元素为原型,结合现代艺术思潮,对传统植物景观视觉元素进行重组,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是现代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趋势[12]。这主要体现在绿篱、花镜等园林植物景观形式的具体运用上。传统绿篱被予以新的景观形式,如1970年比利时风景园林师维尔兹(JacquesWirtz)设计的斯科腾(Schoten)花园,从日本传统园林植物整形修剪的技法中获得灵感,将绿篱设计为云状有机形式。产生于中世纪的“结节园”也发生了变化,在美国风景园林师费佛弗(AndrewPfeiffer)的作品中它被抽象为简洁的几何形式,在沃瑞(RosemaryVerey)的作品中,它成为交错式的编织图案。传统花镜的发展,不再以植物色彩为主要依据,植物形态上的对比关系得到重视,如丹麦风景园林师杰克布森(PrebenJakobson)设计的福瑞斯特(Foresters)住宅花园中的花镜。 2.2.4以新视点实现自然原型的概括和抽象 自然是园林设计的源泉。在现代艺术视野下,以新的视点和方法审视自然,并对其进行概括和抽象,形成了新的园林植物景观表现形式[12]。如捷克风景园林师奥组巴(IvarOtruba)设计的巴诺大学植物岩石园,以间断的混凝土墙和错落的金属栽植槽象征自然界中的山地结构特征,布置低矮的高山植物,实现了对传统岩石园的新探索。这种抽象和概括还非常注重人的感官及心理体验。如法国风景园林师拉苏斯(BernardLassus)设计的视觉花园,设计者通过视觉色彩的科学分析,以现代概念艺术的设计手法充分表达了园林植物色彩、质感的对比关系。日本流行的“植物配置五感设计”[13-14],也是建立在对人感官的刺激特征上,这在特殊园林空间中运用广泛,如近30年兴起的康复花园(healinggarden/landscape)[15-16]。 2.2.5以大地艺术手法塑就场地空间脉络 20世纪60年代左右被视为自然与人工、生态与工业连接纽带的“大地艺术”(LandArt,EarthArt)在艺术领域流行。园林设计领域中,以“大地艺术手法”体现场地空间脉络的做法也受到推崇。因此,立足于“大地艺术手法”的植物景观在场地空间脉络的塑造中担当着重要角色。[12]1960年代,由风景园林师索伦森(CarlTheodorSorense,1893—1979)设计的丹麦奥尔胡斯(Aarhus)大学校园的露天剧场,半圆形的草坪台地和用橡树围合的空间是“大地艺术手法”的体现。1990年,英国设计师詹克斯(CharlesJencks,1939-)设计的宇宙思索花园中也是以“大地艺术手法”营造园林植物景观突出场地空间脉络。 2.3生态思想盛行下的园林植物景观 1960年代后,在绿色革命号角下,以科学、哲学以及“现代主义”理性为基础形成的现代园林设计思想和范式,开始将“生态主义”的审美观与方法论视为现代园林设计主流。生态系统论的思想指导着各尺度层面的植物景观设计,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在自然化和生态化的途径上积极地探索着。#p#分页标题#e# 2.3.1关注乡土植物运用 塑造本土特色景观乡土植物不仅可以真实反应当地的季相变化,而且对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并体现着地方景观特征。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魅力塑造本土特色景观是生态思想盛行下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突出特点。如巴西当代著名风景园林师布雷•马克斯(RobertoBurleMarx),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对巴西乡土植物情有独钟,在他的设计中,被当地人视为杂草的乡土植物大放异彩,创造出了地方特色浓郁的植物景观[12]。某些重大事件的园林绿化尤其强调以乡土植物塑造本土景观,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相关研究机构开发了蓝花棘豆、甘野菊、野鸢尾、百里香等多种能够反映京城本土风貌的乡土植物充实园林植物素材。 2.3.2关注地带性植物群落构建体现生物多样性 地带性植物群落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城市生态系统、创造和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只体现着地方园林植物种类、群落类型和地带性景观特色,更是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乐土,是城市绿道和生态园林城市的根本[17-19]。在园林植物景观表达中,采用地带性植物种类,从美学、生态学、经济学等角度出发,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以求在实现人与生物之间新秩序的基础上体现园林景观的生态美、艺术美、文化美和科学美等多层美学意义。如日本爱知县世博园,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等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均体现了这一原则。 2.3.3关注原初植被的修复与培育体现场所精神 在生态思想下,保存自然界的长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成为风景园林的重要任务,因此能够反映场地特征的野生或原初植物景观的修复和培育,成为该思想指引下体现场所精神的重要手段,这在棕地改造项目中体现最为显著。如德国当代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彼德•拉茨(PeterLatz)规划设计建造的萨尔布吕肯市(Saarbrücken)港口岛公园(BürgparkHafeninsel),美国当代著名年轻风景园林师哈格里夫斯(GeorgeHargreaves)设计完成的圣•何塞市的呱哒鲁普河公园(GuadalupeRiverPark)[12],日本当代风景园林师加藤修设计的八王子•枥谷户公园[20]等,均充分体现了对场地原初植被景观的恢复与培育。 2.3.4关注垂直绿化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的融合 在城市环境中,园林植被被证明是一个净碳汇[21-24]。今天,在以生态思想为指导构建低碳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园林植物被视为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融合的重要因素,屋顶花园、绿化墙等垂直绿化形式成为低碳景观营造的重要探索途径。如日本爱知世博会上由日本建筑师栗生明设计的“生态肺(Bi-olung)”绿化墙展示了“APS花墙”、“拱形墙”、“休憩墙”、“植物屋顶组合墙面”等多种垂直绿化技术[25]。由世界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团队SWAGroup设计的、具有“全球最绿色的博物馆”之称的美国加州科学院屋顶花园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26]。2010年艾勒斯利(Ellerslie)国际花卉展也体现了以植物不同种植形式探索低碳景观营造模式的思想,如新西兰风景园林师克雷格•波考克(GraigPocok)设计的“PoolHire”[27]。 3结语 从上述归纳、总结与分析可以看出,在现代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与演变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思潮转变的最好印证,是“艺术、自然与科学”的巧妙交融。时下,在风景园林学科面对多元文化共同挑战的背景下,作为其主要元素,园林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征,更应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已经共存的多元文化,体现多元化的园林景观特色。

