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第二节 灌丛与灌草丛

第二节 灌丛与灌草丛

  灌丛包括一切以灌木占优势所组成的植被类型,群落高度一般均在5米以下,盖度多为30~40%以上。陕西省的灌丛既有垂直地带谱上部的高山灌丛,又有大量山地次生灌丛。这些次生灌丛中既有常绿的,但更多为落叶阔叶的。

  灌草丛是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建群种与散生的少量灌木共同构成的植物群落。多系森林或灌丛破坏后的次生植被类型,广布陕西省南北。

  一、高山灌丛

  由耐寒冷的中生或旱中生常绿或落叶灌木构成的高山灌丛,也叫高寒灌丛,其较为普遍地分布在陕西省的高山地区,作为山地寒温性针叶林的上限构成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或分布于高寒草原无林的干旱山坡。一般说高寒灌丛是原生植被类型,属于相对稳定的“土壤顶极”群落。

  (一) 高山常绿针叶灌丛

  分布于高山地区并以耐寒冷的常绿针叶灌木为建群种的灌丛。

  香柏灌丛主要分布于秦岭中段,南北两坡均有出现,多见于海拔2600~3500米间,其所在地常为风大干燥和岩石裸露的阳坡或倒石堆流上。

  常绿针叶匍匐灌木群落,建群种分枝稠密,覆盖度一般40%~80%,生活力强。混生其间的其他灌木种类有密枝杜鹃、华西银腊梅、蒙古绣线菊、孔氏忍冬等,其中前二者最为普遍,但优势度不大,后二者则仅出现于少数地段。

  草本层组成在40种以上,常无明显优势种,在稍显潮湿处,大毛状苔以优势种出现,覆盖度可达30%左右,但在灌木层郁闭程度较大时,则显稀散。其他伴生成分有铁棒锤、耳状青木香、五脉绿绒蒿、密叶虎耳草、裸茎碎米等、大叶碎米荠等。另一些种类如秦岭景天、高山唐松草、香草、异伞棱子芹、线状沙参、大花糙苏、秦岭弯花紫堇、金牛七、紫苞青木香、矮茎黄精、少花拉拉藤、山地早熟禾、疏花针茅、小银莲花、浅果葶苈、绿毛卷耳、太白贝母、球穗蓼、藜芦、毋忘我草状附地菜、青藏乌头、嵩草、小瓣女娄菜等,虽都出现于本灌丛之中,但为数极少。在这些草本成分中大叶碎米荠、毋忘我草状附地菜、小瓣女娄菜、秦岭景天、香草、少花拉拉藤、密叶虎耳草等仅出现于本类型不同的群落个体内。

  香柏灌丛系原生岩石裸露地植被演替的先锋木本群落,在其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常被太白红杉和牛皮桦林所演替,其后在接近林线地带之矮疏太白红杉林下,可复以林中灌木成分而存在,而在林线上较远处则以稳定的灌丛而长期存在。

  (二) 高山常绿革叶灌丛

  分布于高山地区以耐寒冷的常绿革叶灌木为建群种的灌丛。

  密枝杜鹃灌丛分布于秦岭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出现于太白山、光头山等地。所在大多为物理风化的石流所覆盖或为冰蚀原生裸地,土壤贫瘠,有时仅在岩面上覆以较厚的苔藓和地衣层,有土层处加上地衣苔藓也仅出10~30厘米厚,为高山生草草甸土,呈酸性反应,pH值45~55。其所在气候寒冷,常在6月上旬尚留残雪,生长期短,仅50~60天,终年雾大风多。

  建群种密枝杜鹃生长矮小且多分枝,呈密丛状,高仅15~40厘米。建群种的生长状况常受制于土壤基质和空间位置:借岩面的地衣苔藓层而生存和迎风者,高约15~20厘米;或有土层覆盖,或为岩隙和背风地生长,其株高可达20~40厘米。

  灌木层以密枝杜鹃为绝对优势,盖度30%~70%左右,生活力强。另外高山绣线菊、华西银腊梅等常混生其间,优势度均甚少,盖度也均在5%以下,但生活力显强。另为香柏、爬枇杷、华西忍冬等,仅见于本类型的少数或个别地段,优势度更小,生活力亦强。在接近林线处,常混以少量矮生落叶松个体。

  草本层常以灌木层郁闭度的大小而有别。当其大于80%时,草本层常无明显优势种,种类成分也少;当其小于70%时,嵩草常以草本层的优势种出现。草本层的成分在40种以上,若灌木层郁闭度并不显大时除优势种嵩草较明显外,尚出现有扭果葶苈、硬杆地杨梅、臭党参、凤尾七、珠芽蓼、早熟禾、高山卷耳、纤细鹤草、麟龙胆、山地虎耳草、直立耳叶柴胡、秦岭龙胆、新疆樱草、秦岭弯花紫堇、细柄茅、绿花苍耳七、川康薹草、异伞棱子芥、太白蓼、五脉绿绒蒿、滨发草等成分,其中除麟龙胆、山地虎耳草、直立耳叶柴胡、秦岭龙胆、细柄茅、太白蓼、五脉绿绒蒿、滨发草等以外,其余种类的数量均极少,但所有这些成分的生活力均很强。当灌木层郁闭度达80%以上时,则见有史氏女娄菜、展尾银莲花、二班当药、珠芽蓼、早熟禾等植物定居其内,但它们大都偶见于个别地段。另一些种类如高山唐松草、大叶碎米荠、太白韭、紫苞青木香、青藏乌头、纪氏多子芹、球穗蓼、银背野菊、繸瓣卷耳(繸瓣蚤缀)、石菠菜、湿生萹薷、山地早熟禾等,它们不论灌木层郁闭度为何,皆可出现,但也并非随处可见,其中较常见者如高山唐松草、太白韭等,但其优势度均不大。

  密枝杜鹃灌丛大多是由嵩草草甸演变而来,属原生灌丛,为高山原生裸地的先锋灌木群落,在太白红杉林上线范围内,有可能为太白红杉林所演替,高于太白红杉林气候上限者则是稳定的。它是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带中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太白杜鹃(药枇杷)灌丛为秦岭地区分布海拔最低的杜鹃灌丛,出现于海拔2000~2800米间,以太白山最为典型,多为高大的灌木林,优势种太白杜鹃一般高达3~5米,个别植株呈乔木状。常见于阴坡或半阴坡,并有巨块岩石露头,土层瘠薄,但湿度较大,地被层厚。

  灌木层以太白杜鹃占绝对优势,覆盖度可达70%~80%,有时90%以上,其下灌木成分数量不多,计有刺毛蔷薇、峨嵋蔷薇、五台忍冬、长刺茶藨子、山茱萸、纪氏卫矛等,但优势度均很小。

  草本层成分也很少,易见者如索骨丹、假冷蕨、膨囊台、裸露碎米荠、单枝绿灯心草等。

  本类型为原生裸地先锋灌木群落,进一步发展,有可能被附近的牛皮桦和纸皮桦为优势的桦木林所演替,但更多的情况下作为高山稳定群落而存在。

  爬枇杷灌丛分布于秦岭海拔3000~3500米间的高山地带,其上限较密枝杜鹃灌丛为低,气候条件也大体与其相近。爬枇杷灌丛常出现于较湿润或雨日有水流和雪水浸流之处,分布面积不大,多处于山坡的中下部,坡度不大,土壤条件较差,土层厚仅10~20厘米,有时则出现于泥石流滩地,土层极薄,仅为数厘米厚的粘腐殖质和基岩风化的残积物,土壤pH值多在5以下,典型酸性。

  草本层成分50~60种,而出现于某一具体群落者一般15~30种。较多地段可见者有大叶碎米荠、太白韭、太白蓼、展毛银莲花、臭当参、轮花马先蒿、喇叭花等,其大都优势度很小,仅大叶碎米荠在各群落中尚不时可见,而太白韭、展毛银莲花、臭当参等等常在灌木层覆盖度达80%时,出现个体数目甚少,而当灌木层覆盖度略小时,则较为多见。而太白蓼、轮叶马先蒿、喇叭花等无论灌木层覆盖度大小,其数量甚为少见。另一些种类如格氏酢酱草、纪氏多子芹、红花鹿蹄草、秦岭龙胆、蓝花列当、密叶虎耳草、闻氏千里光、蒿草、石菠菜、黄水枝、异伞棱子芹、五脉绿绒蒿、细辛、华北苔、线裂知兰芹、发草、假极春花、繸瓣蚕缀、黄花青木香、薹草、细柄茅、二花堇菜、高山肺筋草、苕生马先蒿等,大都出现于灌木层覆盖度大的少数地段,优势度也小。还有一些成分,较多出现于该灌丛所在的石流滩地土层极薄的基质条件下,若土层较厚便甚少定居,这些种类常是金牛七、尖果马先蒿、珠芽蓼、球穗蓼、太白乌头、直梗高山唐松草、秦岭弯花紫堇、青藏乌头、凤尾七、梗杆地杨梅等,含有这些植物的爬枇杷灌丛,虽为石流滩土层极薄之地,但多系阴向缓坡,其湿度较大。

  本群落为原生灌木群落。部分处在林线以下,因而爬枇杷灌丛常被太白红杉林所演替,演替后的爬枇杷灌丛常作为林下灌木层优势种或其组成成分而存生。

  头花杜鹃灌丛主要分布于秦岭山地海拔31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太白山文公庙以上也有出现,是陕西省山地分布最高的常绿革质阔叶灌丛。建群种头花杜鹃受高山寒冷、湿润、多风且大、紫外线辐射强度大等的影响多呈矮小的团状植丛,高仅15~40厘米,有的还呈匍匐状态。

  群落灌木层由于建群种头花杜鹃株低、枝短、叶小,郁闭程度不大,因而其种类组成是各类杜鹃灌丛中植物种类最多的一类。灌木层除优势种头花杜鹃外,杯腺柳次之,并有高山绣线菊、华西银腊梅等灌木种类。草本层种类更多,优势种有嵩草、珍芽蓼,其次有秦岭龙胆、青藏乌头。此外尚有山地虎耳草、太白蓼、假水生龙胆、五脉绿绒蒿、二班当药、高山唐松草、湿生萹蕾等多种杂类草。在裸岩多、土层薄的地段,群落中还有凤尾七、繸瓣蚤缀等。

  苔藓植物较为发达是本灌丛的一个显著特点,常形成茂密的毡状地被,主要种类为湿地藓、银叶真藓、葫芦藓等。

  头花杜鹃灌丛是高山裸地的先锋木本群落,也是具有垂直地带性的相对稳定的原生植被类型,居高山生态系统中重要地位。

  金背杜鹃灌丛主要分布在秦岭中段北坡的东、西太白山和光头山,南坡仅见于佛坪县,海拔2600~3200米间的高山林地,是较为典型的常绿革质阔叶灌丛。由于分布的海拔高度较低,生境条件稍好,故长势甚佳,通常为纯林。枝杆高2~4米,甚而更高,覆盖度颇大,致使林内阴暗,加之植枝落叶层过厚,下层灌木和草本成分极度贫乏,仅有蜀侧金盏花、独叶草、鸡腿堇菜等少数几种草本植物。只有在金背杜鹃稍微稀疏的地方,才有太白花楸、峨嵋蔷薇等灌木出现。独叶草有时在金背杜鹃林下连片铺盖地面,覆盖度很大。

  金背杜鹃灌丛常系华西银腊梅群落发展而来,而其本身又常被牛皮桦林和巴山冷杉林所演替,有时却可能被太白红杉林更替,这些从其林内的幼树、幼苗较为多见可得到证明。

  (三) 高山落叶阔叶灌丛

  高山杯腺柳灌丛分布于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2800~3500米间的高寒山地,常与头花杜鹃灌丛、高山绣线菊灌丛和高山草甸共同组成高山灌丛草甸带,乃相对稳定的高山原生灌丛。其生境终年寒冷、风大、生长期很短。土壤地体条件很差,主要为石流滩地,土层几无,仅由苔藓、地衣类定居,在岩面上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腐殖质层。偶有成土条件处,其土层厚度仅10厘米左右,其下则为固定的石流。

  由于生态条件限制,建群种高山杯腺柳生长矮小、分枝多,甚而茎枝贴地而爬生,在生长季节呈一片暗绿色。建群种盖度可及30%~70%之间,生活力强。每年6~7月份一个月内即完成开花结果。群落内常混以高山绣线菊、密枝杜鹃等成分,优势度都不大,生活力皆强。

  草本层成分约40种以上,优势种主要为嵩草,覆盖度时大时小,一般5%~50%之间,生活力较强,其次有滨发草、太白韭、蓝花当药、紫苞青木香、秦岭龙胆、轮花马先蒿、展毛银莲花等成分,均较为普遍地出现于本群落之中,其优势度和盖度均甚小。另外如球穗蓼、黄青香、假水生龙胆、蒙细柄茅、纪氏多子芹、紫花西巴德、黑萼棘豆、喇叭花、密叶虎耳草、石菠菜、新疆樱萃草、细叶蓼、臭当参等出现于本群落大约一半或更多的地段上,它们的优势度均甚小。还有一些成分仅出现在本群落少数或个别地段上,如繸瓣蚤缀、梗杆地杨梅、陶氏灯心草、湿生萹蕾、凤尾七、秦岭弯花紫堇、五脉绿绒蒿等,这些除前二者稍多外,其余优势度均极小。

  由于高山杯腺柳灌丛主要分布在林线以上,其他高大灌木也很难侵入,因而它在本地带内湿度较大之地为稳定的植物群落。

  金露梅(金腊梅)灌丛分布于秦岭海拔2600~3300米间,秦岭西段较多,大多为阳向陡坡或山脊梁顶,土壤地体条件较差,一般土层极薄。如在半阴或阴坡分布,常是岩石裸露或高山流石滩地,而且风蚀作用更加强烈。

  群落内较少出现其他异种灌木。由于高寒风大,因而建群种金露梅生长矮小,又多分枝,覆盖度多在30%~70%间。草本层成分则依生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别:在海拔较高、风力较大、土壤地体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蒿草常作为优势种而出现,其他次要成分有五脉绿绒蒿、密叶虎耳草、线状沙参、秦岭景天等;在阴坡常有莎草科、灯心草科及禾本科一些略偏湿性的种类出现,且成为草本层的优势成分。

  本灌丛为高山石质原生裸地植物群落演替的先锋木本群落,有条件时可被牛皮桦林、巴山冷杉林、太白红杉林所演替,但在局部石质陡坡或山脊梁顶由于气候,尤其是风的作用,也可以成为稳定群落。

  高山绣线菊灌丛分布于秦岭山地海拔2800~3600米间的高山地带,为秦岭高山灌丛草甸植被组成之一,仅次于密枝杜鹃和高山杯腺柳灌丛,其生境条件也与二者相同。

  因本灌丛处于低温多风的高寒地带,而建群种多为矮生,枝叶成簇,覆盖度较大。群落的种类组成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其次是一些耐高寒的杂类草。

  本灌丛为原生裸地植被形成过程中的先锋木本群落,在林线以上是稳定的,林线以下可能被太白红杉林演替。

  蒙古绣线菊灌丛分布于秦岭山地海拔2500~3500米间的高山地带,以海拔3000米上下最为多见。本群落定居处常会以20~30厘米或更厚的土层覆盖,岩石裸露的山脊梁顶则很少见,土壤pH值多在45~50之间。

  灌木层以蒙古绣线菊为主,覆盖度大者可至80%左右,生活力显强。其他成分尚有秦岭小檗、穆坪茶藨子、华西忍冬、红脉忍冬、五台忍冬、金露梅等。在这些成分中,除穆坪茶藨子覆盖度可至10%以外,其余种类往往以极少量,甚至于个别植株出现,但其生活力均强。

  草本层种类较多,有时薹草和早熟禾可形成共优种,其覆盖度分别可达10%~40%左右,其他较常见种类如假报春花、秦岭弯花紫堇、紫苞青木香、耳叶青木香、峨嵋参等。另一些成分如尖果马先蒿、大叶碎米荠、异伞棱子芹、裸茎碎米荠、三脉紫苑、宽叶柴胡、球穗蓼、翼茎青木香、伞花繁缕、大花韭、花荵、细柳茅等,它们都为数太少。

  本灌丛兼原生与次生两类灌丛的特征:前者是在原生裸地上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先锋灌丛常为金露梅和其他对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地体条件要求不严的种类形成的群落,在先锋灌丛的作用下,使土壤条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造之后,蒙古绣线菊方能侵入并形成优势群落;后者则常是巴山冷杉林火毁或以其他方式摧残之后而形成的次生灌丛,此后则出现太白红杉林,进而太白红杉林复被巴山冷杉林所演替,这一演替之程序是由于太白红杉属性喜阳,而巴山冷杉苗期性喜阴,后者需借前者之荫始能发展。

  陇山柳灌丛出现于秦岭太白山老庙子附近海拔3100米左右的山坡上,生于巴山冷杉林中,土壤为山地生草灰化土。

  群落外貌灰绿色,水平结构均匀,灌木层约占总面积的40%,全部由高12~20米的建群种陇山柳构成,盖度20%。草本层高度035米,盖度约40%,以羊茅、球穗蓼为优势,另有细柄茅、甘肃莎草、紫苞风毛菊、湿地勿忘草等。

  本群落灌丛下的草本层与巴山冷杉林下很相似,系森林破坏后次生而成,随着灌木层进一步郁闭,喜阴的巴山冷杉将侵入而进一步发展成为巴山冷杉林。

  常见的为陇山柳-羊茅群丛。

  二、山地次生灌丛

  山地次生灌丛也叫山地灌丛,它是落叶阔叶林或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范围内的次生的不稳定的植被类型。陕西省的大巴山、秦岭、关山、渭北和陕西黄土高原的丘陵低山分布极为普遍,一般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下,所有森林分布的地方,它都可能在森林破坏过程中或破坏后广泛存在。其所在的水热等自然条件均较优越,故很早就为人类所开发。在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森林受到强烈砍伐,部分垦为农田或垦为农田后耕垦一段时期又撂荒停耕,这些森林砍伐迹地或撂荒地便成为各种灌木、草本植物的新的繁衍地,因而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次生灌丛。陕西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长期耕垦,次生灌丛分布极为普遍,类型也较为复杂而多样。

  (一) 山地次生落叶阔叶灌丛

  甘蒙锦鸡儿灌丛为喜温的中旱生灌木,陕西北部的东侧分布较多,主要出现于黄土高原的黄河峡谷地带,生态条件相对土层肥厚,气候稍湿。组成植物群落的建群种甘蒙锦鸡儿以外,其他主要组成为三裂绣线菊、河蒴荛花、小檗等旱中生灌木以及草本植物铁杆蒿、茭蒿、长芒草、糙隐子草等。

