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道与花道
——品说东方式插花的风雅与禅意
文/清木
http://s12/mw690/006HfYjnzy7agDugYJR8b&690
花与禅,缘且深。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朴实秀雅、富有禅心诗意,追求意境的完美,是颇为古老的闲情雅事。
“禅”,由梵文音译而来,意为“静虑”。通过坐禅冥想,达到内观自省、彻悟的境界。在佛家看来,花本来代表着佛的慈悲;而在禅里,花蕾象征着“无心”,花开则代表着彻悟。与禅意相融的东方式插花,让人们在微妙的插花历程中,体味源自心底的喜悦与安宁。
一、佛前供花,抑或民俗? ——东方式插花的原初
东方式插花艺术,以中日为代表,受东方各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风格独具。东方式插花追崇自然,道法自然并高于自然,善于利用天然花材之美打动人、感染人,注重花材自身的形体美、色彩美,更注重其中表达的内涵与意境,借物寓意,以形传神,表现诗情画意。
对于东方式插花的起源,插花界存观点有二:其一,认为源自佛前供花,其二,则认为源自民俗。
(一)源自佛前供花
据《南史》载,南朝齐武帝诸子中,晋安王子懋年七岁时,母阮媛病危,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使其不萎。子懋流涕礼佛说,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竞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这段莲花供佛的记录,被认为是插花源于佛教的凭证。
《魏书 ·释老志》中载: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称为“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华,致敬意。
东晋法显著《佛国记》亦提及,所到之处,皆有以花供养者。花供养是佛教六种供养中的首位。此外,日本插花界亦认为,其插花艺术源自佛前供花。随着中国佛教的传入而也传入。据文献载,日本平安时代( 794-1192年)就有室内摆设樱花的记述,至十四世纪室町时代前期有举行花会的记录,这种花会至十五世纪逐渐成为公开的展览会,是当下日本花道展览会的雏形。
(二)源于民间风俗
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物,人们爱花,在花的生命中感觉到“美 ”,并希望与他人分享。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民间就有用祭祀和赠花的风俗。《山海经》中记载了东海风景秀丽的度朔山边,神萘和郁垒捉鬼的故事。黄帝立大桃人于门户,画二人像与虎、苇索以御鬼,后人皆仿之。
《诗经·郑风》中,有男女手持兰花到溱河洧水去祭祀、嬉戏的记载,临别时,还互赠芍药。《诗经·陈风》也有记述,如“视尔如,贻我握椒 ”,这些都可视为广义插花的一种原始形式。
屈原《楚辞·九歌》中有:“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的句子。盍是合之意,即指在神座前放置成束的鲜花,这已接近插花之雏形。《楚辞 ·山鬼》是以披花带绿形容山神,折花香以寄思:“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思美人》中,虽是屈原以物喻人,亦说明当时的人早已有折花玩赏的风气。“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晋人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友人将此相赠的花枝,插于盛水器皿中,这必是顺理成章之事。
由此可知,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不仅仅是源自佛教供花,佛教供花是插花的原始形式之一。
二、崇尚自然 清丽脱俗 ——东方式插花的风格
东方式插花花材简练,以姿和质取胜,非以量取胜,着力展现花朵之美,且十分注重枝、叶、果的简洁和谐。作品形制玲珑,颜色淡雅,主题丰富多彩,意境含蓄深远,耐人遐思,此特征更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之特长。造型不拘泥于一定的格式,形式各异,鲜明活泼,深深地影响着东方插花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对日本花道的影响甚大。概而言之,东方式插花艺术,常以秀丽多姿、清雅绝俗著称于世,藉由植物的枝与花,展开默契的对话,在立体空间内呈现安静与唯美,如禅者随顺自然,心底安适,处处皆得真趣。
(一)取材广泛,疏落有致。无论花、枝、叶、果,皆可用作素材,每种素材的用花数量少,花枝疏朗,在插制中,以疏落有致见长,自在怡然。
(二)追求自然,随缘自适。作品轮廓清新,不拘泥于形式,常用不对称式构图法,布局上主次分明,虚实相间,俯仰相应,顾盼相呼。因材取势,抒发情感,借素材和独特的造型设计,来展现一种外在与内涵的统一美。
(三)淡雅脱俗,清丽绝伦。主张反璞归真,写意素雅,是东方艺术的精神特质。东方式插花禀赋东方传统艺术的精华,清淡、单纯,用色轻描淡写。以清净坦荡的本心,逢其左右而得其源,寻求着心灵的高洁、自然、宁静、纯真。
(四)含蓄婉转,意蕴高雅。东方式插花营造一种思想与精神内涵,体现东方绘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构思特点,使得作品不仅具有装饰之效,且达“形神兼备”之艺术境界,达观自在,恬静美好。