花艺景观设计范文3

关键词:陕北;民间艺术;西北川公园;应用

作者简介:王瑞瑞(1989―),女,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风景园林学专业。

1陕北民间艺术概述

1.1民间艺术的概念探讨

民间艺术是在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断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其具体可分为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其中精神财富包括:生活方式、习惯、语言特征、民俗风情等文化形态;物质财富包括该地区特有的建筑景观、历史遗迹、风景名胜、歌舞戏剧等[1]。研究民间艺术,不仅对民间艺术起到继承弘扬作用,而且能为环境景观设计提供丰富的创作元素。

1.2陕北民间艺术形式

陕北民间艺术内容丰富,造型各异。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最具代表性的有:陕北腰鼓、剪纸、石雕、窑洞等[2]。

2陕北民间艺术在延安西北川公园中的应用

2.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东临延黄高速公路高架桥,南抵西北川北侧滨河路,西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北临枣园路。项目占地约29.6公顷,东西长约960米,南北宽约320―400米[3]。总平面设计由二带二轴六园一水二区组成,即两带为枣园大道景观带、滨河路景观带;两轴为东、西景观轴;六园为欢乐园、文化园、民俗园、风情园、自然园、湖景园;一水为自西向东贯穿全园人工湖,全长约1150米;两区为东、西生态停车场。

2.2 陕北民间艺术在主要景观节点的应用分析

2.2.1威风锣鼓广场

锣鼓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的典型代表,在公园中,设计有一左右对称的广场,中间为表演区,可作为锣鼓表演、民间活动舞台;并借鉴中国传统的威风锣鼓文化,两侧有锣鼓屏风,规整对称中不失变化,简单而不失气势。广场小品设置以锣鼓为造型主题,两侧休息区结合树木种植,设计了腰鼓为凳,圆鼓为桌的景观小品,形成亲切的休息空间。 南北的台阶平台入口处,左右对称各有一石雕大鼓,将人们引入表演区和休息区。