  柠条锦鸡儿灌丛柠条锦鸡儿灌丛是砂质土壤上的旱生灌丛,陕西北部砂质土壤上分布较多,长城以南的草原地区多系人工栽培,天然生长,在天然条件下群落稀疏,覆盖度较低,其高度可达4~5米。

  本灌丛的组成中还有中宁枸杞、茭蒿、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糙隐子草、沙芦草、中国萎陵菜等。在人工种植的锦鸡儿灌丛中常有芦苇、草地早熟禾等中生植物。

  小叶锦鸡儿灌丛小叶锦鸡儿是典型的旱生草原小灌木,在陕北草原及森林草原地带分布较为普遍,阴坡、阳坡、半阴或半阳坡以及受到严重物理或化学侵蚀的干旱陡坡上和基岩出露的风蚀梁地上均有出现,沙区的固定、半固定沙地也有分布。与小叶锦鸡儿混生的其他灌木有扁核木、麻黄及其他锦鸡儿属植物。组成灌丛的其他草本及半灌木种类有长芒草、冷蒿、铁杆蒿、白羊草、茵陈蒿、艾蒿、百里香、达乌里胡枝子,在北部沙地上则主要是黑沙蒿、牛心扑子、杠柳、沙蓬、猪毛菜等。

  矮锦鸡儿灌丛矮锦鸡儿为荒漠草原的旱生灌木,陕西则主要分布于洛河河源、白于山北坡及神木、府谷一带的高原黄土丘陵梁峁沟壁上,呈零星小片状。植株高约30~50厘米,多匍匐地面,根系极发达,地下部分远大于地上部分。其灌丛组成除矮锦鸡儿外还有百里香、大针茅、冷蒿、长芒草、茭蒿、铁杆蒿、扁穗鹅冠草、糙隐子草、细叶远志、骆驼蓬等。

  狼牙刺灌丛狼牙刺是中国分布较广的一种次生灌丛,陕西省黄土高原及秦岭北坡均有分布,其共同特征是次生、耐旱。

  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以延安地区最为集中,以狼牙刺为建群种的灌木群落,是本地区森林植被消失后次生演替而来的常见灌丛之一,分布在海拔1000~1400米的丘陵山地,大多在阳坡和半阳坡,坡度20°~40°。由于建群种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如叶面小、有的叶退化为刺状、叶上及茎上具灰白色茸毛,深根系,立根深达1米还多,支根发达、根系分布于35厘米的土层内,使于吸收雨季的地面水分等),能适应干旱的生态环境。群落盖度一般60%左右,建群种以外的伴生灌木有黄刺玫、黑圪兰、白芨稍、文冠果、丁香、北京丁香、酸枣、烂皮袄、多花胡枝子、黄榆、红柳等。草本层很发达,盖度有时可达65%,平均高约60~70厘米,占优势的是白羊草,常可组成狼牙刺-白羊草群落,此外还有铁杆蒿、茭蒿、达乌里胡枝子、翻白草、独花泥糊菜、白头翁、荩草、日本蒿、长芒草等。

  本灌丛在秦岭以北坡为主,海拔1200米以下普遍分布,西段较东段为多,低山和山麓地带,由于开垦历史久,又反复烧荒垦殖,致水土严重流失,土壤变干,虽中生气候,却只有耐旱的狼牙刺可以定居,因此这些大凡生境干旱贫瘠处,便成为狼牙刺灌丛的栖息地(土层较厚,但物理结构差、坚硬而干燥,透水性弱,排水力强等是这里的特殊生境)。群落外貌不整齐,夏季一片灰绿色,狼牙刺平均高50~80厘米、覆盖度30%~50%左右,其他灌木尚有酸枣、荆条、薄皮木等。草本层种类也少,主要为白草、柴胡、黄背草、供蒿、油菊、羽裂鸡儿肠等,其中以白草较为优势。在这里由于狼牙刺灌丛的定居,土壤条件逐渐变化,从而导致生态条件的改变,其群落的成分和结构会逐渐改变,首先是黄檀、山楂、黄栌、川榛、多花胡枝子、小叶鼠李、胡颓子、黑刺菝葜、葛藤等的侵入,接着便有可能是乔木树种的进入。

  狼牙刺、黄蔷薇灌丛在渭北子午岭南缘的耀县衣食村一带海拔1000~1250米的山地半阳坡普遍分布,建群种狼牙刺和黄蔷薇均高1米左右,结构稀疏,灌木层盖度20%。伴生灌木有连翘、艹杭子梢、山桃、佛氏忍冬、陕西荚蒾、柔毛绣线菊等。草本、小半灌木层中铁杆蒿、大披针薹、多花胡枝子、本氏木兰占优势,其次还有羽裂紫苑、三脉紫苑、大丁草、柴胡、防风、白头翁、牛尾蒿、鹅冠草、萎陵菜、山萝花、白茎鸦葱等。从周围山坡上有片状栎类疏林残存分布及本灌丛内的成分来看,显示本灌丛是人为参与下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类型。

  狼牙刺、荆条、黄蔷薇、黄栌、对节木灌丛主要分布于子午岭南缘的耀县后山区,这里因系林区,降水一般较丰富、云雾多,即是阳坡其湿度仍大于前山和塬区,其灌丛的组成成分比较丰富,群落覆盖度也较大,在阳坡常见的旱中生植物中伴生着较多的中生植物,并有残存的针叶与阔叶树种。如该县的庙湾、三岔口、大坡、岭底和玉门等地海拔1000~1300米向阳山坡上,生长着灌木17种、乔木(生长灌木状)千种构成的灌木丛,覆盖度达60%,狼牙刺、荆条、黄栌、黄蔷薇、对节木等建群种均高约11米,分盖度为20%~25%,伴生种有薄皮木、山桃、酸枣、大叶鼠李、连翘、黄素馨、金雀儿、陕西荚蒾、虎榛子、勾儿茶等。草本小半灌木层有32种植物,盖度20%,分为两个亚层:第一亚层高08米,优势植物为铁杆蒿、阿尔泰狗娃花以及草木樨状黄芪、羽裂紫苑、柴胡等;第二亚层高020米左右,本氏木蓝、多花胡枝子、大披针薹及三花犹、达乌里胡枝子、异叶败酱、大丁草、萎陵菜、白羊草、长芒草、细叶远志、黄芩、苦荬菜等。此外还有少量藤本植物如铁线莲等。

  本灌丛内还夹有少量杜梨、槲栎、杜松和侧柏,高度均在1米以上,显系当地阳坡普遍分布的杜松、侧柏、辽东栎、槲栎等林或疏林破坏后残存的萌生植株和由实生苗成长起来的幼树。

  狼牙刺、酸枣、荆条、对节木灌丛主要分布于渭北子午岭南缘地区,耀县的瑶曲、照金、陈家楼子、高尔原以南到文王山、柳林、凤凰山之间广大山区的阳坡(南、东南和西南坡)上普遍出现,此外也见于黄土高原沟谷陡坡的局部地方,如龙首、讠良义村等地海拔900~1300米的阳向坡上。其生态环境远较深山林区要干旱得多,本灌丛成为林区外围山区分布广、面积大、覆盖度小和旱化更强的灌丛类型之一。

  灌木层覆盖度一般为30%或更低,优势种高度约1米。建群种狼牙刺、酸枣、荆条和对节木大都为具有叶小、刺多、茎枝干硬、根系强大等旱生特征的灌木,其个体少、分布稀疏,分盖度4%~15%。伴生灌木种类和个体数量也都较少,计有山桃、黄素馨、佛氏忍冬、黄蔷薇、连翘、丁香、山杏、小叶悬钩子、毛掌叶锦鸡儿、陕西荚蒾、黑格兰和灰榆、小叶榉、栾树的株丛等10余种。大部分群落中的伴生灌木只有5种左右。

  草本、小半灌木层覆盖度15%~40%,平均高度025~080米,主要种类有茭蒿、白羊草、牛尾蒿、韩氏隐子草及铁杆蒿、本氏木蓝等,伴生草本还有20多种,如长芒草、黄背草、中华落芒草、细叶远志、达乌里胡枝子、阿尔泰狗哇花等旱生特征明显的植物以及羽裂紫苑、多花胡枝子、苦荬菜、尖叶铁扫帚、萎陵菜、一花山牛蒡、糙黄芪、茜草、狗尾草、柴胡、秦岭铁线莲等,数量都很少。

  狼牙刺、荆条灌丛以狼牙刺和荆条为共建种的灌丛,分布于海拔800~1400米、岩石裸露地区的阳坡、半阳坡,特别是川道岩石裸露的阳坡、半阳坡、半阴坡及多砂和石砾的河滩地上,总盖度可达60%~70%,互为优势的两个建群种个体数目略等,但荆条的盖度一般大于狼牙刺,其他灌木种类除与狼牙刺灌丛相同外,有的地方尚有山桃、冻绿等,灌木层高度约15米。草本半灌木中仍以白羊草占优势,常可组成狼牙刺+荆条-白羊草群落,这种情况下,仅白羊草的盖度就可达20%~30%,其他草本半灌木植物主要有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茭蒿、牡蒿、瓜子金、翻白草、紫花地丁、多茎萎陵菜等,草本层高约01~07米。

  黄蔷薇灌丛黄土高原各林区外围及周边普遍分布,子午岭周围及其南缘尤为集中,群落在海拔1100~1600米,主要出现在阳坡、半阳坡及黄土高原峁梁顶部,阴坡及半阳坡也可见到。土壤为褐色土或灰褐土。群落总盖度平均为70%。灌木层盖度为30%~60%,高度为1~2米,其他主要灌木有狼牙刺、北京丁香、胡颓子、灰毛栒子、细叶小檗、多花胡枝子、酸刺、柔毛绣线菊等。草本、半灌木层盖度60%~80%,主要由白羊草、长芒草、黄背草、黄蒿、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日本泥糊菜、苦参、多花米口袋、四季青等组成,草本半灌木层的优势种不固定,分别为长芒草、白羊草、黄背草、四季青等。建群种枝叶牲畜喜食,果实可喂猪,根富单宁质并可提烤胶。

  黄蔷薇、连翘灌丛普遍分布于黄土高原子午岭南部及其周边,出现在海拔1100~1400米山地阳坡及半阴坡,耀县的文王山、瑶曲、上塔、马鞍桥、照金、绣房沟、尖坪、高尔原、长巷村、小麻池等地均可见到。

  灌丛群落中灌木的种类一般有10多种至20种,覆盖度35%、40%,或60%不等。优势种黄蔷薇、连翘高1~15米或2米,分盖度7~15%,主要伴生植物有陕西荚蒾、多花栒子、紫丁香、柔毛绣线菊、山桃、艹杭子梢、佛氏忍冬、狼牙刺等。草本层分两亚层:以铁杆蒿、牛尾蒿为优势,高06米,为第一亚层;大披针薹高约03米,分布十分普遍,分盖度10%~55%,为第二亚层。草本层组成比较丰富,多在20种以上,有达33种者,除上述优势处,其他伴随成分还有多花胡枝子、柴胡、防风、大火草、牡蒿、地榆、异叶败酱、蓬子草、大丁草、野菊、一花山牛蒡等。

  本灌丛的某些地段上如耀县照金附近等有辽东栎、槲栎和槲树的萌生幼株成丛生长(有在25平方米中有10~14丛者),平均高12米,最高达25米,投影盖度的20%~25%,冠幅1~2米,生长良好,少数植株尚可结实,但大都成为枝条斜伸的丛生灌木,显系樵采所致。这种情况反映了原在灌丛出现之前该地段上的栎林成分,后经砍伐,活的树桩萌生新枝。

  黄蔷薇、狼牙刺灌丛黄蔷薇、虎榛子灌丛这两类灌丛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子午岭、黄龙山南缘的林区周边和外围,海拔1100~1500米的半阴和半阳坡地上,也出现于阴坡,耀县的夹曲河右岸、马鞍桥、肖家河左岸、将军山等地。与其他黄蔷薇灌丛相比,环境较干燥,人为影响更明显。灌木层盖度一般仅30%~40%,有达55%,灌木种类有所减少,大都在10种以下,少至4种,并出现像狼牙刺、酸枣、酸刺、对节木等具刺旱中生植物。

  建群种黄蔷薇、狼牙刺、虎榛子的优势高度1米以下,分盖度少数不到10%,伴生灌木有陕西荚蒾、连翘、艹杭子梢、佛氏忍冬、榛子、山桃等。由于上层盖度小、下层光照充足,温度适中,使草本小半灌木层的种类丰富,有多达38种左右者,覆盖度30%,第一、二亚层的优势种分别为铁杆蒿和大披针薹、本氏木蓝,分布普遍的伴生草本有牛尾蒿、柴胡、多花胡枝子、一花山牛蒡、长芒草、硬质早熟禾等耐旱禾草,它们与酸刺、酸枣、对节木等一起可看作是森林破坏后,随环境旱化而侵入的外来成分。

  在一些地方可以看到辽东栎和山杨幼丛出现在黄蔷薇、虎榛子灌丛中,群落中许多其他成分也系林下种类。因此两类灌丛同样是森林反复严重破坏后的次生植被,而其分布又都接近林区,甚至就在林区内。当然二者的区别则在于黄蔷薇、狼牙刺灌丛较黄蔷薇、虎榛子灌丛要远于林区,摧残更甚更早,今天生态条件更差。

  峨嵋蔷薇灌丛主要出现于秦岭西段北坡,海拔1800~2800米,多分布于山坡中下部,山脊梁顶较少,坡度一般稍缓,湿度较大,土层略厚,土壤pH值多为48~55。

  群落中峨嵋蔷薇显居优势,但也不会与其他灌木组成共建种,或其他灌木以较大优势混居其间。较常出现的灌木有匙叶柳、华北绣线菊、蒙古绣线菊、陕西绣线菊、红脉忍冬、西康忍冬、孔氏忍冬、秦岭蔷薇、冰川茶藨子、陕西花楸、祖师麻等。其他成分如透光小檗、灰枝小檗、段稠李等数量很少。草本层优势种有大花糙苏、假冷蕨、膨囊苔、陕西青木香等,另有三脉紫苑、线裂知兰芹、秦岭银莲花、湖北野青茅、花锚等较易见到,此外还有老芒麦、硬杆地杨梅、异伞棱子芹、天山缬草、浅纹马先蒿、鸡头参、升麻等。

  峨嵋蔷薇灌丛的出现,大多为桦木林破坏后植被恢复的灌木阶段,但有时在水蚀形谷中常因水分条件较优而成为原生演替的灌木阶段。其进一步条件改善,将被牛皮桦和纸皮桦林所演替。

  黄刺玫、峨嵋蔷薇灌丛分布于秦岭西段南北坡海拔1900~2200米的干燥向阳山坡上,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多为纸皮桦林的采伐迹地,太白山南北坡均有出现。

  灌丛群落外貌黄绿色,结构破碎零乱,显得复杂,呈斑块状分布。

  灌木层高35~40米,盖度40%~50%,以黄刺玫、峨嵋蔷薇、河南海棠为主,伴生有长穗小檗、美丽悬钩子等。草本层盖度30%~45%,一般高02米,有远东羊茅、团结薹草、山地早熟禾、翅茎凤毛菊等。

  本群落为纸皮桦林采伐后的次生灌丛,其演替结果是条件改善,采伐停止,将会被山杨林或纸皮桦林所代替。常见两个群丛:

  (1)峨嵋蔷薇+黄刺玫-远东羊茅群丛。

  (2)峨嵋蔷薇+河南海棠-山地早熟禾+翅茎凤毛菊群丛。

  陕甘花楸灌丛秦岭南北坡均有出现,海拔2000~3000米的山坡中下部较多,山脊较少,群落所在地土壤pH值55~60,土层较厚,湿度较大。

  陕甘花楸灌丛以陕甘花楸为建群种,分布很广,但大都呈小片状出现,大面积极少见,群落覆盖度70%~85%,陕甘花楸分盖度40%~50%,高15~30米,生长茂盛。优势种有湖北花楸、峨嵋蔷薇,其他常见伴生灌木有华北绣线菊、陇塞忍冬、青荚叶、秦岭小檗、匙叶小檗等。草本层优势种有糙野青茅、粟草、疏花早熟禾等,其他常见的有大舌薹草、签草、团穗薹草等,混生其中而又较少见的有裂叶报春花、鹿耳韭、天山缬草、红纹马先蒿、升麻等。

  本灌丛多为桦木林(牛皮桦和纸皮桦)破坏后植被恢复演替的灌木阶段,但在地形坡度较陡或碎石裸露等基质条件较差处,其他乔木难于侵入而陕甘花楸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征。

  绣线菊灌丛绣线菊是山地林下植物,呈群落出现于渭北山地和秦岭山区,子午岭、黄龙山、关山、秦岭南北坡均有分布,尤以秦岭东段更为多见。群落所在地气温较低,湿度较大,土壤是由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和页岩、砂岩、黄土等发育而来的砂壤质或壤质的棕色森林土、淋溶褐色土和褐土,土层薄,地表枯枝落叶少,呈酸性或中性、微碱性反应。

  组成群落的几种绣线菊(中华绣线菊、柔毛绣线菊、陕西绣线菊、欧亚绣线菊等),其平均高15~20米,覆盖度40%,一、二、三种分别成为建群种,其伴生灌木在海拔较高处为野海棠、天目山琼花、黑果栒子、卫矛、短枝六道木、山樱桃、山梅花、马氏忍冬等,在海拔较低处则有黄栌、盐肤木、连翘、胡枝子、美丽胡枝子、艹杭子梢,有时也可见到卫矛、灰栒子、野海棠、山荆子、马氏忍冬等。草本层也生长茂盛,种类繁多,以野枯草、黄背草、鹅冠草和羊胡子草为主,其次有地榆、柴胡、牛蒡、薄雪火绒草、蒿类、山棉花、野凤仙花、萎陵菜、翻白草、苍术、桔梗等数十种。

  绣线菊在高海拔山区,可能是华山松或尖齿栎林难以进行天然更新而逐步形成了绣线菊群落;在较低海拔地区绣线菊群落则是从被破坏的栎林下发展来的。有些地区在群落的边缘出现森林先锋树种山杨组成的山杨林,山杨逐渐侵入绣线菊群落中,最终会取而代之以山杨林。

  山杏灌丛主要分布在陕北延河、洛河和泾河上游和中游黄土高原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阳坡。灌丛所在地的土壤为薄层棕色森林土、淋溶褐色土和粗骨褐色土,一般较为干燥瘠薄,多粗砂碎石裸露。

  群落建群种为山杏,株高一般2~3米,在子午岭林区还发育成小乔木状,株距2~3米,灌木层覆盖度为50%~70%,伴生灌木以大花疏溲、柔毛绣线菊为主,大果榆、岩鼠李、山桃、雀儿舌头、三裂绣线菊次之。草本层以矮生薹草占优势,其次有黄背草、大油芒、隐子草、铁杆蒿、柴胡、翻白草、野枯草、雅葱、白羊草等。