三、花开见佛 自在安然 ——禅是一枝花
花是美丽、青春和温柔的象征,同时也常代表纯洁、和平、思想的完美、生命的短促和极乐世界的种种快乐。花在本质上是大自然精华的集中体现,将诞生、存在、死亡与再生,全部浓缩在极短的时间内。
禅是一枝花。据说,禅宗的创立,来源于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佛祖与迦叶尊者之间的一种心灵默契。所谓“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因此把正法眼藏交付迦叶。这种佛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宗由此开创。人类的诞生,总会伴着痛苦不堪、嗷嗷哭闹;拈花微笑,禅的诞生,却是如此悠然、寂静、欢喜、安详。
佛祖与迦叶之间的传承,藉由一枝花完成。迦叶睹花而笑,成为人类史上对禅与花这个秘密的第一次成功破译。
禅,往往没有固定的方法或形式,只有从心把握,使真如之心清澄明静,无得失分别,唯平常心是道,随时随处都能活在禅的愉悦之中。正可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花是心灵的羁绊,而禅是开在心底的花。从花开花落到花开见佛,花的美用眼可以看见,而禅之美得用心去察觉。
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曾有一位朋友在学习日式插花,起初,他对日式花艺没有好感,只觉得好奇。朋友告诉他,那看起来僵化的日式插花,其实只是一种形式,是性格与观点的锤炼。朋友说,插花与禅一样,表面上有最严苛的形式,事实上是在挖掘最大的自由。
朋友的话给了林清玄先生不小的启示:原来,插花也是“绝地逢生”的事。凡是绝地逢生,就如悬崖断壁上的兰花,或污泥秽地清放的莲花,或是漠漠黄沙里艳红的仙人掌花一般,既刺人眼目,又具禅的精神。
朋友还告诉他学习插花收获最大的一件事。
她说,刚学插花时,老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插;三个月以后才发现,老师每次插的花都是单数,几乎没有双数的,于是她很慎重地去问老师。那位老师说,一三五七九是单数,插出来的花叫作“生花”,是有希望的花,由于不圆满,才显得有希望;双双对对的插花是“死花 ”,因为太满了。她听了好感动:原来,缺憾有时比圆满更美,真是不可思议。
朋友的话使林清玄先生想起:为何菩萨要留有一丝情在人间,而且一直在苦难的煎熬中游化。菩萨之所以是真、善、美的化身,那是他们在乎,在乎一切的有情;由于这样的在乎,追求事事圆满倒不是菩萨的志向,菩萨的志向,是恒常保持着希望,生生不息。
四、诚心供花 清净庄严 ——佛前供花的功德
花,在佛门中,若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为“散华”。 佛为天人导师,佛经中记述了许多天王、天女持花、散花的故事。因此,身为佛弟子,皆应知晓以花供佛的功德。经典中,罗列供花之种种功德果报,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若有众生,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一者,处世如花;二者,身无臭秽;三者,福香戒香;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六者,身常香洁;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种功德。”
《入菩萨行论》云:“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不管是花鬘还是一束莲花,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都相当大。《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供花,是表示对佛、菩萨的尊敬,是奉献,还是感恩。感恩佛的教化,以佛为师。
与花为伴,自在悠然。插花之美,不仅在于点染生活、恭敬供佛,更重要的是映射了插花之人的生活态度和性情。花如其人,在与花对话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认知自我、完善自我。由此可知,插花是一种禅意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陶冶,是人与人、人与花之间妙不可言的呼应。
一切众生,自性本来清净。我愿,于繁华处独守清凉、于纷芜处静心养性,藉花入禅,感悟万物。渐渐地,透过指间的光阴,以欢喜心插花,以恭敬心供佛,让身心安定从容,细品岁月之美好。
摘自《21世纪禅文明》 2016年04月 第02期 总第四期
相关知识
花开溯源 禅意龙门丨 插花艺术与起源分享沙龙
花道·禅韵丨六和境民宿“禅意花道”课堂开始报名啦!
【禅艺题记】生活之花道(上)
【禅艺插花】禅花的风格
花道里的禅意插花—— 一场花与禅的邂逅!
【禅艺题记】生活之花道(下)
【日本花道】花入眼,禅静心
【花道】明代插花理论与宏道流(二)
东方花道,不可言说又博大精深的禅意!
茶道、花道、香道 | 贴近灵魂的美学之道
网址: 禅道与花道——品说东方式插花的风雅与禅意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87455.html
上一篇: 禅意插花论文 |
下一篇: 拈花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