2.2.2九曲黄河阵

“九曲黄河阵”即九曲黄河阵灯会,其作为陕北地区的一大盛事,是当地村民元宵节期间重要的文化活动。九曲黄河阵的阵式,按周易九宫八卦之方位,以富贵不断头传统图案九曲而成。阵内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和中宫共九宫,象征中华九州。人们从入口进,顺利的通过连环阵,再从出口返回,就意味着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在九曲黄河阵的南面和北面两个入口处分别有两座牌坊,南面牌坊为石结构,是九曲黄河阵的阵门;北面牌坊为钢结构,牌坊根据传统的牌坊样式进行了简化和加工,强调了从“门”的意象,为整个广场增添了传统的文化气息。

灯柱上的花饰以陕北窗棂的样式为设计元素,简洁大气,在夜晚内部发出的灯光映衬下,更显质朴。

喷泉形成的水柱可以作为水九曲的分隔线。使人们在平时,尤其是夏季都能体会到转喷泉――“水九曲”的独特乐趣。而在灯会的时候,每一个旱喷的水箅子上会放置上接通电源的灯,保证了“转九曲”能顺利进行。届时,入夜后阵上华灯齐放,火红一片。

2.2.3磨盘林

磨盘是陕北民间“受苦人”最为熟知的生产工具之一。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元素,散落在树林下的“磨盘”,可以给游人提供在林下休息,聚会的场所。磨盘数量组合的形式多变,满足了不同数量人群的聚会需要,避免了人多时座位使用不平衡的弊端。磨盘作为座椅还能很好得融入到环境中。

2.2.4剪纸景框

在公园临近马路的小道上,依次摆放各类红色剪纸景框,再现了五哥放羊、走西口等陕北民间故事场景,使得游人即使不进入本公园,通过的景观文化元素也可很好的感受到陕北的民间艺术,增加了景观文化内涵。

2.2.5公厕

公厕是景区内的主要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本公园的公厕以圆拱门、土坯墙、花砖檐为主要设计元素,以延安民间的窑洞民居元素为主要构图特点设计,其整体设计风格充分体现了延安地方特色及现代化的生态理念,同时也提升了文化品味。

2.2.6石头林

公园设计紧紧抓住了陕北人对石头怀有的深厚情感,广泛地应用各类石头作为设计元素,彰显了陕北的石头文化,充分体现了陕北地域特色。

在通往威风锣鼓广场的小路,以石板为台阶,两边以散碎浑圆的鹅卵石堆嵌成小挡墙,形成自然的乡间小道,颇有通往陕北农家小院之亲切感觉。

栓马桩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又被赋予了辟邪镇宅、吉祥祈福的意义。在公园中,除了林荫道92个栓马桩外,在草坪中还有零星的十二生肖栓马桩,桩顶以栩栩如生的民间十二生肖为素材,增添了景观的生机。

2.2.7几点思考与体会

西北川公园景观设计成功地将陕北民间艺术的精髓融入到景观节点,充分挖掘了陕北民间艺术与黄土文化特色,集景观、文化、生态、游憩于一体,为现代景观设计如何反映地域人文特色,如何把握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扬民间艺术开辟了新的途径。在设计中,充分应用陕北民间艺术中的剪纸、石雕、锣鼓、窑洞等元素,还从陕北民间日常生活中提取的磨盘、栓马桩等等极富生活气息的元素转化为富有趣味的景观元素和满足视觉欣赏的要素,在曲折的园路和层林叠嶂中,使游人能在轻松的游览活动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在提供可游可赏的景观的同时,为公园增添了别样的民俗风情。

西北川公园设计深受延安居民的好评,但由于延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原因,公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更加完善。一是水域太脏,水体缺少流动性补给。严重影响到水体设计效果。二是植物太稀少,并且大都是新植树木,反而突显厕所等公共设施的体量过大,难以体现景观设计效果。三是如有更多的陕北民间艺术如能融入景观,则会更显民间风俗与地域特色,比如说设计中有山丹丹广场,但在整体公园中没有见到任何山丹丹元素的出现。

本人对此提出以下想法与建议,一是可将陕北民间艺术中的面花引入园中小品,替代园中音箱小品,散落分布于公园的角落,既能展现陕北的面花艺术,又有音箱功能。二是可将山丹丹花造型艺术处理,做成供人们休息的艺术小椅,每片花瓣做成为一个坐位,增添浪漫情调与黄土风情。三是可将山丹丹花种植于公园一角,直接形成山丹丹主题花园,到了花期,成片的烂漫山花,更显陕北特色,提升公园的特色化设计。