  山杏经济价值较高,早为人们所利用。经常被人们砍去灌丛中的其他灌木,并对山杏进行整枝,因而其生成的人为影响显著。

  山桃灌丛山桃灌丛在陕北黄土高原尤以渭北黄土高原的山地为多,千山、子午岭、黄龙山和崂山等山地及其周围均有分布,千阳、陇县、彬县、长武、凤翔、麟游、淳化、旬邑、耀县、铜川、宜君、黄龙、富县、甘泉、延安及吴起、志丹、安塞等地均可见到,通常分布在海拔1100~1450米的阳坡和半阳坡,一般坡度都较为陡峭。土壤为灰褐土或黄土质褐土性土壤。

  群落总盖度为70%~80%,灌木层高15~20米,盖度为40%~50%,山桃的分盖度为20%~35%,其他灌木种类主要有黄蔷薇、狼牙刺、北京丁香、细叶小檗、蕤核、小叶锦鸡儿、大果榆、小叶鼠李、酸枣、虎榛子、文冠果、木本铁线莲、柔毛绣线菊、连翘、马棘、栓翅卫矛、山栒子、小荆子、扁核木、阿穆尔小檗、毛樱桃等。草本层盖度50%~70%,高20~30厘米,优势种为茭蒿、长芒草、突脉薹草等,其他种类有白羊草、黄背草、兴安胡枝子、铁杆蒿、细叶胡枝子、纤毛鹅冠草、柴胡、草木樨状黄芪、早熟禾、拂子茅、多花胡枝子、大油芒、地黄、土三七等。此外群落中还有个别辽东栎、栾树、侧柏、山杨等乔木植株。灌木丛内山桃幼苗很多,更新良好。

  山桃灌丛多系侧柏林破坏后发展起来的次生植被。当今条件下可向侧柏、山杨、辽东栎林发展,最后可以形成为相对稳定的辽东栎林。为渭北和陕北各地的水土保持植物。

  蒙古扁桃灌丛为草原灌丛。陕西主要见于榆林的小壕兔、马合、补浪河、巴拉素,神木的瑶镇、尔林兔等地的黄土梁地,有时也见于固定沙地的沙丘顶部。

  群落总盖度60%左右。建群种蒙古扁桃生长低矮,高约05~10米,弯曲。灌木层以蒙古扁桃为主,另有狭叶锦鸡儿;草本层以戈壁针茅、矮花针茅为主,在固定沙丘上以黑沙蒿为主,伴以兴安胡枝子、牛心朴子、草木樨状紫云英、沙棘豆等。

  栒子木灌丛栒子木灌丛分布在秦岭东段和渭北山地,海拔900~1400米左右的阴向缓坡上,商县、洛南、铜川、耀县、旬邑和子午岭南段均有出现。灌丛所在地多为林缘、林隙或无林的山坡,呈丛生状态。

  群落外貌不整齐,盖度25%~30%。建群植物为灰栒子和水栒子,植株一般高15~25米,也有30米以上者。伴生灌木有绣线菊、孩儿拳头、卫矛、胡枝子、连翘、榛、黄栌、白檀、盐肤木、木兰、鼠李、山梅花和少量的山胡椒、胡颓子等。草本层植物种类繁多,以禾本科草类占优势,其次有野薄荷、牛至、萎陵菜、翻白草、山棉花、黄精、北苍术、桔梗等。藤本植物有南蛇藤,秦岭还有猕猴桃等。

  栒子木灌丛是山地森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如予以封闭管理或合理经营,这种灌丛就极易被森林所代替。

  秦岭小檗灌丛主要分布于秦岭北坡海拔2000~3000米的地带,多出现于土壤瘠薄或基岩裸露的阳向山坡及林缘林隙等森林破坏后的迹地上,与前述峨嵋蔷薇灌丛分布地的土壤和水分条件相比较则明显较差。

  本灌丛在自然条件不良的孕育下,其郁闭程度一般不太大,群落的草本层大多为一些禾本科和莎草科以及其他科的杂类草所组成,大多为阳性中生植物。

  秦岭小檗灌丛很多是属于阳坡牛皮桦和纸皮桦林破坏后,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灌丛阶段,但在岩石裸露的阳向陡坡及山脊梁顶,也常为原生演替的灌木时期。次生秦岭小檗灌丛,不少是由湖北野青茅群落发展而来的。

  本灌丛在上述地带内,常被桦木林所演替,由于秦岭小檗属性喜阳,因而在乔木定居之后,则被逐渐演替。

  扁核木灌丛多以小群聚形式出现,其分布区域与狼牙刺灌丛相似,但其生境总是与黄土相联系,并常于草原群落分布的浅沟内出现。扁核木也可以伴生种的形式出现在草原群落中。

  榛灌丛也叫平榛灌丛,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和秦岭北坡,集中出现在海拔1000~2000米的山坡和梁顶,过低的山麓地带和高山地带则极少见。土壤条件有差异:有的土层极薄、砂质砾石外露;有时土层深厚,可深过50厘米,甚而有良好结构。

  榛在灌木层常居绝对优势,但有时美丽胡枝子、毛胡枝子等优势度也很大,甚而成为亚优势种。榛一般高约1~2米,覆盖度40%~70%左右,有时可达80%以上。其他灌木成分显见者有胡颓子、陕西山楂、中华绣线菊、蒙古绣线菊、秦岭米面翁等。另一些成分为光叶珍珠梅、蔷薇、毛栒子等虽有出现,但数量均甚少。

  草本层常以大披针薹为优势种,有时亦见紫芒显示优势。大披针薹高约15~20厘米,覆盖度多在20%~40%。其他较常见的种类有大火草、北柴胡、大油芒、歪头菜、供蒿、狄唐松草、野莓、变豆菜、大叶泥糊菜、毛莲菜、徐州夏枯草、小糠草等,其优势度均甚小,覆盖度大都在1%~5%左右,甚而更小。有些种类虽也出现在本灌丛内但数量极少或仅个别偶见,如羽裂鸡儿肠、地榆、龙牙草、马先蒿、牡蒿、大丁草、牛至、中华蓟、异叶败酱、下延叶多子草、鞑靼橐吾、梓木草、小金丝桃、石竹、花锚、一花山牛蒡、西伯利亚水蔓青等。

  本灌丛是栎林或其他乔木林破坏后的次生灌木群落,也是本地带植被恢复演替的重要灌丛之一,被栎林或其他乔木林演替之后,榛便成为林下灌木层优势种或主要组成成分。

  虎榛子灌丛渭北和陕北黄土高原林区、林隙和林缘较多分布。土壤为山地棕色森林土和褐色土。子午岭林区、黄龙山及其周围、崂山及延河上游均有出现。

  虎榛子灌丛常随生境条件的差异,其种类组成也有所不同。一般中山地带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群落覆盖度达80%以上,灌木下植物生长茂盛,绝大部分为中生植物,如薹草、山丹丹、野豌豆、地榆、铃兰、黄精、藜芦、歪头菜、龙芽草和山罂粟等;分布在低山地带的灌丛,由于生境较为干旱,灌丛中则有大量旱生或中旱生成分侵入,常见的有铁杆蒿、冷蒿、柴胡、远志和鸦葱等杂类草,此外当有糙隐子草、冰草、艹洽草和羊草等禾草。

  陕北黄土高原上,虎榛子灌丛主要出现在海拔1100~1600米的阴坡、半阴坡,生境大致与榛灌丛一致,虎榛子覆盖度达90%,高度为06~15米,建群种除虎榛子外,伴生有黄蔷薇、北京丁香、胡颓子、烂皮袄、多花栒子、沙棘、甘肃小檗、茅莓、多花胡枝子、鼠李和柔毛绣线菊等。草本半灌木层覆盖度达70%,优势种突脉薹草的分盖度为60%,高10~50厘米,其他较重要种类有铁杆蒿、艾蒿等;次要种类有柴胡、砂地萎陵菜、异叶败酱、硬质早熟禾、中国黄瓜菜、长芒草、纤毛鹅冠草、草木樨、紫砂参、野菊、拂子茅、山野豌豆、石防风、翻白草、铁扫帚、牡蒿、凤毛菊、隐子草、细叶百合、土三七、三脉紫苑、地榆、展枝唐松草、大油芒、蛇葡萄和糙苏等。有时在地表还生长一层中华卷柏,生长茂盛,分布均匀,盖度可达40%以上。此外,在灌丛内有时可见到零星的杜梨、榆、山杨、侧柏和辽东栎等乔木植株出现。

  虎榛子灌丛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群落,在受到保护的情况下,可以向山杨林或栎林方向发展。

  二色胡枝子灌丛延安地区各县及铜川市各县区较为集中,陕北黄土高原均有分布。海拔1000~1500米间的山顶、阴坡和半阴坡即可见到,如耀县的文王山、将军山等地。大致上其所在都是落叶阔叶林区的山地和丘陵的空旷地带,无林地段群聚成丛,与森林和草丛镶嵌分布。

  群落总盖度50%~80%,二色胡枝子的分盖度为30%~60%,高度50~80厘米。除建群种二色胡枝子外,其伴生灌木有黄蔷薇、榛子、连翘、紫丁香、三裂绣线菊、柔毛绣线菊、陕西荚蒾、鞘叶菝葜、六道木、潘氏雁皮、虎榛子、北京丁香、马氏忍冬、栓翅卫矛,艹杭子梢等,灌木层高约1~15米。草本半灌木层盖度为70%~80%,优势种为四季青、唐松草,前者分盖度可及50%,其他还有黄背草、大油芒、铁杆蒿、翻白草、牡蒿、柴胡、铺散闭穗、晚熟闭穗、艹洽草、喜阴糙苏、细叶沙参、野菊、地榆、黄花乌头、北京大戟、三脉紫苑、支柱廖、狗尾草、大丁草、鸡腿堇菜、卷叶黄精、凤毛菊、韩氏隐子草、异叶败酱、缺裂叶堇菜、香茶菜、雀儿舌头等,一般高均在30厘米以内。

  本群落多系油松、辽东栎、白桦、山杨、尖齿栎林砍后,在森林迹地上发展起来的,本可向原生森林植被类型发展,演替成为松栎林或其他落叶阔叶林。

  美丽胡枝子灌丛本灌丛在秦岭山区分布很普遍,多见于海拔1200~1800米左右的山脊梁顶或坡地的上、中、下部。其所在土壤则因空间位置不同而有差异,有的土层极薄,有的却厚达50厘米以上,甚或有结构良好者,一般pH值均呈酸性。

  美丽胡枝子灌丛多为栎林破坏后植被恢复的先锋灌丛阶段,美丽胡枝子的优势度常随时态而变异,前期他常居绝对优势,其他灌木成分甚少,在其中后期则木本成分逐渐增加,美丽胡枝子就逐渐减少。经常出现于本灌丛的灌木种类有胡颓子、榛、中华绣线菊、华北绣线菊、波氏马棘、多花胡枝子、疏毛忍冬、茅莓、光叶珍珠梅、蔷薇、毛枸子、川都小檗、格氏撞羽及陕西山楂等。在这些成分中以榛、陕西山楂和胡颓子比较普遍,由于适应多种生境,因而常显得较大的优势度,这种现象多出现于中后期;中华绣线菊、华北绣线菊、多花胡枝子、波氏马棘、茅莓等一般出现较早,但数量常不大;光叶珍珠梅出现于本灌丛土层厚而肥沃之地;格氏撞羽多侵入山脊梁顶土层瘠薄的美丽的胡枝子灌丛内。

  草本层成分约在70种以上,其中经常见到的有大披针薹、狼尾巴花、龙牙草、大油芒、歪头菜、牡蒿、秋唐松草、异叶败酱、前胡、中国蓟、牛至、北京大戟、灯草、尖叶堇菜、供蒿、马先蒿、北柴胡、地榆、大火草、野菊、羽裂鸡儿肠等。在这些成分中,大披针薹为优势种,盖度多在10%~50%之间,其余种类除狼尾巴草、北柴胡、大油芒、北京大戟、秋唐松草等尚较易见外数量均很少。另一些种类如山薄荷、普艾、风轮菜、日本薄雪草、酢酱草、苍术、短柄草、费菜、三脉紫苑、广布野豌豆、牛尾蒿、下延叶多子芹、鞑靼橐吾、野草莓、小金丝桃、鞑靼福王草、喜阴糙苏、梓木草等,仅出现于该群落的少数或个别地段上,其中除山薄荷、普艾、风轮草、日本薄雪草、短柄草、三脉紫苑、野草莓等尚为少见外,其余的很少。还有一些成分为一花山牛蒡、西伯利亚水蔓青、徐州夏枯草、小糠草、花锚、紫芒、变豆菜、石竹、毛莲菜、大叶泥糊菜等,常出现于美丽胡枝子灌丛土壤和地体条件较差的地段上,其中紫芒有时可以优势种存在,变豆菜、毛莲菜、徐州夏枯草、小糖草等虽然优势度小,但尚不时发现,其他则数量极少,甚或仅出现个别植株。

  本灌丛多属栎林破坏后植被恢复的灌木阶段,因而也是极不稳定的群落,常被榛、胡颓子、黄栌等灌丛所演替,在此以后便有青肤杨、白桦、湖北枫杨、日本榆、李、盘脉樱桃、毛梾木、山杨、臭椿、苦木等乔木或小乔木种类侵入,逐步形成散生的杂木林时期,继之以后便为栎林所演替。

  狭果胡枝子灌丛秦岭北坡分布较多,可至海拔1600米左右沟坡及梁顶的较平缓地带。土壤条件有分异,但大都是瘠薄之地,土厚而肥者甚少,一般20厘米以下即出现基岩。

  本灌丛狭果胡枝子居绝对优势,株高约05~08米,覆盖度在10%~80%之间,其内常混生达乌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等成分。

  草本层除大披针薹在有些地段为优势种外,大多常无明显的优势成分,其中较为显见的有小糠草、林氏泽兰、地榆、小金丝桃、广布野豌豆、狼尾巴花、毛莲菜、细叶山黧豆、花锚、细裂蓍、毛茛、北京大戟、短柄草、黄背草、大油芒、紫芒、艹洽草、莓系等,这些成分中小糠草、地榆、广布野豌豆、毛茛等较多出现,其余则甚少或仅在个别地段上见到。另一些草本成分为鸡眼草、白亳花、中华蓟、绶草、普艾、牡蒿、大车前、大火草、野草莓、蚤缀、马先蒿、异叶败酱、绢毛细蔓萎陵菜、龙牙草等,其优势度甚小,甚而仅出现个别植株,但其中的白亳花、中华蓟、普艾、牡蒿、大火草、异叶败酱、龙牙草等却在本灌丛较多地段出现,其他成分则仅见于少数或个别地段。还有一些草本成分为野芝麻、芦豆苗、供蒿、脱毛天剑、风轮菜、秋唐松草、前胡、北柴胡、翼茎青香、纤毛鹅冠草、牛至等常在发展后期侵入其内,这些种类的数量也很少,同一地段显见者不多。

  本灌丛多为当地弃耕地植被演替的先锋灌木群落之一,发育期大约10年以上,到后期一些大型灌木和乔木种类,如榛、胡颓子、毛梾木、毛樱桃、皂柳、太白杨、青杨、山杨等相继定居其内,即为演替过程中的杂木林阶段。此后在本灌丛分布的上限可以被辽东栎林所代替,垂直地带的中下部则多为尖齿栎或槲栎林所代替。

  短梗胡枝子灌丛仍以秦岭北坡分布较多,海拔2000米左右以下的低山地带,多见于山坡的中上部和山脊梁顶土层较为瘠薄处。

  群落常以短梗胡枝子占绝对优势,覆盖度一般30%~60%,少更多,生活力强。其他灌木种类有艹杭子梢、多花胡枝子、雁皮、栓翅卫矛、多花木兰、黄素馨、中华绣线菊等,这些成分优势度都很小,覆盖度大多小于1%。草本层常以大披针薹为优势种,覆盖度多在20%~40%,其他显见种类有羽裂紫苑、野青茅、薄雪草、贝加尔唐松草、深山青木香、蕨菜等,这些成分优势度亦不显大,一般覆盖度在1%~5%。另一些成分如大金丝桃、牡蒿、石竹、土三七(艹费菜)、大油芒、柴胡、沙参、细叶沙参、北京隐子草、败酱、紫芒等,他们在本灌丛内虽有出现,但一般数量很少。

  短梗胡枝子灌丛多为栎林破坏后植被恢复演替之先锋灌木群落,它常由蕨菜群落演替而来,在其后期常有黄栌、榛、毛樱桃、胡颓子、红柄白鹃梅、青肤杨、苦木、刺松、陕西山楂、密毛尖叶栒子、陕西荚蒾、桦叶荚蒾等定居其内,平榛、黄栌、胡颓子等常发展成为优势成分,此后将被栎林或其他乔木林所代替,短梗胡枝子又以林下灌木层优势种或其组成成分而存在。

  绿叶胡枝子灌丛绿叶胡枝子灌丛在秦岭南北坡广泛分布,尤以东部为多,洵河流域的旬阳坝、平河梁、木卫、沙沟等地大量存在。海拔1000~1800米的梁顶、沟边、路旁的阳坡、半阳坡便可见到。土壤质地为壤质砂土或壤土,有机质含量31%~55%,pH值67左右,土层厚约60厘米,上层浅黑色,下层为黄棕色。

  灌丛群落外貌夏季呈绿色和黄绿色,结构较为杂乱,特别发育到后期,种类成分繁杂,往往灌木和乔木达30多种。群落总盖度60%~75%,丛密度30丛/10平方米,株密度120~130株/10平方米,高度15~20米,多样性指数086~090。群落生长型以中、小灌木为主,大灌木或小乔木有所增加,出现了藤本类型。地理成分中,温带性质分布属占很大比例(694%);亚热带—温带成分为135%;热带成分已增到115%。

  绿叶胡枝子在群落中常居优势或略居优势,但外貌上一眼可辨,显著度和优势度均在50%以上,丛平均高度108~151米,最高22米,丛密度112丛/10平方米,株密度424株/10平方米;株平均基径055~115厘米,最大22厘米;丛平均冠幅04~05米,最大15米;株/丛495~553,最大10~16。在不同地段伴生灌木差别很大,常见的有:鹅耳枥、陕西荚蒾、沙梾、湖北山楂、箭竹,还有刚毛忍冬、胡颓子、尖叶栒子、连翘、多花木兰、桦叶荚蒾、盐肤木等。群落中有时还出现山核桃、华山松、尖齿栎、漆树等乔木树种的幼苗及幼树。