结束语

时代呼唤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回归,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是我们从事景观艺术设计者所思考与关注的课题。继承和弘扬陕北民间艺术,立足于当地的现实生活,才能设计出独具活力的景观,才能把握时代脉搏,设计出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曹洪信.陕北民俗――陕北民间文化资料丛书[M].陕西:陕西榆林地区群众艺术馆,1999:25-28

花艺景观设计范文4

1陕北民间艺术概述

1.1民间艺术的概念探讨

民间艺术是在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断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其具体可分为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其中精神财富包括:生活方式、习惯、语言特征、民俗风情等文化形态;物质财富包括该地区特有的建筑景观、历史遗迹、风景名胜、歌舞戏剧等[1]。研究民间艺术,不仅对民间艺术起到继承弘扬作用,而且能为环境景观设计提供丰富的创作元素。

1.2陕北民间艺术形式

陕北民间艺术内容丰富,造型各异。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最具代表性的有:陕北腰鼓、剪纸、石雕、窑洞等[2]。

2陕北民间艺术在延安西北川公园中的应用

2.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东临延黄高速公路高架桥,南抵西北川北侧滨河路,西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北临枣园路。项目占地约29.6公顷,东西长约960米,南北宽约320―400米[3]。总平面设计由二带二轴六园一水二区组成,即两带为枣园大道景观带、滨河路景观带;两轴为东、西景观轴;六园为欢乐园、文化园、民俗园、风情园、自然园、湖景园;一水为自西向东贯穿全园人工湖,全长约1150米;两区为东、西生态停车场。

2.2 陕北民间艺术在主要景观节点的应用分析

2.2.1威风锣鼓广场

锣鼓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的典型代表,在公园中,设计有一左右对称的广场,中间为表演区,可作为锣鼓表演、民间活动舞台;并借鉴中国传统的威风锣鼓文化,两侧有锣鼓屏风,规整对称中不失变化,简单而不失气势。广场小品设置以锣鼓为造型主题,两侧休息区结合树木种植,设计了腰鼓为凳,圆鼓为桌的景观小品,形成亲切的休息空间。 南北的台阶平台入口处,左右对称各有一石雕大鼓,将人们引入表演区和休息区。

2.2.2九曲黄河阵

“九曲黄河阵”即九曲黄河阵灯会,其作为陕北地区的一大盛事,是当地村民元宵节期间重要的文化活动。九曲黄河阵的阵式,按周易九宫八卦之方位,以富贵不断头传统图案九曲而成。阵内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和中宫共九宫,象征中华九州。人们从入口进,顺利的通过连环阵,再从出口返回,就意味着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在九曲黄河阵的南面和北面两个入口处分别有两座牌坊,南面牌坊为石结构,是九曲黄河阵的阵门;北面牌坊为钢结构,牌坊根据传统的牌坊样式进行了简化和加工,强调了从“门”的意象,为整个广场增添了传统的文化气息。

灯柱上的花饰以陕北窗棂的样式为设计元素,简洁大气,在夜晚内部发出的灯光映衬下,更显质朴。

喷泉形成的水柱可以作为水九曲的分隔线。使人们在平时,尤其是夏季都能体会到转喷泉――“水九曲”的独特乐趣。而在灯会的时候,每一个旱喷的水箅子上会放置上接通电源的灯,保证了“转九曲”能顺利进行。届时,入夜后阵上华灯齐放,火红一片。

2.2.3磨盘林

磨盘是陕北民间“受苦人”最为熟知的生产工具之一。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元素,散落在树林下的“磨盘”,可以给游人提供在林下休息,聚会的场所。磨盘数量组合的形式多变,满足了不同数量人群的聚会需要,避免了人多时座位使用不平衡的弊端。磨盘作为座椅还能很好得融入到环境中。

2.2.4剪纸景框

在公园临近马路的小道上,依次摆放各类红色剪纸景框,再现了五哥放羊、走西口等陕北民间故事场景,使得游人即使不进入本公园,通过外围的景观文化元素也可很好的感受到陕北的民间艺术,增加了景观文化内涵。