  草本层盖度30%左右,大披针薹在各处均居优势,分盖度可达10%~15%,另有大油芒、异叶败酱、防风、凤毛菊、东亚唐松草、龙牙草、大火草、多花红升麻等出现。

  层间植物有卵叶茜草和穿龙薯蓣等。

  本灌丛为栎林破坏后,次生恢复演替过程中的先锋灌丛群落,很不稳定,易为其他灌木侵入,随后便有乔木定居,常通过其他灌木类型向尖齿栎林或油松林演替。有的从森林迹地上发育而来,有时则多从撂荒地上发育而成。在一些陡崖边、洪积扇上、坡积物上本群落都可相对稳定一个时期。

  本群落记录了两个类型:

  (1)绿叶胡枝子(+陕西荚蒾)-大披针薹群落。

  (2)绿叶胡枝子一大披针薹+大油芒群落。

  艹杭子梢灌丛艹杭子梢个体分布于陕北、渭北、秦岭和大巴山等地区,但作为群体的灌丛则以秦岭山地较为集中和普遍,在海拔1700米左右以下普遍出现,一般面积不大,多呈小块分布。

  艹杭子梢灌丛多呈单优势种群落,伴生其内的灌木成分虽较多,但皆为数很少,易见者有栓翅卫矛、陕西绣线菊、秦岭米面翁、绿叶胡枝子、小檗、长芽绣线菊、多花木兰、绣线梅、短梗胡枝子等。草本层优势种常见者为大披针薹,有时也出现野青茅,作为该灌丛优势种而存在,它们的覆盖度都在10%~40%,生活力均强。其他易见种有黄背草、柴胡、大油芒、牡蒿、草木樨、沙参、白头婆、火绒草、野艾、苍术、贝加尔唐松草、短距淫羊藿、细叶沙参、土三七等,他们的优势度均不甚大。

  艹杭子梢灌丛也是栎林破坏以后的次生灌丛,后期也常侵入一些大型灌木成分,如黄栌、西北栒子、胡颓子等,再后被栎林或其他乔木演替,艹杭子梢则仅以林下灌木层组成成分或优势种而存在。

  黄栌灌丛本灌丛主要分布在陕南和关中、陕北的中低山地,零星出现在山地森林边缘和林间空地,尤以海拔1500米以下较为普遍,阴坡、半阴坡比阳坡好,旬河上游 的木王、平河梁、旬阳坝等海拔1000米以下梁顶林缘林间空地或海拔1300米左右的路旁、山坡陡崖处均可见到。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瘠薄干燥,甚而砂质砾石外露,土层厚度不到35厘米,有机质含量428%,pH值685,土壤上层黑棕色,心土层淡棕色。

  群落外貌秋季呈现红色,与其他群落明显区别,“红叶”乃一胜景。群落结构稀疏松散,外貌不整。群落总盖度50%~60%,高度15~20米,有高逾4米者,丛密度188丛/10平方米,株密度612株/10平方米,生态优势度018,多样性指数084。建群种黄栌的显著度和优势度均在50%以上,丛密度44丛/10平方米,株/丛90,最大可达23,丛高度平均115米,最大18米;株平均基径130厘米左右,丛平均冠幅110米左右。群落中陕西荚蒾丛数较多,但显著度和优势度远低于黄栌。此外还有照山白、胡枝子、艹杭子梢、刺榛、孩儿拳头、密毛尖叶栒子、河蒴荛花等,这些种类复盖度为1%~10%,一般为中或中强生活力。还有一些成分为狼牙齿、柔毛绣线菊、小叶鼠李、胡颓子、黑刺菝葜、榛、栓翅卫矛、陕西荚蒾、桦叶荚蒾、短梗胡枝子等数量均不多。另可见有华山松、尖齿栎、栓皮栎、山杨、华椴等的幼苗。

  草本层优势种为大披针薹,偶有与野青茅组成共优种者,层盖度不大,一般15%左右,偶有达50%者,生活力多为中等,层高约20厘米,有时见有蕨分布,高可及70厘米。其他种类有大火草、地榆、草木樨状紫云英、前胡、牡蒿、三脉紫苑、羽裂鸡儿肠、铃铃香、鸡眼草、大金丝桃、大油芒、柴胡、紫芒、野菊、异叶败酱、天名精、防风、多叶蓍、东亚唐松草、山苦荬、淫羊藿等。有时薄雪草、贝加尔唐松草、兔儿伞、荠苨、梓木草等个别植株偶可见到。

  本群落为次生演替灌丛,为栓皮栎林或其他森林破坏后植被恢复的重要灌木阶段。起源于采伐迹地或撂荒地上的胡枝子灌丛、艹杭子梢灌丛或牡蒿灌丛,黄栌也常为乔木群落中的优势灌木种类。在路旁陡崖处可见到相对稳定的较稀疏的黄栌灌丛。

  本灌丛最常见的一个类型是:粉背黄栌(+陕西荚蒾)——大披针薹群丛。

  黄栌、黄蔷薇、连翘、虎榛子灌丛主要分布在渭北山地和子午岭、黄龙林区林隙和林绿地带,淳化、旬邑、耀县、宜君、黄龙等地。耀县的陈家山、龙石沟、庙弯、张阁老崖后、高尔原水库两山坡及瑶浴、四家咀等地均有出现。海拔950~1200米山地阴坡,土层较厚,湿度较大。

  群落中包含的灌木6~15种,覆盖度50%~80%,建群种中除虎榛子高约08米外,黄栌、黄蔷薇、连翘均高1~15米,分盖度一般为10%~20%。灌木层的主要伴随植物有艹杭子梢、陕西荚蒾、山楂、丁香、柔毛绣线菊等。春季当黄蔷薇与连翘花朵盛开时,一片鲜黄;深秋时节,黄栌的红叶与其他成分的黄色花、褐色叶片使群落外貌绚丽多彩。草本层盖度为60%~80%,分为两个亚层:第一亚层高约05米,优势种为铁杆蒿、多花胡枝子、苍术、本氏木兰等,常见种类有牛尾蒿、柴胡、大油芒、白头翁、一花山牛蒡等;第二亚层高02米,以大披针薹为最多、分布最普遍,其他伴生成分有萎陵菜、大丁草、细叶远志、白茎鸦葱、火绒草、山萝花等。

  灌丛中多残留有辽东栎、槲栎或麻栎的萌生幼株,也出现了个别大果榆、小叶榉、山杨,它们均呈1米多高的灌木状散生于群落中。龙石沟阴坡本灌丛中尚有基径35厘米的麻栎树桩,茎基还有萌生的枝条。这些事实说明本类灌丛是栎林遭破坏性砍伐后出现的次生植被。由于反复樵采、放牧,乔木树种难以成长起来,若切实封禁则灌丛极易为落叶栎林所更替。

  美丽悬钩子灌丛分布于秦巴山地,尤以秦岭南坡为多见,广泛出现于山谷、路旁,海拔800~2500米间都可见到,旬河流域的镇安县木王、宁陕县平河梁等海拔2500米左右的梁顶鞍部等平缓处便有出现。由于美丽悬钩子分枝能力较强,乔木及其他灌木破坏后,即可迅速生长,占领地面,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其他植物的进入和生长,很快形成群落,且多呈单优势种群落。生态优势度052,多样性指数0055。群落外貌绿色,花期白花点缀,夏末秋初则赤果垂挂,结构呈密丛状,群落盖度可达70%~80%,一般高1米左右,丛密度为72丛/10平方米,平均522株/丛。美丽悬钩子平均高度1米以下,最高15米,株平均基径050厘米,最大10厘米,丛平均冠幅037米,最大07米;最大可达20株/丛。群落中其他灌木种类极少,偶见卫矛、华桔竹及柳。本灌丛的草本层盖度可达20%以上,主要种类有伞房草莓、山羊角芹,还有川赤药、象天南星、贯叶连翘、四川沟酸浆等出现。

  本灌丛为冷杉、云杉林过度砍伐后形成的有刺灌丛。由于起源于采伐迹地上的伞房草莓、山羊角芹等草甸群落逐步发展而来,系先锋灌丛群落。群落周围较易见到冷杉的枯立木及倒木,另有独株生长的太白杜鹃。

  本灌丛仅见1个群丛,即美丽悬钩子-伞房草莓灌丛。旬河流域还有其他几种悬钩子灌丛即锦果悬钩子灌丛、菰帽悬钩子灌丛等,其分布与本灌丛相同。

  细枝绣线菊灌丛秦巴山地较为普遍,秦岭南坡最为集中,平河梁等地均有出现。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坡平缓地的阴坡较多见。土层厚度055米左右,有机质含量552%,pH值601。

  群落外貌呈绿色至黄绿色,总盖度70%左右,丛密度296丛/10平方米,株密度1284株/10平方米,高度146米,生态优势度051,多样性指数013。细枝绣线菊在群落中居绝对优势。细枝绣线菊的显著度和优势度均在90%以上,平均高15米,最高20米;株/丛44,最大20以上;株平均基径106厘米;丛平均冠幅077米,最大17米。另有红脉忍冬、微毛樱桃、川西茶藨子散生其中,其高度与细枝绣线菊相当。草本层盖度35%,太白山橐吾和大披针薹居优势,盖度分别为20%和10%,高度10~20厘米,另见有川赤药、凤毛菊、伞房草莓出现。

  本灌丛为云杉、冷杉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演替灌丛,由悬钩子灌丛发展而来。

  本灌丛现具细枝绣线菊-太白橐吾群丛。

  长柄山蚂蟥灌丛秦岭山地南北坡和东西段均有分布,尤以东段南坡旬河流域较为多见,旬河上游之营盘、旬阳坝、沙沟、木王等海拔1200~1500米山坡沟边、梁顶,阳坡为多,阴坡也有,坡度20°~30°。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085%,pH值579,土层厚度在40厘米以内,上层暗棕色,下层淡棕色。

  群落外貌黄绿色,结构杂乱。乔灌木种类10多种,群落总盖度50%~70%,高度2米左右,丛密度116~228丛/10平方米,株密度516~676株/10平方米,生态优势度016~030,多样性指数051~084。群落生长型中的大灌木有所增加,藤本植物出现。地理成分仍以温带成分为主,占总种数的572%,亚热带成分有所增加,约达到2111%。

  长柄山蚂蟥在群落中占优势,显著度和优势度都在55%以上,丛高度2米左右,最高可达3米;丛密度8丛/10平方米左右,株密度40株/10平方米左右;株平均基径为13厘米左右,丛平均冠幅115米左右。群落中的其他灌木种类有胡颓子、盐肤木等,还可以见到黄花柳、喜荫悬钩子、蔷薇、微毛樱桃、沙梾,白檀、华北绣线菊等。另可出现太白杨、鹅耳枥、构树的个别植株。草本层盖度5%~20%,主要种类有大披针薹、荻、大油芒、大火草、蛇莓、野薄荷、贯叶连翘、宽叶荨麻、天名精、龙牙草、中国繁缕、党参等。层间植物有大芽南蛇藤出现。

  本灌丛是森林群落破坏后,于采伐迹地或撂荒地上产生的次生先锋灌丛,一般可由蒿类等草本群落演替而来,随后可能较快地由胡颓子、鹅耳枥等灌丛所代替,进而成为栎林、松林,也可发展成为太白杨林、板栗林。在许多冲沟面成片分布,常因泥石流使乔木树种难以恢复,而山蚂蟥灌丛可占据此地,并保持相对的稳定。

  本灌丛已记录有两个类别:

  (1)长柄山蚂蟥—大披针薹群丛。

  (2)长柄山蚂蟥—荻群丛。

  微毛樱桃、细枝绣线菊灌丛分布于秦岭巴山地区,秦岭东段南坡旬河流域平河梁等地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沟坡底、林缘,阴坡及半阴坡,大约30°左右的坡面上均有出现。

  群落外貌呈绿色,结构较为整齐。群落总盖度50%左右,高2米左右,丛密度144丛/10平方米,株密度788株/10平方米,生态优势度023,多样性指数069。乃一共建种群落。微毛樱桃丛密度60丛/10平方米,株/丛527平方米;丛高度平均192米,最高23米;株基径平均192厘米,最大25厘米;丛冠幅平均093米,最大12米。细枝绣线菊的各项数量特征与微毛樱桃基本相同。常见的伴生灌木有尖叶栒子、湖北山楂、钝叶蔷薇、栓翅卫矛、秦岭柳等。

  草本层植物盖度35%左右,大披针薹占优势,分盖度可达15%,高度03~04米。主要伴生种有茜草、野燕麦、伞房草莓、天名精等。另有土三七、贯叶连翘、毛莲菜、团集薹草等也常出现。

  本灌丛也是松、栎林破坏后在采伐迹地上次生演替而成的灌丛类型,其灌木成分一般比较稳定,在海拔较高处,可能与具原生性质的秦岭柳灌丛有联系。微毛樱桃有时可长成小乔木。本灌丛仅见有一个类型,即

  微毛樱桃+细枝绣线菊-大披针薹群丛。

  木姜子灌丛木姜子系樟科落叶小乔木,在此仅作灌木状。分布于秦岭、巴山山地,秦岭南坡旬河流域的火地塘、平河梁、木王、营盘等林区内海拔1400~1800米的山坡、林隙、林缘、路旁、沟谷、阴坡、阳坡均较为普遍的出现。

  群落外貌呈绿色或深绿色,结构杂乱,组成种类繁多,可达40多种。群落总盖度85%左右,高度2~3米,丛密度1175~2906丛/10平方米,株密度4159~5169株/10平方米。生态优势度0049~0053,多样性指数090~095。群落生长型谱与地理成分构成,以温带成分为主,可占总种数的582%,亚热带及热带成分均有所增加。群落中的优势种常不明显,木姜子的显著度和优势度仅有20%左右,高度2米左右,最高达3米;株平均基径17厘米左右,丛平均冠幅常在1米以下;丛密度25丛/10平方米,株/丛较小,平均为2,常可见单株生长者。桦叶荚蒾、珍珠梅常与木姜子共建群落,其数量和特征与木姜子相近,惟株/丛稍大。漆树幼树在群落中常具有一定优势。群落中经常出现的灌木成分还有青蛙皮槭、粉背溲疏、微毛樱桃、葱皮忍冬、蕊被忍冬、金花忍冬、北京忍冬、沙梾、卫矛等。另有蜡子树、泡花树、猫屎瓜、大花醉鱼草、胡颓子、尖叶栒子、刺榛、中华旌节花、青荚叶、太白六道木、鞘叶菝葜、华北绣线菊、薄叶鼠李、翻白柳、黄花柳、筐柳等在不同群落中有所出现。在有的群落中,华桔竹可形成一亚层,呈不均匀分布。锐尖齿栎、太白杨、油松也可在群落中见到,且常有较大植株。草本层盖度15%~30%,以大披针薹和蕨为主,盖度均可达5%~10%以上,另有黄水枝、大叶碎米荠、多花红升麻、东亚唐松草、伞房草莓、三脉紫苑、党参、泽兰等出现,牛尾蒿、问荆、龙牙草在群落中也较常见到。层间藤本植物较多,乃本灌丛的一大特征,常见的有勾儿茶、盘叶忍冬、三叶木通、华中五味子、大芽南蛇藤等。

  本灌丛为森林破坏后产生的杂木灌丛与杂木林(含栎林破坏后恢复演替的次生杂木灌丛)有密切联系,一些种类即为杂木林成分。如加以保护便可自然演替成为杂木林,有时也可以向尖齿栎林发展。木姜子有时可长成为小乔木。

  连翘灌丛以连翘为建群种的灌丛分布极为普遍,尤以秦岭、关山、渭北山地、黄龙山、子午岭等山地最为集中。秦岭北坡海拔800~1900米间,关山及其以南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渭北山地及延安地区南部海拔1000~1600米,黄龙山南坡海拔1000~1500米间都有出现在山坡中下部或荒山缓坡、石质荒坡上。秦岭山地为淋溶褐土和山地棕壤,渭北诸山地为碳酸盐褐土。

  群落总盖度60%~80%,连翘的分盖度30%~40%,枝条柔细而横曲,春夏之交花先叶而开放,呈现一片金黄色景观。建群种以外的伴生灌木在秦岭北坡有胡枝子、黄栌、榛、尖叶栒子、白毛山梅花、盐肤木、狼牙刺、艹杭子梢、柔毛绣线菊等;在渭北山地和陕北则有狼牙刺、黄蔷薇、虎榛子、胡枝子、栓翅卫矛、金银忍冬、北京丁香、蒙丁香、山桃、山杏等。草本层盖度50%~70%,优势种因环境而异,在阳坡和半阳坡以白羊草和黄背草为优势种;在阳坡和半阴坡则以河北薹草和黄背草为优势种,其他草本植物有铁杆蒿、茭蒿、苍术、大火草、大丁草、祁州漏芦、长芒草、米口袋、白头翁、桔梗、丹参、萎陵菜、歪头菜、翻白草、纤毛鹅冠草等。此外,在秦岭北坡连翘灌丛中还出现藤本植物猕猴桃、葛藤、南蛇藤、五味子、草菝葜等。

  连翘灌丛是山地次生植被,常出现于林间隙地、林缘或附近荒山坡地上,封山造林可较快地恢复到森林群落。

  胡颓子灌丛胡颓子灌丛在秦岭南北坡均大量分布,关山及渭北山地也有出现。秦岭山地海拔1800米以下常有出现,面积不大,多呈小块状。秦岭南坡旬河流域上游见于旬阳坝、平河梁、木王、沙沟等海拔1200~1500米山坡山沟及低矮平坦梁脊的阳坡、半阳坡,河边沙地也有分布,渭北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沟沙地或较湿的山坡下部也可见到。土壤条件与山蚂蟥灌丛相似。

  群落外貌银灰绿色、花先叶开放,此时一片淡黄,馨香无比。植株扩展,群落结构较为稀散。群落总盖度55%左右,高度15米左右,丛密度10丛/10平方米,株密度332株/10平方米,生态优势度033,多样性指数069。胡颓子在群落中居优势,显著度8304%,优势度7833%,丛密度52丛/10平方米,株/丛292,最大可达5;株平均基径236厘米,最大达300厘米;丛平均冠幅128米,最大25米;丛平均高174米,最大300米。其他灌木种类有艹杭子梢、美丽胡枝子、长柄山蚂蟥、蔷薇、黄花柳、翻白柳等。草本层盖度较大,可达50%,高度也较大,牛尾蒿为优势种,盖度15%,高度05~15米,另外天名精、白茅等在群落也有一定优势,其他还有龙牙草、土三七、大车前、水杨梅、贯叶连翘及蕨等。

  胡颓子灌丛在秦岭西段和关山,其土壤条件较好,土层厚30厘米以上,松软而有结构、湿度较大。灌木层除建群种胡颓子外,还伴有光叶黄栌、艹杭子梢及多花胡枝子、尖叶栒子、棣棠花、甘肃山楂等。草本层优势种常为披针薹草,覆盖度30%~70%,其他常见伴生种类有鸡腿堇菜、黄花败酱、龙牙草、漏芦、薄雪卫火绒草、黄背草、大油芒、短柄草、艹洽草等,其优势度均较小,还有一些成分为前胡、纤毛鹅冠草、狼尾巴花、变豆菜、百合、石竹、本氏黄瓜菜、毛莲菜、翠雀、柴胡、山棉花、北京大戟等,其数量都很少。

  本灌丛为栎林或其他乔木林破坏后植被恢复的灌木阶段,大约15年以后,则山杨、茶条槭、毛梾木、板栗等相继侵入,形成仍不稳定的杂木林时期。

  胡颓子(羊奶子)、陕西悬钩子灌丛秦岭南北坡均有分布,秦岭南坡西段的渭水流域上游海拔1200~1400米的阳坡,林隙林缘及村庄周围都有出现。

  群落外貌灰绿色,组成成分杂乱。灌木层盖度40%~50%,高2~3米,以胡颓子(羊奶子)稍占优势,其他较常见成分有陕西悬钩子、弓茎悬钩子、茅莓、盐肤木、火棘等。草本层呈黄绿色季相,盖度30%,以铁杆蒿、矮蒿、牛尾蒿、大披针薹、堇菜、隐子草等最为常见。

  本灌丛为栓皮栎林砍伐后次生而成,自然演替将经过一个以盐肤木等小乔木为主的阶段并逐步恢复到栓皮栎林。已记录了两个群丛:

  (1)胡颓子+陕西悬钩子-茅莓-隐子草群丛

  (2)胡颓子-铁杆蒿-大披针薹群丛。

  胡颓子、悬钩子、阔叶箬竹灌丛秦岭山地南北坡均有分布,湑水流域出现于海拔1400~1600米间的向阳山坡和村庄附近,属林缘地区,气候湿润,见于大箭沟、分水河等地。

  灌木层以胡颓子占优势,高15~30米,分盖度15%~25%,阔叶箬竹出现于海拔较高的群落内,悬钩子则为较普遍的亚优势种。灌丛总盖度一般均50%~60%以上,伴生灌木还有鸡桑、马桑、伞房蔷薇、马棘、火棘等。草本层盖度为40%~55%,高02~04米,有铁杆蒿、大油芒、牡蒿、大披针薹草、截叶胡枝子、夏枯草等。

  本灌丛为栎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灌丛群落,稍加保护即可自然恢复成栎树。现记录有两个群丛:

  (1)胡颓子+阔叶箬竹-铁杆蒿群丛。

  (2)胡颓子+悬钩子-矮蒿+铁杆蒿群丛。

  沙棘灌丛沙棘又名酸刺、醋柳、酸不溜、黄酸刺等。沙棘灌丛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多在河漫滩和低阶地上,垂直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陕西省自北向南长城沿线、无定河流域、陕北高原、渭北山地、黄土台塬北部及秦巴山区均有分布,尤以陕北的梁脊、山坡、山麓、沟底、撂荒地和路旁等最为常见。沙棘喜光,对气候和土壤要求不严,耐寒、抗风沙、耐旱、耐水湿、盐碱和高温,因此阳坡、阴坡、砂土、壤土、石砾土、盐碱土、河漫滩冲积土等均可适应。有时成大片甚至可以形成单优势种的小乔木林。

  灌丛建群种沙棘是2~3米高的灌木,高有5米者,但多是2米左右的灌丛,茎具棘刺,根分蘖和地下走茎能力极强,群落外貌呈灰绿色。群落总覆盖度达80%以上,灌木层的盖度为60%以上,沙棘居绝对优势,高约15~25米,其他伴生灌木有黄蔷薇、茅莓、偶而还可见到北京丁香、丁香、柔毛绣线菊、福氏忍冬、木本铁线莲、胡颓子、甘肃山楂等。草本半灌木层,覆盖度75%以上,高02~06米,种类各地有所不同,主要有野枯草、白羊草、西伯利亚针茅、长芒草、艹洽草、纤毛鹅冠草、隐子草、突脉薹草、兴安胡枝子、铁杆蒿、茭蒿、火绒草、白头翁、翻白草、甘草、红纹马先蒿、前胡、异叶败酱、狼尾巴花、柴胡、阿尔泰狗娃花、小叶唐松草、远志等。

  在山谷路旁环境湿润、土壤肥沃处,灌丛的植物种类除上述外,尚有金银忍冬、鼠李、红毛五加、栓翅卫矛等较喜湿的灌木种类。草本半灌木层种类达70种以上,优势种为茭蒿、铁杆蒿、兴安胡枝子,其他除前述种类外,还有达乌里龙胆、龙牙草、牡蒿、牛蒡、地榆、单车前、窃衣、紫花苜蓿、野苜蓿、艾蒿、大花旋复花、紫沙参、续断、山葱和寸草等喜湿种类。

  沙棘灌丛大多是由草本或半灌木群落演替而来。由于沙棘生长迅速,分枝繁多,加之根芽能够繁殖,且耐火烧,故一经定居,便很快郁闭成灌丛。

  酸枣灌丛酸枣是一种具刺的旱中生灌木,分布在渭北和陕北黄土台塬沟谷的阳坡,黄土崖畔及山地阳坡,大致在咸阳、铜川及宝鸡市的北部和西北部、延安地区,渭南市的南北山坡均有出现,秦岭山麓也分布不少,但大多在阳坡上。其垂直分布在海拔600~1600米间,尤以海拔900~1300米间最为集中,秦岭山麓却以北坡海拔1000米左右最为常见。群落所在地一般坡度较大、土壤瘠薄,多为坚硬的黄土母质,有的地方基岩裸露或地势高亢,生境极具干旱征象,其所在地的土壤多为砂砾质褐土性土。

  灌木层高度04~08米,盖度20%~30%,除建群种酸枣外,伴生灌木有马棘、河蒴荛花、荆条、狼牙刺、小叶悬钩子、小叶锦鸡儿、扁核木、少脉雀梅藤、黄蔷薇、兴安胡枝子、多花胡枝子、杠柳等。草本层盖度20%~40%,主要种类有茭蒿、白羊草、铁杆蒿、阿尔泰狗娃花、中华落芒草、西山萎陵菜、苦荬菜、远志等,其次有长芒草、野菊、狗尾草、牛尾蒿、茵陈蒿、黄背草、小花鬼针草、异叶败酱、萎陵菜、山苦荬等。

  在秦岭北坡灌木层除酸枣为主外,尚有孩儿拳头、黄素馨、荆条等显一定优势,混生其内的还有花木兰、多花木兰、小叶鼠李等。而草本层较简单,优势度较大的为黄背草、白羊草、大披针薹及几种常见蒿类,另外还有鸡眼草等。

  酸枣灌丛为植被恢复过程中重要灌木群落之一,进一步演变常为侧柏疏林或其他杂木林所代替。黄土高原上有的酸枣长成小乔木或乔木者,如铜川郊区即可见到,当地誉为名木古树。

  莸灌丛莸也称山薄荷或兰香草,系小灌木。秦岭山地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或其沟谷平坦地上,虽较多见,但面积均不大,常呈小块状出现,所在地土层较薄,显坚硬而干旱,地面排水力强。

  群落外貌在夏季呈一片灰绿景色,总覆盖度多在70%以上,灌木以莸为优势,平均高05~06米左右,覆盖度达20%~30%,生活力尚强,其他伴生种类常见有狼牙刺、黄素馨、雁皮、冻绿、马棘等,其生活力均较强。草本成分中数量较多者为铁杆蒿、牡蒿、大火草等,其他混入成分尚有土三七、多茎萎陵菜、百蕊草、雀麦、蚤缀、湖北三毛草、女娄菜等,其生活力大都为中等。

  荆条灌丛荆条系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萌生能力极强,海拔1050米以下分布较为广泛,耀县演池乡避难村东南的黄土沟坡和柳林附近的山坡上都可见到。

  荆条灌丛受放牧和樵采的影响,生长低矮不良,高仅06~08米,总盖度70%以上,但荆条的分盖度25%左右,分布尚称均匀,伴生成分为黄蔷薇、对节木、潘氏雁皮、小叶悬钩子和杜梨等,矮小状灌木散生,构成灌木层。草本小半灌木层的种类虽达33种,但分布稀疏,盖度只有25%,基本高度035米,其中茭蒿和本氏木兰较多,分盖度5%,其他尚有铁杆蒿、多花胡枝子、中华落芒草、白羊草、野古草等。

  荆条灌丛是森林植被破坏后形成的灌丛再继续经受强烈影响,灌木种类则继续减少而产生的单优势种灌木群落。目前放牧、开垦和樵采等仍在继续产生影响,因而本群落类型显然表露出向灌草丛群落逐步退化的发展趋势。

  粉背黄栌灌丛粉背黄栌是黄栌的另一变种,也叫做红叶黄栌,分布于陕西秦岭山地,且以东部较为多见。常生长在阴湿的石隙岩缝或溪沟边。秦岭南坡旬河流域多见于海拔800~1400米,建群种粉背黄栌高2~3米。

  灌木层盖度50%~60%,生活力中等,其间混生有相当数量的油松、华山松及尖齿栎等的幼树,外貌均作灌木状。其他灌木组织大多与一般栎类疏林的情况相当,多为喜阴喜湿的生物学特征的种类。

  草本层由大披针薹、白莲蒿组成,盖度约15%。

  本群落的特征和组成说明是由油松林或栎林被砍伐后形成的,可恢复成松或栎林。

  泡花树、箭竹、少子云叶灌丛秦巴山地较多分布,秦岭南坡湑水流域海拔1700~1900米阴湿沟谷中的阴坡半阴坡即有出现。气候湿润,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

  群落外貌鲜绿色,林相整齐,较多一致性。灌木层高4米左右,盖度50%,其中优势种泡花树高3~4米,盖度15%,少子云叶高5米,盖度约为10%,与箭竹等共建群落,其他伴生灌木有光叶珍珠梅、长芽绣线菊、旌节花等。草本层盖度25%,以大披针薹为主,高015~020米,另有伴生草类裂华蟹甲草、日本活血丹、唐松草、柱果绿绒蒿等。仅见一个群丛即:泡花树+箭竹+少子云叶-大披针薹群丛。

  大叶醉鱼草灌丛秦巴山地较多分布,秦岭山地西段南坡的湑水流域海拔900米以下低山地区河漫滩的河流堆积物上和秦岭东段南坡旬河流域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漫滩地、山坡路旁地势平坦处均有较多出现。

  灌丛群落外貌呈绿色或灰绿色,花期紫色花序引人注目,群落结构稀散零乱,总盖度45%~60%,建群种大叶醉鱼草高度14米左右,丛密度10丛/10平方米,株密度312株/10平方米,生态优势度041,多样性指数032。大叶醉鱼草在有的群落为惟一的灌木种类,显著度285%,优势度为70%,丛平均高度14米,最大18米,丛密度在大叶醉鱼草不是惟一优势灌木时为68丛/10平方米,株/丛288;株平均基径128厘米,丛平均冠幅097米。与大叶醉鱼草如在同一层的有几种半灌木或草本蒿类植物,主要是茭蒿、白莲蒿、牛尾蒿等。草本层盖度可达60%~70%,均为蒿类植物,高度02~05米。

  本灌丛在基质不变的情况下,群落相对稳定,在河漫滩上系其他蒿类群落演替而来,在其他基质上,可较快演替为其他灌木群落。

  湑水流域本灌丛夏季花期呈粉红紫色季相,伴生成分有火棘、悬钩子。草本层种类少、盖度小,有柳叶菜、大籽蒿、球米草、蒲公英等。

  本灌丛在两河流域各见一个群丛:

  (1)大叶醉鱼草-柳叶菜群丛(湑水)。

  (2)大叶醉鱼草+蒿类群丛(旬河)。

  马桑灌丛秦巴山地分布较为普遍,秦岭南坡西段城固县境内湑水流域海拔1200米以下,秦岭南坡东段镇安、柞水海拔1000米以下等的低山丘陵石灰岩地区更为多见。气候温暖湿润,林隙、林缘或林边岩坡,35°~45°的阳坡,以黄褐土为主的地区更为多见。

  灌丛群落外貌从鲜绿到深绿色,群落总盖度10%~30%(湑水)或80%~85%(旬河),建群种马桑株高25~45米,植株浑圆状,群落内部较为杂乱。丛密度192丛/10平方米,株密度288/10平方米,生态优势度016~029,多样性指数077~089。群落生长型以中、小灌木为主,大灌木比例较大,乔木类型较少,藤本比例颇大(约占总成分的167%)。地理成分中热带成分属的种数比例较大,约达416%,其次才是温带属,约占335%,亚热带温带成分属为125%。马桑在群落中居优势地位,其显著度和优势度均在60%左右,丛平均高度16~25米,最大32米,丛密度28~56丛/10平方米,株/丛平均285,最大可达5,株平均基径4厘米左右,丛平均冠幅15米,最大3米,常见种类有蔷薇、盐肤木、多花木兰和中国旌节花、荆条、扁担木、小叶女贞、黄素馨、竹叶花椒、悬钩子等(以上旬河)以及弓茎悬钩子、木姜子、弗氏忍冬、构树和麻栎的萌生苗(以上湑水另有)。草本层盖度17%~40%,以大披针薹为共同优势,另有(旬河)蕨、大火草、香茶菜、荩草、薄雪火绒草、白莲蒿、(湑水)岐茎蒿、球米草、茜草、香青、截叶胡枝子、野棉花等。层间植物在旬河流域较多,除葛藤布满群落顶部外,常见的还有黑刺菝葜、三叶木通、杠柳及卵叶茜草等。湑水流域则是灌木丛下的苔藓、地衣层,盖度为15%~50%。

  马桑灌丛在各支流流域的低山山坡广泛分布,其发展后期种类组成增加。一般为撂荒地起源,由木兰灌丛发展而成,由于人为影响仍在加剧,目前尚难以很快向乔木林演替。目前已记录到下列群丛类型:

  (1)马桑+弓茎悬钩子-香青群丛。

  (2)马桑+构树(苗)+盐肤木群丛。

  (3)马桑+麻栎(幼)-球米草+圆菱叶山蚂蝗群丛。

  (4)马桑+火棘-蕨群丛。

  (5)马桑+弓茎悬钩子-大披针薹群丛(以上见于湑水流域)。

  (6)马桑-大火草+大披针薹群丛。

  (7)马桑-大披针薹群丛(以上见于旬河流域)。

  秦岭柳灌丛秦岭山地较为多见,旬河流域海拔2100~2600米的山地沟谷湿润处,坡度一般25°左右就有出现,其生境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潮湿、壤土,有机质含量4%左右,pH值57,土层厚度多在1米以上,土壤表层暗棕色,心土以下为棕色至黄棕色。

  群落外貌灰绿色,多呈块状分布于沟口底部,周围常被草本群落所围,但灌丛内草本层盖度较小。结构较整齐,株丛浑圆状。群落盖度可达90%,高度2米左右,丛密度284株/10平方米,株密度达2148株/10平方米,基本上为单优势群落,生态优势度053,多样性指数011。秦岭柳株平均基径142厘米,最大达25厘米;丛平均冠幅068米,最大可达15厘米,平均高度165米,最高25米;株/丛为749。其他常见灌木有卫矛、细枝绣线菊、黄瑞香等,盖度及密度均远小于秦岭柳,且多分布于群落边缘。草本层盖度25%以下,主要种类为问荆,盖度约10%~15%,分布不均匀,其次为大披针薹、团集薹草,盖度都极小,另有毛茛、伞房草莓、糙叶黄芪、多叶蓍、千里光、牛尾蒿均偶见或单种出现。

  本灌丛系问荆群落演替而来的先锋灌丛,比较稳定,是特殊地形生境的产物,具原生灌丛性质,可视为一个地形顶极群落。

  记录有一个群丛类型,即秦岭柳—问荆群丛。

  筐柳灌丛筐柳也称为沙柳。从陕北的无定河流域和毛乌素沙地到秦岭南坡的旬河流域(木王、营盘、平河梁、洵阳坝等地)等海拔1000~1600米间的高原谷地、丘间洼地、山地小溪及沟边平坦地上均有分布。土壤质地为壤质或砂质,有机质含量49%,pH值808,土层厚约05米以上,上层暗棕色,下层为棕色,土壤湿度较大,地下水位在1米以内。

  灌丛群落外貌灰绿色,结构较为整齐,株丛呈浑圆状。群落总盖度50%~70%,高度25米左右,丛密度68~164丛/10平方米,株密度一般35株/10平方米,生态优势度020~035,多样性指数072~078。群落生长型以草本比例最大,中、小灌木比例次之,小乔木及乔木类型比例有所增加,一年生草本为数不少(依次所占比例为77%、77%、231%、538%、77%),地理成分仍以温带性质成分为主(占615%),热带性质成分占114%,世界分布属的种数占231%。

  筐柳在群落中属于优势地位,显著度和优势度均在50%以上,丛密度4丛/10平方米,株/丛3~6,;丛平均高度25米左右,最高4米,株平均基径277~409厘米,最大6厘米;丛平均冠幅144~191米,最大3米。与之伴生的种类有翻白柳、黄花柳、喜阴悬钩子、艹杭子梢、栓翅卫矛等。在较为干燥的地段,群落中的翻白柳可增加其优势程度,甚至于近乎与筐柳共建群落的地位,在秦岭的群落中还可以见到鹅耳枥、油松及太白杨等的幼树。在陕北和沙区,群落的成分和结构更加简单。草本层盖度30%~50%,小糠草为优势种,盖度可达10%~15%,另有披碱草、荩草、隐子草、黄腺香青、蛇莓、太白山橐吾、贯叶连翘、鼬臭马先蒿、土三七、毛莲菜、老鹳草、三脉紫苑、窃衣等,另外还有问荆和蕨出现。黄土区和沙区本灌丛的草本种类极少,分布稀疏且多为耐沙类型。

  本灌丛为森林迹地或撂荒地上次生恢复演替之结果,由胡枝子、艹杭子梢等先锋灌丛起源,在人工保护和抚育下可发展成为油松或栎林,陕北受气候和基质影响恢复林地较难。至少有两个类型:

  (1)筐柳-小糠草群丛。

  (2)筐柳(+翻白柳)-小糠草+披碱草群丛。

  翻白柳灌丛翻白柳又叫小叶柳,分布仍较普遍,秦岭山地南坡东西段都较常见。旬河和湑水流域所见群落状况为:出现于海拔1350~2000米山坡、沟边、路旁、林缘,位于半阴坡及半阳坡。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或壤质砂土,有机质含量53%~554%,pH值681,有时达821,土层厚度05米左右。