2.2.5公厕

公厕是景区内的主要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本公园的公厕以圆拱门、土坯墙、花砖檐为主要设计元素,以延安民间的窑洞民居元素为主要构图特点设计,其整体设计风格充分体现了延安地方特色及现代化的生态理念,同时也提升了文化品味。

2.2.6石头林

公园设计紧紧抓住了陕北人对石头怀有的深厚情感,广泛地应用各类石头作为设计元素,彰显了陕北的石头文化,充分体现了陕北地域特色。

在通往威风锣鼓广场的小路,以石板为台阶,两边以散碎浑圆的鹅卵石堆嵌成小挡墙,形成自然的乡间小道,颇有通往陕北农家小院之亲切感觉。

栓马桩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又被赋予了辟邪镇宅、吉祥祈福的意义。在公园中,除了林荫道92个栓马桩外,在草坪中还有零星的十二生肖栓马桩,桩顶以栩栩如生的民间十二生肖为素材,增添了景观的生机。

2.2.7几点思考与体会

西北川公园景观设计成功地将陕北民间艺术的精髓融入到景观节点,充分挖掘了陕北民间艺术与黄土文化特色,集景观、文化、生态、游憩于一体,为现代景观设计如何反映地域人文特色,如何把握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扬民间艺术开辟了新的途径。在设计中,充分应用陕北民间艺术中的剪纸、石雕、锣鼓、窑洞等元素,还从陕北民间日常生活中提取的磨盘、栓马桩等等极富生活气息的元素转化为富有趣味的景观元素和满足视觉欣赏的要素,在曲折的园路和层林叠嶂中,使游人能在轻松的游览活动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在提供可游可赏的景观的同时,为公园增添了别样的民俗风情。

西北川公园设计深受延安居民的好评,但由于延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原因,公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更加完善。一是水域太脏,水体缺少流动性补给。严重影响到水体设计效果。二是植物太稀少,并且大都是新植树木,反而突显厕所等公共设施的体量过大,难以体现景观设计效果。三是如有更多的陕北民间艺术如能融入景观,则会更显民间风俗与地域特色,比如说设计中有山丹丹广场,但在整体公园中没有见到任何山丹丹元素的出现。

本人对此提出以下想法与建议,一是可将陕北民间艺术中的面花引入园中小品,替代园中音箱小品,散落分布于公园的角落,既能展现陕北的面花艺术,又有音箱功能。二是可将山丹丹花造型艺术处理,做成供人们休息的艺术小椅,每片花瓣做成为一个坐位,增添浪漫情调与黄土风情。三是可将山丹丹花种植于公园一角,直接形成山丹丹主题花园,到了花期,成片的烂漫山花,更显陕北特色,提升公园的特色化设计。

花艺景观设计范文5

空间艺术作为景观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园林的视角效果和利用程度意义重大。良好的空间艺术的运用,能够充分利用景观园林的自身优势,凸显园林特点,并对观赏者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本文首先指出运用空间艺术的作用,后探究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应用的影响因素,接着对具体应用原则进行阐述,最后重点分析了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的具体应用和设计方法。

关键词:

景观园林;设计;空间艺术;应用

景观园林设计作为城市绿化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景观园林的主要空间构成元素包括基本活动区域、景色观赏区域、娱乐休闲场所等,而空间艺术在其中的应用就是将这一系列基本元素进行设计,以充满美感并兼具实用方便的特点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仅保留了景观园林本身就存在的自然美,并展现其内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同时,还给人们提供更舒心的生活休闲场所。将艺术的美和魅力加入到景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中,是未来城市绿化工作的必然趋势。

1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应用的作用

1.1增添园林景观类型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注重空间艺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增加景观类型,让园林在整体上更加丰富多彩。景观的空间设计一般是由2部分组合而成,一部分是园林中的自然要素,例如,植被、河流、岩石和花朵等,另一部分则是亭、宇、楼、阁等硬质铺装。二者结合,才能够形成浑然一体的园林景观空间。空间艺术形式的使用能够更好地将2种要素融合,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致的效果。