  群落外貌绿色或灰绿色,结构较为杂乱。一般含灌木种类15~20种。群落总盖度55%~80%,高度15~25米,丛密度248~364丛/10平方米,株密度820~1072株/10平方米,生态优势度014~022,多样性指数075~093。群落生长型中、小灌木比例很大(占311%),出现许多大灌木种类占156%、多年生草本占40%,一年生草本和藤本类型也有出现(分别各占02%)。地理成分状况与翻白柳灌丛相似,惟世界分布属的种数的比例减少(为总种数的89%)。

  翻白柳显居优势,显著度和优势度均在30%~45%之间,丛密度36~116丛/10平方米,株/丛608,最大20~28;丛高度平均16~19米,最高25米;株平均基径094~144厘米,最大15厘米;丛平均冠幅074~158米,最大25米。经常与之伴生的种类有连翘、黄花柳、桦叶荚蒾、箭竹,另有卫矛、胡枝子、多花木兰、白花山梅花、艹杭子梢、蔷薇、粉背黄栌、照山白、鞘叶菝葜、长叶胡颓子等出现,还可见到榛、青蛙皮槭、盐肤木、微毛樱桃、牛奶子、华榛、毛梾等。尖齿栎、太白杨、山杨、油松、漆树的幼苗及幼树在群落中时有出现。草本层盖度20%~35%,常见有大披针薹、小糠草、大油芒,另有薄雪火绒草、东亚唐松草、异叶败酱、山竹花、大火草、卷叶黄精、防风、毛莲菜、龙牙草、太白山橐吾、三脉紫苑、黄腺香青、土三七、肺筋草、荩草、荻、鼬臭马先蒿及蕨等。层间植物有穿龙薯蓣出现。

  本灌丛与筐柳灌丛相似,也是松、栎林破坏后的迹地或撂荒地上恢复演替而成的次生灌丛,但较筐柳灌丛耐旱,其他种的侵入也较容易,进一步可向杂木林或松、栎林发展。现记载有三个类型:

  (1)翻白柳—大披针薹群丛。

  (2)翻白柳—大油芒+大披针薹群丛。

  (3)翻白柳—小糠草群丛。

  翻白柳、秦岭蔷薇灌丛主要分布于秦岭南坡湑水流域海拔2600米左右的林缘和较平缓肥沃的山坡,气候温湿,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

  群落外貌黄绿色,林相破碎。灌木以翻白柳、秦岭蔷薇为主,伴生成分有一种茶藨子、箭竹、长牙绣线菊等,总盖度35%。草本以长梗凤毛菊为主,高45厘米,盖度20%,伴生种有黄腺香青、贫花三芒草、五叶草莓、川金莲花等。

  本灌丛为桦木林砍伐后形成,仅见一个群丛,即翻白柳+秦岭蔷薇—长梗凤毛菊群丛。

  黄花柳灌丛主要分布于秦岭山地南坡湑水及旬河流域较为多见,1000~2800米坡度平缓、土层显厚、湿度较大处均有出现。

  黄花柳灌丛属高大灌木群落,木本植物种类较杂,群落外貌很不整齐,总覆盖度常达90%以上。黄花柳盖度45%~80%,灌木层内常出现一些乔木树种,如华山松、辽东栎、五角枫、山杨、牛皮桦、纸皮桦等,其数量很少,混入成分有四川栒子、峨嵋蔷薇、山刺玫、甘肃山楂、梾木、千金榆等,种类较多,但优势度均不大。草本层中一般优势种不明显,较常见者有草莓、崖棕、翼茎青香等少数种类,其他许多成分如背白鼠麯草、龙牙草、小糠草、广布野豌豆、大叶草藤、地榆、前胡、美丽野菊、山萝花、小金丝桃、林野青茅、小花草玉梅、大火草、细裂蓍等数量均很小。

  本灌丛多为山坡中、下部或近沟谷底部之桦林或栎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群落,持续不久,当会被杂木林所代替。

  皂柳灌丛秦岭山地南北坡、东西段均有分布,旬河流域和湑水流域海拔1200~2000米左右出现于沟谷或湿度较大土层较厚的平缓山坡上,与黄花柳灌丛的生境条件相似,惟区别则在于皂柳更加喜湿。

  皂柳灌丛因其生境相似的原因,其群落外貌、结构、种类组成等方面均与黄花柳灌丛有诸多相似之处,惟对水分条件要求较严的种类在本群落中有所增加。

  本灌丛也是栎林和桦林破坏后或撂荒地上出现的次生灌丛,在后一种情况下,常首先出现美丽胡枝子群落,继之以后皂柳灌丛才有条件发展起来。本灌丛进一步演变亦常为乔木杂林所代替。

  簸箕柳灌丛主要分布在陕北沙区及黄河等主要支流河谷的沙地和河漫滩地带。海拔350~1200米之间均可能出现。

  群落外貌不整齐,由于经常性的刈取新生枝条,平茬采集,使群落呈圆丛状分布,盖度30%~40%,建群种簸箕柳生长茂盛,枝条粗壮,高2米左右,常见的伴生种有红皮柳、棠梨、杨及割取枝条后呈灌木状的旱柳等植物。草本层植物稀疏、种类很少,以白茅为主,其他尚有小蓟、芦苇、沙篷、罗布麻、戟叶鹅绒藤(地稍瓜)、莎草、狗牙根、狗尾草、藜等,有时路旁见有阿尔泰狗哇花。

  由于其生物学特性速生而又耐平茬、枝条柔软,可用作固沙造林树种和编织资源。

  陇塞忍冬灌丛秦岭山地分布较多,南坡的旬河流域海拔1600~3000米即有出现,山坡、梁顶、路旁、阳坡、半阴坡都可分布,坡度一般为20°左右。

  群落外貌绿色,结构较整齐,郁闭度较大,但内部有一定空间,5、6月间陇塞忍冬白色的双花隐隐点缀其间,颇具幽境之态。群落总盖度60%~75%,丛密度16丛/10平方米,株密度799株/10平方米,高度2米左右,生态优势度026,多样性指数066。陇塞忍冬在群落中有较大优势,显著度和优势度均在70%左右,丛密度92丛/10平方米,株/丛687;平均高度2米,最高3米,株平均基径156厘米,最大27厘米;丛平均冠幅098米,最大18米。主要伴生灌木种类有陕甘花楸、重齿槭,其他还有辽东丁香、唐茶藨子、沙梾、华西忍冬、红脉忍冬、美丽胡枝子、卫矛等。草本层盖度30%,以大披针薹为主,盖度达15%,高15~30厘米,另有大叶堇菜,盖度可达10%左右,高度15厘米,其他种类有羽裂叶莲子藨、粟草、披针叶茜草及一种蕨类。

  本灌丛为云杉、冷杉林砍伐迹地上形成的次生演替植被。陇塞忍冬也常是冷杉林下灌木层的主要种类。群落内有冷杉树桩及柳的枯倒木,都证明其与冷杉等林的联系。现记录到一个群落:陇塞忍冬—大披针薹+大叶堇菜群丛。

  鸡树条荚蒾灌丛秦岭山地,尤其东部南坡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地有片状分布,群落所在地风大,气温较低。鸡树条荚蒾灌丛常与绣雅杜鹃灌丛、绣线菊灌丛相间分布,有时也和亚高山的次生草甸相嵌分布,或在华山松的林缘生长。

  本灌丛的鸡树条荚蒾成丛生长,枝叶茂盛,覆盖度20%~30%,高12~20米,伴生植物有绣线菊、栒子、卫矛、丁香、短枝六道木、忍冬和秀雅杜鹃等。草本层覆盖度可达85%,以野古草,羊胡子草为主,其次有马先蒿、鳞叶龙胆、红花龙胆、獐牙菜、早熟禾、鹅冠草、糙苏等。

  本群落是一种不能稳定的次生植被,是由破坏后的尖齿栎林迹地上发育起来的。群落的周围,有的栎林已经成熟,并逐渐向外扩张,有可能更替本灌丛,恢复原有的森林植被。

  球花荚蒾、翻白柳灌丛秦岭山地海拔1500~2500米间山梁、路边、沟旁的阴坡即有分布,旬河流域平河梁海拔1900米的山脊一侧即有出现。

  群落杂乱、较密,外貌呈绿色。群落总盖度75%以上,高度18米,丛密度679丛/10平方米,株密度1558株/10平方米,生态优势度012,多样性指数0799。这是一个共建种群落,稍占优势的建群种是球花荚蒾,丛高度平均为109米,株基径平均078厘米,丛冠幅平均041米,株/丛202;翻白柳丛平均高度176米,株基径平均187厘米,丛冠幅平均108米,与球花荚蒾共建群落。主要种类还有尖叶栒子,其他常见成分是钝叶蔷薇、湖北山楂、卫矛、长穗小檗、薄叶鼠李、黄瑞香、微毛樱桃等。草本层盖度20%,大披针薹常占优势,盖度可达10%,千里光有时也居优势地位,其他种类有牛尾蒿、伞房草莓、土三七、野菊异叶败酱、卵叶茜草等。

  本灌丛为松、栎林破坏后,在采伐迹地上形成的次生演替灌丛,其灌木成分多为原森林群落灌木层的优势种。整个群落的种类成分常常变化,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演替为其他灌丛类型,进而向乔木群落发展。群落周围有松林和栎林分布,群落内发现有华山松幼苗。现记录有一个群落类型:球花荚蒾+翻白柳-大披针薹群丛。

  文冠果灌丛文冠果灌丛在陕北黄土高原分布十分普遍,海拔1100~1550米的阳坡、半阳坡均可生长。然而由于文冠果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木本油料,因而由于人工采集的强烈影响,目前以文冠果为建群种的灌丛却仅限于接近崖畔部位和村庄的脑畔窑顶。生境干旱瘠贫,灌丛呈带状或线状分布。

  群落带状或线状密集结构,总盖度达80%。灌木层盖度60%,其中文冠果的分盖度40%,其他主要伴生灌木有酸刺、胡颓子、卫矛、北京丁香、醉鱼草、柔毛绣线菊、黄刺玫、灰毛栒子、细叶小檗等,灌木层高度2~3米。草本半灌木层盖度达70%,主要有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艾蒿、长芒草、白羊草、翻白草、白头翁、四季青等。

  杠柳灌丛分布很普遍,是黄土高原常见的单优势种群落。生境在海拔1000~1500米的阳坡、阴坡、路旁、村边、山顶、山麓、溪边的撂荒地、采伐迹地上,对地形条件选择极不严格,几乎到处都可见到。

  群落总盖度为60%~90%以上,杠柳占绝对优势,往往呈单优群落。其他灌木有扁核木,星散混入其间。草本半灌木层主要有铁杆蒿、茭蒿、牡蒿、兴安胡枝子、茵艹陈蒿、长芒草、白羊草、厚穗宾草、绿毛鹅冠草、翻白草、白头翁、黄花蒿、荩草、野菊花、日本泥糊菜、刺蓟、鬼针草、牛蒡等。杠柳高05~15米,草本半灌木层高02~06米。

  木兰灌丛本灌丛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秦岭山地山麓地带和黄土高原及其石质山地周边,多见于山坡、沟谷,山脊梁顶较为少见。群落所在土壤条件较差,往往砂质、砾石外露,或土层虽厚但多坚硬而持水力差。

  此类灌丛的优势种常分别为多花木兰、吉氏木兰和本氏木兰等,大面积者不多,多呈小块或片段分布,群落高度常不及1米,种类组成与下边将要叙述的孩儿拳头灌丛十分近似,有时铁杆蒿、牡蒿、细叶臭草等在该类灌丛中显具优势,它的来源和演变也基本与孩儿拳头灌丛相同。

  孩儿拳头灌丛本灌丛以秦岭山区分布较多,尤以南坡出现最多。海拔1200米左右以下的山坡,常呈小的片段,大面积不多。群落所在大多土层极薄,砂质或砾石显露,有时为坚实的黄土母质,水分条件差。

  灌丛群落外貌和结构不整齐,总覆盖度多在70%以下。灌木层杂而疏散,建群种孩儿拳头覆盖度20%左右,很少超过30%者,生活力较强。较常见的其他伴生灌木成分有酸枣、黄素馨、小叶女贞、小叶鼠李、艹杭子梢等,这些种类的覆盖度多在2%~5%,且显中或强的生活力。另一些成分为栓翅卫矛、对节木、雁皮、兴安胡枝子、陕西绣线菊等数量不多,覆盖度常不及1%。草本层虽也复杂,优势种大多为大披针薹,覆盖度20%~30%,生活力强,其他显见草本成分有鸡眼草、黄背草、白羊草、北柴胡、牡蒿等,生活力均中或强,覆盖度1%~5%左右,另外以极少数或个别出现的还有羽裂紫苑、薄雪草、三裂紫苑、大油芒、阿尔泰狗娃花、地榆、苍术等,其覆盖度均小于1%,生活力中或强。

  孩儿拳头灌丛为本地区内栎林或其他乔木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灌丛群落,后期常有盐肤木、侧柏、榉、刺松、栓皮栎等幼苗幼树侵入,最后多被栓皮栎、侧柏或其他乔木林所代替。

  大果榆、猫屎瓜灌丛秦岭山地较为多见,南北坡均有分布,南坡之湑水流域已有报导。群落所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阴湿沟谷内,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周围有尖齿栎林分布,多在林隙或林缘存在。

  群落外貌黄绿色。大果榆高25~30米,盖度30%,与柳(一种)、猫屎瓜三者构成灌木层的主要成分,其他有长芽绣线菊、多花木蓝、花椒等。草本层稀疏,盖度小于30%,高约40厘米,以糙苏、岐茎蒿为主,另有披碱草、粟草、披针叶茜草等。报导有一个群丛,即大果榆+猫屎瓜+糙苏群丛。

  栓皮栎、冻绿灌丛秦岭山地较多分布,湑水流域海拔1000~1400米的聚落周围、林缘山脚均有出现,太白县的黄柳塬、二郎坝即可见到。

  群落外貌深绿色,水平结构均匀,有残存的栓皮栎树桩。灌木种类主要有栓皮栎的萌生苗,其盖度20%,冻绿高30~35米,盖度8%,忍冬、黄栌、鹅耳枥、长芽绣线菊等。草本层总盖度40%,有牛尾蒿、铁杆蒿、大披针薹、莎草、三花莸、阴山胡枝子、牛笼草、大油芒等。

  本灌丛为栓皮栎林受人工反复破坏而成,稍加保护,即可成林,继续摧残,栓皮栎会逐步消失,形成冻绿或其他灌丛。报导有一个群丛,即栓皮栎+冻绿-牛尾蒿+大油芒群丛。

  尖齿栎灌丛秦岭山地南北坡均有分布,旬河流域的火地塘、木王、营盘、平河梁等海拔1400~1800米山地林缘、林隙,阳坡、阴坡均可见到,所在坡度20°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25%,pH值634,土层厚约40厘米,上层黑色,下层暗棕色至棕色,为棕色森林土。

  群落外貌绿色,结构杂乱,种类繁多,通常所见灌木就达20~30种。群落总盖度60~80%,高度25米以上,有时达4米左右,丛密度1111~3440丛/10平方米,株密度30~60株/10平方米,有时优势种不甚明显,生态优势度一般在008左右,多样性指数为092左右,群落生长型以中、小灌木为主,但大灌木及乔木类型大为增加,藤本比例也大为增多(乔木96%,大灌木25%,中、小灌木34%,多年生草本212%,藤本96%)。地理成分仍以温带成分为主,占总种数的548%,亚热带温带成分占115%,热带成分增加到23%。

  尖齿栎在群落中呈萌生灌木状,显著度在35%左右,优势度在20%~30%之间,高度35米左右,丛密度18~32丛/10平方米,株/丛为25~315,株平均基径25~31厘米,丛平均冠幅145~185米,常与其他灌木树种共建群落。有时可以形成几乎全为尖齿栎的萌生灌丛,丛密度663丛/10平方米,株密度2387株/10平方米,尖齿栎在群落中的显著度和优势度都可达到60%以上,株/丛最大可达12。常见的主要伴生灌木有黄花柳、刺榛、艹杭子梢、箭竹等,群落中可见的还有多花木兰、牛奶子、卫矛、毛梾、木姜子、白檀等,不时出现在灌木层中的还有沙梾、桦叶荚蒾、薄叶鼠李、湖北山楂、川西茶子、尖叶绣线菊、微毛核桃、对节刺、角榛、青肤杨、花椒、粉背溲疏、尖叶栒子、鞘叶菝葜、猫屎瓜等。草本层盖度不大,约在10%~20%之间,常以大披针薹为优势,蕨也可以形成优势,其他伴生草本有喜冬草、大叶堇菜、大火草、活血丹、土三七、凤毛菊、半齿天门冬、湖北大戟等。层间藤本植物有盘叶忍冬、托柄菝葜、大芽南蛇藤等。

  本灌丛是在森林频繁的轻度破坏后,由于优越的立地条件、水热充沛,迅速恢复演替而形成的一种乔木树种作灌木状生长的灌丛类型,其特征接近于乔木杂木林,若稍加护理,则逐渐由尖齿栎林所替代。已报导有三个类别:

  (1)尖齿栎+刺榛-大披针薹群丛。

  (2)尖齿栎+黄花柳-蕨群丛。

  (3)尖齿栎—大披针薹群丛。

  鹅耳枥、桦叶荚蒾灌丛秦岭山地分布、秦岭南坡旬河流域上游及宁陕火地塘即有出现。所在地海拔1200~1500米的山地沟谷林缘、路旁、阴坡、阳坡均有分布,且坡度较缓。土壤质地为砂质粘壤土,有机质含量156%,pH值512,土壤为山地棕色森林土。

  灌丛系乔木树种作灌木状生长而成的灌丛,外貌绿色,结构整齐疏松,种类组成丰富,可含25~40种。群落总盖度60%~70%,高度25米左右,丛密度719丛/10平方米,株密度1422株/10平方米。生态优势度0096,多样性指数093。群落优势种不明显,也不像典型灌丛那样植物有很多分株,如共建种之一的鹅耳枥即呈乔木状单株生长。群落中鹅耳枥和桦叶荚蒾的显著度和优势度均在25%左右,株平均基径30厘米左右,最大可达3~4厘米;丛冠幅平均15米左右,最大25米;高度都在25米以上,最大可达45米。其他常见的灌木种类有胡颓子、卫矛、木姜子、青蛙皮槭、蔷薇、长柄山蚂蟥、华北绣线菊、鸡桑等,五裂槭、尖齿栎的幼树也可在群落中出现。草本层盖度50%左右,以大披针薹为主,盖度20%,高度10厘米,大籽蒿也可占一定优势,盖度15%,高度30~40厘米,另有荩草、伞房草莓、大火草、六叶葎、野薄荷、三脉紫苑等。层间藤本植物有苦皮藤、披针叶茜草等。

  本灌丛为乔木群落采伐后,由灌木层所形成的杂木灌丛类型,其组成常为林下成分,稍加保护,即可恢复为森林群落。鹅耳枥常长成小乔木。

  木灌丛报导只有1个群丛:鹅耳枥+桦叶荚蒾—大披针薹+大籽蒿群丛。

  水柽柳(水柏子)灌丛水柽柳灌丛主要分布于陕北及关中北部沙海子周围及无定河、延河、洛河及泾河的支流河谷砂质河漫滩上,耀县柳林附近香山下的河谷即有出现,海拔1000米左右。

  水柽柳株高25米,生长良好,每夏粉红紫色花开放,美丽芳香,灌丛一般都较疏散,受人畜践踩,外貌不整齐,伴生植物有赖草、艾蒿及莎草等。水柽柳不是柽柳,属水柏子属,也叫水柏子,外形易与柽柳混淆。

  紫穗槐灌丛本为人工种植,现已发展成为天然生长的灌丛。主要分布几遍及全省,尤以关中和陕北的河谷平原与沙地,平缓山坡也有。常见于铁路、公路两旁,堤岸、沙地、盐碱地及村边等地,地埂边也有分布。

  群落外貌整齐,呈条状或带状分布在道路两旁,或环式布于池或湖周,或成片分布于沙地、盐碱地及荒地上。建群种高1米左右,是一种阳性树种,在中性、酸性或碱性土壤上均可生长,根系发达,耐盐碱,抗干旱,单优势种,对其他灌丛排挤性强。群落中的伴生木本植物极少见,偶而可以有个别的毛白杨、刺槐、旱柳、小叶柳等乔木树等散生于内。草本植物有野菊类、狗尾草、白茅、芦苇、小飞蓬、茵陈蒿、狗牙根等出现于稍稀疏处。

  紫穗槐生长迅速、繁殖很快、适应性强,一经种植即自行繁衍,很快占据和扩大空间,排挤其他类别的草丛和半小灌木。

  黄荆灌丛秦巴山地均有分布,南坡柞水、洋县、城固及大巴山北坡的勉县等海拔400~1500米的山坡路旁或沟谷、石灰岩山地及河岸边的坡地上都可见到。好钙、耐旱,但又需一定水分的生境较为适生。

  群落的覆盖度为40%~80%,高05~20米,主要组成除建群种黄荆外,以云实最多,其他伴生灌木有野花椒、竹叶椒、冬青、白檀、黄檀、锦鸡儿、三叶五加;小灌木有白马骨、茅莓、菝葜等。草本层有白茅、菅草、艾蒿、野菊、荩草、前胡、野苎麻、狗尾草、野燕麦以及少量的紫花地丁、鳞毛蕨等。

  黄荆、马桑灌丛大巴山南坡海拔1500米以下低山丘陵有分布,黄壤、山地黄壤或山地黄棕壤。

  群落外貌呈绿色,丛状,参差不齐。盖度30%~50%,偶有达70%者。海拔稍低,黄荆与马桑共建群落成为共优群落。坡地马桑较黄荆为多,河谷西岸黄荆稍居优势,高海拔马桑占绝对优势。黄荆株高12~30米,马桑稍高于黄荆,为25~35米,二者均生长健旺,生活力强,萌生力强。坡地上的伴生成分为火棘、盐肤木、本氏木兰、荚蒾等;农耕地、河边则有大叶醉鱼草、木帚栒子、宜昌艹杭子梢、截叶铁扫帚、地瓜等。草本层植物一般种类很少,盖度20%~40%,主要优势成分白茅、细柄草、黄茅等。层外藤本有小木通、阔叶清风藤等。

  黄荆、马桑灌丛是人类砍伐森林后的次生群落,其消长与人类影响密切相关,丘陵低海拔平缓地因人类需要而仍要保留下来,山地则因土壤湿润肥沃则可垦为农田或加强管护很快恢复森林。

  白栎、短柄枹栎灌丛主要分布于大巴山南麓海拔400~1500米的低山地区。土壤为酸性黄壤。

  群落外貌绿色,林相不齐。白栎与短柄枹栎均萌生力强,虽经常人为破坏,但群落盖度多在60%以上。此间白栎稍占优势,盖度30%以上。伴生灌木有木、铁仔等,常见的还有化香、桦叶荚蒾、宜昌荚蒾等。草本层植物生长稀疏,盖度在20%以下,主要是蕨、白茅、白羊草、淡竹叶和地榆等。层外藤本植物有野葛、两种铁线莲等。

  本灌丛内散生有马尾松、华山松、杉木等针叶树种,若加以管护,可演变为针叶林。

  (二)山地次生常绿阔叶及落叶阔叶灌丛

  小果蔷薇、火棘灌丛较多出现于巴山南北坡的海拔1200米以下的石灰岩为基质的山地山坡上。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温和湿润,但具体部位却是石灰岩裸露,土层甚薄,石隙极多,土壤瘠薄,缺少水分的干旱特殊生境条件。虽属林木严重砍伐破坏后的次生植被,但群落仍具相当的稳定性。

  群落总盖度一般在70%左右,甚至更大,高度1~2米,灌丛中多具蔓生有刺灌木。外貌绿色团块状,与岩石相似,每逢春夏鲜花盛开,与绿色团块相陪衬,显得更加艳丽。灌丛的主建群层片的建群种是小果蔷薇和火棘,其他常见灌木成分还有云实、龙须藤、金樱子、黄连木、南天竺、圆叶乌桕、山莓、菝葜、三叶五加、黄荆、鸡血藤、山木通、铁线莲、算盘子、细刺鼠李、铁扫帚、盐肤木、大叶醉鱼草、金丝桃等。草本植物层常见的有荩草、野青茅、狗尾草、黄背草、荻、白茅、细柄草、贯众等。

  由于其系森林遭受破坏的结果,因而林内成分有少量原来林种的乔木的幼苗幼树,同时也存在着如保护较好则呈现出原来林种逐渐恢复的迹象。不过目前多数还承载着继续樵采的压力。

  荆条、火棘灌丛秦巴山地较为广泛出现,秦岭南坡湑水流域则多见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各种坡向的山坡上,尤以阴坡和半阴坡为最多。生境温暖湿润,土壤为黄褐土。

  群落外貌为黄绿色,水平结构均匀,绝大部分群落以荆条为优势种,高度30~35米,盖度35%,在干燥、向阳,土壤多砂砾质的生境中,火棘可稍居优势,其他伴生灌木有假木香蔷薇、冻绿、弗氏忍冬等。草本层盖度15%,以白茅和蒿为主,另有截叶胡枝子、茜草、龙牙草、日本臭草、求米草等。

  本灌丛原系落叶阔叶林受长期人为干扰而成。目前仍在继续放牧、樵采、人为摧残,短期内难以恢复成林。现调查得知有两个群丛:

  (1)荆条+火棘-蒿群丛。

  (2)火棘—白茅群丛。

  马桑、火棘、黄檀、胡枝子、冬青灌丛与马桑灌丛分布的广泛性相联系,是马桑灌丛中火棘发育成为次优势的建群种之一,同时优势成分较杂,马桑、火棘与黄檀、胡枝子、冬青等多优势种的杂灌群落。

  其分布较为广泛,大凡秦岭南坡、大巴山北坡和大巴山南坡均有分布,且有愈南则出现愈多和种类结构更杂之势。其生境为暖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基质除灰岩外,尚有花岗岩、砂页岩等荒山荒坡。

  群落总盖度80%,高度25~30米,灌木层除马桑、火棘、黄檀、胡枝子、冬青等多优势共建灌丛外,尚有弓茎悬钩子、木姜子、弗氏忍冬、盐肤木等,其中有些种高可及45米。草本层则有大披针薹、蕨类、荩草、岐茎蒿、茜草、野棉花等,盖度可及60%以上。

  本群落所在条件较为优越,水热极佳,但因人为破坏程度不等,而分异为各种群落,本群落即系优势种不明显的杂灌丛,即严重樵采,又有一定程度的保护。常见两个群丛:

  (1)马桑(火棘及其他)-蕨类群丛。

  (2)马桑(火棘及其他)—大披针薹群丛。

  秀雅杜鹃灌丛本群落分布在秦岭山地,尤以东段南坡更较常见,出现于海拔1900~2300米的山坡、沟道平缓处,阴坡、半阴坡均可生长。群落所在有的地势险峻,裸石嶙立,山风剧烈,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周围无高大森林,群落阳光充足。土壤是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弱质化棕色森林土,此类土壤厚约15~35厘米,但很肥沃,腐殖质含量较高,棕褐色,湿润,偏酸性,土壤具团粒结构,上覆以较厚的枯枝落叶层。陕西安康地区的宁陕县龙潭子等地即可见到。

  群落总盖度为60%~70%,高度2~3米,丛密度16丛/10平方米左右,株密度可达50株/10平方米左右,生态优势度021~034,多样性指数068~072。群落外貌为亮绿色,结构较为整齐,秀雅杜鹃及辽东丁香淡紫色的花朵点缀其间,甚为美观。群落生长型以中、小灌木为主,乔木、大灌木比例甚少(前者占群落成员的50%,后者不足10%,余为草本)。地理成分基本上为温带性质的分布属,其种数占整个群系的681%。

  群落中秀雅杜鹃居优势,平均高度17米左右,最高可达3米,株平均基经184~280米,最大可达3~4厘米,丛平均冠幅1米左右,最大可达2米,株/丛29~43,最大可达6,甚至于15。常见的伴随种有:辽东丁香、华帚菊,另有细枝线菊、陕甘花楸、陇塞忍冬等出现。有时下层有华桔竹出现,有时可见散生的亮叶桦,高度可达4米左右,白筋、湖北山楂、长穗小檗、卫矛等也在群落中出现。草本层盖度较大,可达55%~65%,优势者多为大披针薹和蕨类,盖度约为25%~30%,其他种类有北重楼、丛生稳子草、东亚唐松草、多花红升麻、大叶碎米荠、三脉紫苑、马先蒿等。有时草本层还呈现不明显的分层现象,即高度40厘米左右的多花升麻、蕨、马先蒿等组成第一亚层,其余种类高约10~25厘米,组成第二亚层。

  本群落为云杉林、冷杉林及桦木林破坏后次生演替而成的灌丛,如加以保护,有望恢复到桦木林。一般恢复云杉、冷杉林较为困难。

  本灌丛见有两个群丛:

  (1)秀雅杜鹃(+辽东丁香)—蕨群丛。

  (2)秀雅杜鹃(+华帚菊)—大披针薹群丛。

  秀雅杜鹃、辽东丁香灌丛其分布与秀雅杜鹃灌丛相同,在秦岭南坡所见系出现在海拔2100~2500米沟边大石块较多处。优势种秀雅杜鹃高26~30米,次优势种辽东丁香高16~30米。灌木层盖度50%~70%,群落中有高约5米的牛皮桦幼树。草本层以大披针薹和一种蕨占优势,盖度65%,其他成分与秀雅杜鹃灌丛相似。

  三、温性灌草丛

  温性灌草丛是由中温性的中生或旱中生的多年生禾草类植物为主要建群种和散生的落叶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由于生境或基质干旱,也难于自然演替为灌丛或森林群落。陕北及渭北黄土高原落叶阔叶林区域,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严重破坏,致使残林面积缩小。目前这种灌草丛仍占据相当面积。在陕西省境内仅有山地灌草一亚型

  山地灌草丛

  酸枣、黄蔷薇、蒿类、白羊草、黄背草灌草丛广布于黄土高原的中部和北部沟谷阴坡的典型灌草丛,如子午岭南缘的耀县凤凰山、寺坡、龙首村和文王南山等地,海拔1000~1300米即有出现。强烈的日照和较少的水分与瘠薄的土壤所构成的阳坡环境使其成分减少、盖度更低、群落高度更矮,外貌呈现灰绿色。

  草本层高度03~06米,多为05米,总盖度35%~40%,植物种类构成27~31种,多者达41种。建群植物以各种蒿类为主,有铁杆蒿、猪毛蒿、茭蒿、牛尾蒿等,次建群种为白羊草和黄背草。伴生成分主要有本氏木兰、萎陵菜、阿尔泰狗娃花、苦荬菜、一花山牛蒡、异叶败酱、柴胡、犁头草、藤长苗、达乌里胡枝子、糙黄芪、鹅冠草、中华落芒草等。此外尚有少数长芒草、韩氏隐子草、细叶远志等旱生植物的出现。稀疏的灌木株距约在2米以上, 04~08米不等,甚而有可及1米者,共有灌木8种,多数群落中仅有3~5种,以酸枣最普遍,次为黄蔷薇,其他还有小叶悬钩子、黄素馨、狼牙刺等。目前采药和放牧仍较严重。

  酸枣、河蒴荛花、茭蒿、中华落芒草、白羊草灌草丛广布于海拔650~900米的黄土高原南部台塬的沟谷阴坡和东部山地的北坡上,铜川地区,耀县的小垣凉水氽、移寨,稠桑的王睹村,下高埝的玉皇阁、赵家堡和药王山、宝鑑山等地极为常见,由于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人为活动强烈,环境旱化现象明显,植物群落种类少,植株低矮而稀疏,群落结构简单。台塬地区除农地、菜圃和河漫滩外,几乎普遍出现于沟坡上。

  草本层高度一般04米,覆盖度40%。群落种数最少18种,多至42种,大多为20~30种,以茭蒿与本氏木兰最占优势,多度大,分布普遍,分盖度都在5%~10%间,地上部分的相对植物量(重量)占15%~ 20%。其次丛生禾草中华落芒草、白羊草亦占显著地位。其他主要种类有阿尔泰狗娃花、苦荬菜、野菊、西山萎陵菜、韩氏隐子草、长芒草、犁头草、紫花地丁、草木栖状黄芪、多花胡枝子、细叶远志、一花山牛蒡、萎陵菜等,大都系旱中生植物。中生植物有地榆、当药、柴胡、异叶败酱、百蕊草、白茎雅葱、沙参、华北兰盆花、裂叶堇菜等,数量都很少。本类型还出现较多杂草,如狗尾草、太阳花、飞蓬、小花鬼针草、小蓟、藤长苗、猪毛蒿等,此乃人为活动频繁的标志。有些群落地段于草本层之下还有中华卷柏构成的不连续的地被层,覆盖度高者达40%。散生的草本中的灌木不但种类少至3~4种,个别达6种,而且植株低矮仅04~06米,往往与草本层分异不明显,株距2米左右,主要灌木为酸枣,次为河蒴荛花、小叶悬钩子,偶而出现杠柳、扁核木、乌头叶蛇葡萄和小叶锦鸡儿,小冲沟的陡壁上偶有大果榆残存。

  本灌草丛多与坡耕地插花分布,且由于过度放牧和反复垦殖,致使群落外貌零乱,杂草侵入,生境更加恶化,应制止陡坡开垦和发展人工林。

  酸枣、本氏木兰、蒿类、白羊草、长芒草灌草丛这也是分布海拔最低(600~900米)、面积甚广的类型之一。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南半部与台塬沟谷区的阳坡和山地的南坡上。耀县的药王山、义和村、王睹村、西独冢、宝剑山等地均有出现。由于环境更干燥、土壤瘠薄,人为活动强烈,群落外貌呈现单调的灰绿色,植物种类更少而分布更稀疏,群落覆盖度小,许多裸露地面历历在目,群落结构简单零乱,旱生化特征更加明显。

  草本层高度界于017~045米,多为030~035米,覆盖度20%~30%,群落组成种类14~30种,以20种上下为最多。建群种有茭蒿、猪毛蒿、本氏木兰等个体多,植物量大。优势植物有白羊草、长芒草、阿尔泰狗娃花、苦荬菜、西山萎陵菜、糙黄芪、达乌里胡枝子、狭叶米口袋、韩氏隐子草等,它们叶片狭窄、多覆绒毛,旱生特征十分突出。其他草本还有蒙古芯芭、中华落芒草、毛鹅冠草、萎陵菜、细叶远志和狗尾草、小花鬼针草、小蓟、黄鼠草、藤长苗、地锦、中华兔丝子等。散生的灌木仅1~2种,即酸枣与河蒴荛花,前者分布普遍,株高025~040米,后者则在土壤肥厚处散布。

  此类灌草丛常与山坡农田、村落镶嵌分布,零乱破碎。放牧、垦殖破坏相当严重。

  酸枣、荆条、茭蒿、白羊草、长芒草灌草丛本类型分布于石灰岩基质上覆以薄层风积的黄土上,耀县药王山东侧的南向山坡上,海拔800~900米。草本植物的一般高度02~03米,覆盖度20%。群落组成约20余种,白羊草、长芒草与茭蒿为主要种类。前二者多度大但盖度较小,后者个体数量、盖度与植物量都比较占优势。其他植物有本氏木兰、猪毛蒿、阿尔泰狗娃花、野菊、苦荬菜、黄鼠草、达乌里胡枝子、隐子草、米口袋、西山萎陵菜、茜草、二色补血草等。散生的灌木有酸枣、荆条和河蒴荛花。

  本群落多靠近庙宇和道路,受人的活动影响强烈,外貌零乱,偶有栽植侧柏出现。

  荆条、酸枣、黄背羊灌草从本群落在渭北和陕北南部低山丘陵地区广为分布,大多系大片森林破坏后水分条件亦不很差的地方都有出现。

  群落的建群层片为草本层,生长茂密,主要由黄背草组成,覆盖度约60%,高06~08米,在水分条件优越的地方,盖度可达90%,高可达1米以上。其他草本植物有白羊草、萎陵菜、大油芒、蒿类、劲直柴胡、白头翁、荩草和鸡眼草等。散生于草丛中的灌木以荆条、酸枣为常见,伴生植物有花木兰、虎榛子、野山楂、小叶鼠李、胡枝子等。灌木分布稀疏不成层,植株低矮,高仅1米左右。

  本群落是演替中的过渡类型,由于过度放牧和垦殖,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日薄,应禁牧、保水土,促进森林发育。

  荆条、酸枣、白羊草灌草丛本群落也是落叶阔叶林反复砍伐破坏后产生的次生植被,与上述荆条、酸枣、黄背草灌草丛不同之处在于它分布在水分条件更差的地方,渭北黄土高原的低山丘陵、黄河峡谷都有分布。群落所在地的土层不厚,或土层尚厚但水分较差,或土壤持水力差与夏季温高蒸发量大相结合只有旱中生植物可以适应。在陕北大致都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林隙或林缘地带的条件较差处。