1.2主观人为原因

景观园林设计属于空间设计的一部分,与二维平面图不同,它不光需要有柔和的色彩和精致的图案,更讲究立体的层次感,这样能够更好地强调景观的美学性,提升空间艺术感。如框景,利用建筑的不同形态边界,利用透视原理框住独特的景观,给人一种立体画的感觉,空间艺术的应用是要实现无论从哪个面进行何种方向的切割,都能够得到一幅别样的风景画,提升园林艺术感染力。

1.3提升观赏游玩的娱乐性

景观园林的一大用处就是供人们居住、游玩和观赏,因此,为了增添游逛时的趣味性,进行巧妙的空间设计也是必要的。众所周知,北京皇家园林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由于象征权利和财富,在空间艺术设施上多采用开阔式的设计,人们在观赏中大多能感受到宏伟和壮阔。江南苏州园林则不然,在空间设计上选择了小家碧玉式的艺术方式,遮挡和相互衬托的设计较多,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探寻自然的绝妙乐趣。

2景观设计中空间艺术应用的影响因素

2.1客观自然条件

景观园林中的空间艺术设计是一项与自然关系密切的设计活动,这主要是因为景观园林的组成部分和发展影响因素都有自然环境条件。一般来说,阳光、水体、大气、植被种类和分布等是常见因素。在进行空间艺术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实现人为设计与自然之美的巧妙结合。同时,关注自然条件的变化,随时对相关的空间设计结果进行调整,以取得更有吸引力的景观园林设计。

2.2主观人为原因

空间艺术设计是一项人为的艺术设计形式,与设计者本人密不可分,景观园林设计一般会留下空间艺术设计师的思想观念、艺术审美、个人偏好和文化素养等各方面的痕迹,对整个空间设计工作影响较大。在设计中,需要将流行趋势、他人建议和自己的想法相结合,并对景观园林的自然风貌有准确地把握,才能实现较高层次的空间艺术应用。

3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的应用原则

3.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景观园林的空间艺术应用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这里的“地”含义广泛,包括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历史文化变迁、城市建筑特色、风土人情和传统特色等。在布局空间艺术时,要充分展现园林特色,让人们漫步其中,不止惊叹于精妙的空间构思,更能感受到园林的人文底蕴,这才是运用艺术的目的所在。

3.2丰富园林景致的原则

将园林中的花花草草进行简单的摆放和排列,人们看到的只是这些单一的植物,至多则是大量雷同的景色,而加入空间艺术的应用则是要实现“1+1>2”的目标,因为有了空间层次感,景观园林的布局变成了彼此相衬托的画卷,呈现出了更多的景象,让园林更加丰富多彩。

3.3生态环保的原则

城市内部景观园林的设计本身就带有绿化城市环境、装点城市的作用,运用空间艺术加以改造,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个原则。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美感,给人们一种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休闲享受。

3.4以人为本的原则

这一项原则可以算是空间艺术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运用的基本原则。打造景观园林丰富的空间层次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在其中观赏居住的人们更好的视觉享受和居住体验,增加便利的同时,增添了生活趣味,为人们营造了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4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的应用探究

4.1地形中的空间艺术应用

园林作为供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地形上的空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人们大多采用步行方式进行游览,因此,如何将地形设计的充满艺术感直接影响人们的观赏感受。这一部分的空间艺术应用主要把握2个关键点:一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景观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景观,保持自然原貌的同时,融入艺术的别样美;另一点则是考虑人们休闲体验的需要进行注重细节的空间布局。以我国广西柳州花果山生态园区为例,柳州花果山生态园位于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江湾村永安屯旁,占地面积约为33.33hm2,是国家3A风景区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园区利用周围的云岭林为基础,建设出仿古城墙小青瓦园林式建筑的园区大门和亭台长廊。这里是我国南方连片栽种三角梅花面积最大的景观园区,为了让生态园区内部的各式花朵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将园区内部的地形设计成封闭迷宫样式的大型生态园林景观,通过地形的改造,让不同季节盛开的花朵在空间上的布局更有层次、更加合理,同时,让游客在园林内部观赏时能够感受到在迷宫中探寻的乐趣。

4.2建筑中的空间艺术应用

园林建筑是造就园林整体景观的重要部分,其不同的造型、功能设计对整个景观园林空间艺术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对于凉亭类建筑,一般设计成四立柱或六立柱、独立顶面形式,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休憩场所,而且外表美观,能够增加景观园林的空间美和视觉美。对于景观亭,一般设计成带有古代韵味的亭台楼阁,也有现代设计风格的景观建筑,不论设计成古代风格还是现代风格,该建筑都能够提升景观园林的空间艺术效果,增加景观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对建筑进行空间艺术设计,能增强整个园林的观赏性和层次性,也有彰显园林主人地位和气势的作用,以我国皇家园林的建筑景观为例,皇家园林有着接近3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是权力和地位的重要象征。皇家园林一般在京城里面,与皇宫相毗连,环境优美。皇家园林对权力地位的彰显一方面是通过红黄等基本亮色来实现,另一方面则是建筑的空间布局。考虑到整体宏大的气势,在空间艺术运用时安排了相应的、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也就往往将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者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带入到了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北京皇家园林标志性特征是讲究对称,这在空间艺术设计中引用较多,园中建筑和景观对称铺展,呈中轴对称环抱之势,凸显出皇家园林的庄严和气势。

5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园林设计的总体目标是要实现呈现纯粹的自然之美,为人们提供美好舒适的生存空间与绿化城市生态环境的三重目标。空间艺术的研究与融入,能够让景观园林的整体视觉效果有较大提升,并逐步凸显对美的布局,营造截然不同的体验氛围。从这个角度来说,景观园林设计就是一门深奥的空间艺术。将空间艺术设计的原则与方式作为景观园林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设计师在布局空间时:一方面需要充分挖掘景观园林本身的特点,争取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以保留原始自然布局之美;另一方面时刻关注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对时代的发展有清晰的把握,坚持生态、协调、人性化的原则,才能实现景观园林与空间艺术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卢林辉.浅谈园林景观的设计[J].市政工程,2012(4)

2王晓琳.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艺术表现形式[J].装饰装演,2013(2)

花艺景观设计范文6

关键字:景观设计学;生存艺术;当代景观设计学;反规划

为了说明当今景观设计学的现状,文中将就环境问题、文化问题以及精神信仰等一系列内容展开广泛的讨论。这些问题事关生存、事关文化身份、事关归属感,事关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而景观应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媒介。

景观设计并不是产生于园林艺术,事实上,景观设计是一门“生存的艺术”。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陶渊明笔下的 “桃花源”:一位渔夫划着小船经过一条两岸开满桃花的小溪,偶然发现了小溪源头处隐藏于山后的桃花源。这里被郁郁葱葱的群山环绕,内有阡陌交错的良田美池。这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人间净土,这里的人们像一家人一样幸福地生活,老者健康矍铄,幼童也怡然自得。纯朴善良的人们用美食、美酒热情地款待了这位不速之客,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现在,桃花源几乎成为了“美好生活”、“优美环境”的代名词。

1、桃花源:告诉你们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

我们相信在当今的

到城市中(现在的城镇人口水平为40%), 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1%,这相当于澳大利亚人口的总和。现在,我国662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100个

己应有的作用。

3.1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

那么,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是什么呢?

要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保护和重建农业时代的“桃花源”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我们应该在新时代探索新的桃花源,建设新的桃花源,这才是时下景观设计学应该做的事情。

“景观设计学是属于未来的学科”。这句话是国际景观设计师协会主席马莎发亚多说的。但是,只有我们准备好了,未来才会属于我们。

5000年前,面对洪水,大禹学会了如何和洪水做朋友,因此,他成了君王。

150年前,奥姆斯蒂成功应对了来自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缺失的挑战,开创了现代景观设计学。

50年前,面对美国出现的严重生存环境危机,麦克哈格引入了生态规划的方法。

未来景观设计学的使命是什么呢?那就是如何让自然、人、精神重归和谐。其实,这不仅仅是

相关知识

花艺环境设计范例6篇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范例6篇
花艺造型设计范例6篇
市政园林景观工程范例6篇
植物保护策略范例6篇
餐桌花艺布置技巧范例6篇
园艺花卉介绍范例6篇
植物学的认识范例6篇
宋代花艺美学对当代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启示
植物学的重要性范例6篇

网址: 花艺景观设计范例6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583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艺景观设计(精选5篇)
下一篇: 景观花海设计案例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