  白羊草秆丛生,具下伸短根茎,能适应缺水环境,为旱中生植物,形成群落,但覆盖度常不超过50%,株高03米。整个群落的种类组成很简单,群落中稀疏的灌木以荆条、酸枣为主,可约1米。此外其他灌木及草本植物不多,有时有狼牙刺、黄蔷薇、杠柳、兴安胡枝子、萎陵菜、苦参、大油芒及缘毛鹅冠草等。

  本群落也是植被次生演替中的一个过渡类型,限牧停垦、水土保持、土层增厚、植被逐渐恢复。

  黄背草、美丽胡枝子灌草丛黄背草和美丽胡枝子都是山地常见植物,对环境要求不严、适应性强。本群落是黄土高原南部及秦岭山地(尤其东段)南北坡常见的次生灌草丛。所在海拔一般都在1000米左右或以下土壤中性或微碱性。

  群落外貌不整齐,灌木稀疏,有时丛生,有时散生,高1~15米,其他灌木种类还散生有连翘、盐肤木、黄栌、榛子、兴安胡枝子、野山楂、灰栒子、溲疏、绣线菊等。草本层的覆盖度可达80%~90%,以黄背草为主,高约05~08米,其他草类有野古花、唐松草、白羊草、白茅、鹅冠草、薹草、蒿类、地榆、早熟禾类、中国萎陵菜等。在群落中还有栓皮栎、山杨等乔木树种散生其内,这是夏绿落叶阔叶林破坏后的残留植物或者是附近为阔叶林分布的证明。

  荆条、酸枣、黄背草、白羊草灌草丛分布于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低山、丘陵和残塬地区,海拔1000米左右及其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在沟壁陡坡上较为多见。土壤为淋溶山地褐色土和碳酸盐褐色土,地表常有碎石屑、石灰质结核和裸露的石灰岩,较干燥,冲刷现象较严重。渭北山地南北及秦岭东段较为多见。

  群落外貌很不整齐,明显地显示出高度变化上的灌木层和草本层,总覆盖度60%。共建种黄背草和白羊草均为旱中生禾本科多年生高草类,高08~12米,在一些地方,二者可各自占优势,形成单优势的草本层,其他草本植物尚有狗尾草、野燕麦、中国萎陵菜、马唐、远志、蒿类、蓬类和白茅等,在土层稍厚处,白茅可居草本层的优势地位,因而形成有白茅参与的灌草丛。灌木稀疏散生,以刻叶荆条和酸枣为最多,乃常见的旱中生中温植物,根系发达、深长、萌生力强,能适应土壤瘠贫干旱的环境,高06~10米,其他灌木很少,有胡枝子、扁担格子、杠柳、狼牙刺等个别植株散于其间。

  本类型是植被演替的一个过渡类型,由于过度放牧、樵采和垦殖,植被覆盖度日趋降低,地表植被日益退化。

  黄蔷薇、杂类草灌草丛分布于黄土丘陵低山顶部或山前残塬梁地脊部海拔1200米左右,渭北子午岭南缘的耀县长巷村与苟家山之的山梁上部,小麻地、店子海河后侧、东侧山顶等地即有出现,土层较厚,水分适中。

  以中生多年生杂类草与禾草为主形成的草本层,高025米,盖度40%~60%,主要种类有苦参、地榆、中国萎陵菜、本氏木兰、大披针薹、野古草、大油芒。其他草本有牛尾蒿、铁杆蒿、石竹、华北兰盆草、异叶败酱、一花山牛蒡、柴胡、黄芩、返顾马先蒿、多花胡枝子、蓬子草、白头翁、黄精、细叶百合等。此外还有少量黄背草、白羊草等旱中生禾草出现。总种数约30多种,夏季8月,黄、白、兰、紫等色花朵杂陈其间,群落外貌较为华丽。

  散生的灌木以黄蔷薇最为普遍,有的群落中出现狼牙刺、连翘、山杏、弗氏忍冬、水栒子、毛叶探春等,高08米,株距3~4米。

  按其组成见有两个群丛:

  (1)狼牙刺、黄蔷薇、苦参、本氏木兰、大坡针苔灌草丛。

  (2)黄蔷薇、狼牙刺、连翘、百年草、杂类草灌草丛。

  本群落是落叶阔叶林破坏后的产物。

  黄蔷薇、蒿类、大油芒灌草丛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南部低山地区沟谷阴坡海拔约900~1200米间,耀县、旬邑、宜君等地出现,如耀县龙首村、浪义村、凤凰山及小丘宋庄等地均可见到。群落种类组成丰富,草层较高和覆盖度较大,外貌鲜绿,这些都反映了阴坡土层较厚、水分条件好、生境较为优越等环境特征。

  群落主要层的草本层高度一般为05~06米,少数可达07米。总盖度45%~60%,种类组成一般35~50种,最多55种,建群种为铁杆蒿、猪毛蒿、牛尾蒿、茭蒿和大油芒。主要伴生植物有本氏木兰、多花胡枝子、中国萎陵菜、异叶败酱、柴胡、大披针薹、黄芩、地榆、一花山牛蒡、沙参、大丁草、花锚、野菊、日本凤毛菊、防风、白头翁、中华落芒草等。进入8月,黄芩、异叶败酱、中国萎陵菜、防风、石竹、地榆等的各色花朵盛开,群落外貌斑斓多彩。草本层之上散生的灌木总计约19种,一般为6~9种,高约08米,主要种类为黄蔷薇,其次为狼牙刺、艹杭子梢、欧李、小叶悬钩子、连翘、、虎榛子、弗氏忍冬、陕西荚蒾、水栒子等,常分别出现于不同群落之中。个别群落中还偶有小叶杨、苦木及山杨幼株等。

  从群落的组成成分看,本灌草丛显系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类型。当今的立地条件仍较为适宜于发展森林,实际上不少地方已有人工刺槐林分布,生长良好,林相整齐,因此本灌草丛所在的地区已成为发展人工林的主要地区。

  茭蒿、长芒草灌草丛陕北子午岭两侧黄土高原最长见的共建种灌草丛,一般见于海拔1300~1500米的阳坡、半阳坡,半阴坡也偶可见到,有时还出现在梯田埂畔上。茭蒿为多年生半灌木,叶小并被以灰色茸毛,长芒草广见于黄土高原,细长内卷的叶片,把数量很多的气孔深藏里边,种子越冬,叶鞘有珠芽等旱生特征十分明显。粗骨褐色土,干燥坚实,结构性差,有机质少,强碳酸钙反应。

  群落总盖度一般60%,而共建种的茭蒿即占去34%,长芒草占9%。其他较重要的铁杆蒿、兴安胡枝子等盖度均不过1%。盛夏时节灰绿色的茭蒿丛中点缀着暗绿色的铁杆蒿矮丛和长芒草高高伸出、迎风摇曳的树枝,人们可远眺其特殊的外貌景象。伴生的种类有白草、中国萎陵菜、阿尔泰狗娃花、丝胡枝子、鸡峰山紫云英、鬼麻油、狭穗莓系、白头翁、晚熟闭穗等。此外还偶有前胡、厚穗宾草、铺散闭穗、西山萎陵菜、甘草、远志、牛尾衰、缘毛鹅冠草、艹洽草、大油芒、茵陈蒿、狼尾巴花、二裂萎陵菜、米瓦罐、四季青等出现于低凹湿润之处。按照高度可以分为两个层片,即高04~06米的茭蒿、铁杆蒿、长芒草、牛尾蓑、缘毛鹅冠草、艹洽草、甘草、丝胡枝子等为第一层片,其余草本多在025米以下为第二层片。

  本群落有时也有个别木本侵入,如边缘部分常见有酸枣、木本铁线蓬,黑格栏(柳叶鼠李)等。

  大油芒、苦参灌草丛本群落分布地区与前者基本相同,但远不如前者分布普遍,富县太白镇中咀梁即有出现。海拔1100米上下,坡度15~35°,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均宜。群落所在土壤为轻度发育的碳酸盐褐色土,表层6厘米内有机质含量323%,pH值74~80,强碳酸钙反应,剖面具轻度片蚀现象。群落盖度45%~80%,随坡度、坡面和水分状况而差异较大,愈湿愈大,干旱阴坡就没有出现了。

  群落建群种为大油芒和苦参。前者系根茎禾草,能深钻土内,后者为根蘖性半灌木,主根粗大,入土常深达1米以上。翠绿色的大油芒草群中,稀疏而均匀地点缀着绿色而较高大的苦参,使群丛展示出独特外貌。建群种之外兴安胡枝子和翻白草也具显著意义。另有以下常见植物:西伯利亚长芒草、艹洽草、鸡峰山紫云英、黄背草、薄雪草、野豌豆、晚熟闭穗、前胡、百蕊草、缘毛鹅冠草、狼尾花、堇菜、马牙草、细叶远志、鬼麻油、狭穗莓系等。偶然可见的有多花米口袋、细叶米口袋、凤毛菊、野亚麻、黄华、刺儿菜、阿尔泰狗娃花、长芒草、四季青、唐松草、细叶粟麻、粗糙紫云英、柴胡、白草、山丹等。此外藤本植物茜草和蛇葡萄也有出现。群落结构可分为两个亚层:苦参、缘毛鹅冠草等高60厘米左右为上层,其余各种高20~25厘米左右为下层。

  本群落是在采伐或火烧迹地上发展起来的,若停止樵采、严加保护则会较快地形成灌木丛以至于乔木林。

  四、暖性灌草丛

  陕西省的暖性灌草丛主要是暖温带山地森林破坏后次生而成的中生或旱中生禾草为主的次生植被类型,最南部大巴山南北的灌草丛也属这一类型,惟其成分中亚热带区系有所增加或者说常绿成分出现或增加。

  (一)禾草灌草丛

  白草、兴安胡枝子灌草丛以白草和兴安胡枝子为共建种的群丛,是子午岭周边黄土地区较多见的灌草丛,富县太白镇中咀梁的阳坡和半阳坡即可见到片段。由于豆科与禾本科共建,因而土壤肥力较高,系粗骨褐色土,但含有机质较多(表土8厘米以内为337%),结构较好,下层有石灰性假菌丝体。

  群丛密度较大,总盖度80%左右,白草生长旺盛,分盖度达75%,兴安胡枝子为次优势种,数量不少,分盖度却只有28%。其他常见植物有翻白草、苦参、甘草、晚熟闭穗、白头翁、芦豆苗等;数量较少仍可见到的有狭穗莓系、西伯利亚长芒草、长芒草、大油芒、马牙草、缘毛鹅冠草等禾本科草以及茭蒿、铁杆蒿、阿尔泰狗娃花、小蓟、萎陵菜、向茎雅葱、鸡峰山紫云英、薄雪草、二裂萎陵菜、前胡、远志、甘遂、紫花地丁、太阳花、薄萝蒿、败酱、茜草、多头花、刺蓟、唐松草、狼尾花、野菊、线纹马先蒿、牡蒿等杂类草。本群丛草本营养层集中在02~04米,无明显分层现象。

  白草、狼牙刺灌草丛分布于黄土高原中南部诸岛状土石山地海拔1000米上下阳坡、半阳坡的中、上部,坡度以20°~40°为多,陡坡或黄土崩塌体上也偶有所见。粗骨褐色土,有机质含量低,表层仅含298%,结构性差,多为块状,强碳酸钙反应,剖面发育不明显。

  建群种狼牙刺旱生结构显著,叶和果上均被以白色茸毛,白草生长旺盛为草群的主体。灌木层以狼牙刺为主,盖度一般为25%~40%,最多50%,散布于群落之中,高约1米左右,呈暗灰绿色。伴生灌木杂以黑格栏、文冠果、黄蔷薇、北京丁香、木本铁线莲、黄榆、紫丁香、酸枣、弗氏忍冬等,此外尚偶可见到花叶海棠、小叶悬钩子、马棘、胡颓子、鬼箭、锦鸡儿、扁核木、甘肃小檗、柔毛绣线菊等。草本半灌木层的总盖度50%以上,草层高01~04米,优势种为白草,其分盖度22%以上,茭蒿、铁杆蒿、兴安胡枝子、中国萎陵菜、白头翁等也较为重要,此外尚有晚熟闭穗、西伯利亚长芒草、绿毛鹅冠草、长芒草、芦苇、铺散闭穗、大油芒、黄背草等禾本科草以及甘草、前胡、茜草、丝胡枝子、阿尔泰狗娃花、狭穗莓系、芦豆苗、远志、多头麻花、鸡峰山紫云英、鬼麻油、列当等杂类草和半灌木。

  黄背草、细柄草灌草丛分布于陕南大巴山南北的岗地、丘陵和低中山坡地,海拔800~1100米左右,山地垂直带可达1500米高度。主要为酸性土或石灰性土壤上。

  在水湿条件较好处,阴坡或河谷地、低岗地盖度可达80%以上,但水湿条件差的阳坡盖度仅约40%,除优势种黄背草和细柄草以外,伴生植物有野古草、桔草、金茅、白茅、白羊草、宽叶隐子草、芒草等。散生的乔灌木树种有白栎、黄檀、化香树、白檀、算盘子、白马骨等。

  黄背草、细柄草灌草丛所在地的土壤水湿条件尚好,可选宜林地或部分作为农垦地。

  羊胡子草、野山楂、小果蔷薇灌草丛主要分布在陕南商洛和安康地区东部海拔400~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区,土壤较肥厚而湿润。

  群落外貌不整齐,结构较复杂,总覆盖度60%~70%。灌木层稀疏,优势种为野山楂和小果蔷薇,高约1~15米。其他伴生种类杂乱,山胡椒、卫矛、鼠李、悬钩子和藤本植物三叶木通、葛藤、几种野葡萄、爬山虎散生其中。草本层羊胡子草占优势,伴生种有黄背草、白茅、小根蒜、锦枣儿、百合、星宿菜、狼尾花、夏枯草、地榆、白头翁、山丹、北柴胡、白羊草等多种中生草类。群落中还散生有栓皮栎、化香、白檀等乔木树种散生其间。

  本群落是森林植被破坏后或由中生草甸发展而来,群落中散生的乔木树种生长良好,从群落的发展趋势看,很有可能向森林植被的方向发展。

  黄背草、算盘珠子草灌草丛其分布与上一灌草丛相似,大致仍以低山、丘陵地区为主、惟海拔略低,是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土壤为黄褐土、酸性或微酸性。

  群落低矮、不整齐,灌木层稀疏,呈小片状生长,建群种算盘珠子是酸性土壤上的指示性植物,耐干旱、喜阳光,生长茂盛,高约05~10米,其伴生植物有荆条、野山楂、芫花、映山红、盐肤木、黄栌、胡枝子、扁担杆子等。草本层以多年生的禾本科植物为主,优势种为黄背草,伴生种有白茅、白羊草、雀麦及白头翁、地榆、萎陵菜、鼠尾草、黄芩、鸡眼草、夏枯草、星宿菜、狭叶珍珠菜、金丝桃、锦枣儿、蒿类、萎陵菜等。

  白羊草、黄荆为主的灌草丛本群落也是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后的次生植被,分布广,陕南大巴山南北和秦岭南坡东端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比较多见,生长于土层肥厚而湿润的微酸性黄褐土上。

  群落结构较为复杂,多由中性喜暖的植物所组成,亚热带成分有所增加。但在一些生态条件较差处,常呈现纯丛状。在湿润而肥厚的土壤上,建群种杂乱不明显,特别是森林植被破坏后的地区,大量出现萌生的幼树。灌木层高度相差悬殊,从05~25米各不相同,主要优势种黄荆根系发达,萌蘖力强,生长旺盛,伴生种很多,常见的有山胡椒、鼠李、皱叶鼠李、勾儿茶、野桐、算盘珠子、盐肤木、扁担杆子、多花蔷薇、芫花、映山红、白檀、胡枝子。灌丛中间杂以多种乔木树种,为茅栗、栓皮栎、黄檀、化香等。草本层植物种类繁多,以禾草类占绝对优势,高草层高约1米,主要优势种为白羊草,其次为黄背草,其他种类有芒、雀麦、鹅冠草;低草层常见的有萎陵菜、白头翁、珍珠菜、地榆、蒿、牛至、河南鼠尾草、丹参、鸡眼菜、柴胡、苍术、锦枣儿等。

  白茅灌草丛分布在秦岭南坡和大巴山南北的河谷、盆地、河漫滩上的阶地、山地及丘陵地带,海拔800~1500米。群落所在地的地势平坦、土壤结构良好,土壤相当湿润。白茅生活力很强,不同生境均可出现。白茅草丛的形成是反复耕垦撂荒或火烧破坏的结果。有些地段白茅生长密集,地下茎很发达,相互交织成网,其他植物很难侵入,可以形成几乎是纯白茅草丛。

  白茅灌草丛的草本高度一般07~10米,盖度50%~70%,白茅居优势地位,分盖度可达20%~30%,除白茅外,金发草、蕨、珠光香青等也形成5%~10%的盖度。常见的草本植物还有芸香草、荩草、野古草、狗牙根、二色萎陵菜、瓜子金、细叶苦荬、苦荬菜、风轮菜、蕺蒎菜等,有时伴生的还有宽叶隐子草、大花臭草、金狗尾草、白羊草、毛画眉草。散生的灌木有白檀、算盘珠子等。

  黄茅草灌丛其分布与上述灌草丛基本相似,出现也很普遍,大约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和河谷地带,差别在于本灌草丛只出现在大巴山南北坡,尤以南坡较为多见。多生长在石灰性的钙质土壤上。

  群落种类较为单纯,层缘极不明显,总盖度40%~60%以下。黄茅在群落中居绝对优势,盖度可达30%以上,高04~06米,最高可达12米。除黄茅外,竹叶茅、拟金茅也常形成5%的盖度。其他常见草类还有芸香草、黄背草、苞子草、狗尾草、细柄草、地榆、蒿类等。

  (二) 杂类、蕨类灌草丛

  小黄构杂类灌草丛在秦岭南坡或大巴山南北坡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区较多分布,为处于次生演替初期阶段的灌木和草本混生,但以灌木为优势种的先锋性灌草群落。

  小黄构灌草丛出现于秦岭南坡旬河下游菜湾镇等海拔500米以下的荒山坡上,阳坡、半阴坡均有分布。土壤质地为壤土,有机质含量536%,pH值849,土层厚度10厘米左右,颜色为棕色。

  群落外貌呈绿色至深绿色,结构团簇状,群落总盖度40%~50%,高度05米左右,丛密度416丛/10平方米,株密度1284株/10平方米,生态优势度为038,多样性指数057。小黄构在群落中占优势,显著度5415%,优势度6140%,丛密度304丛/10平方米,株/丛平均313,最大可达18;株基径均小于05厘米,丛冠幅在02~05米之间。常见的灌木种类有狼牙刺、荆条及多花胡枝子、白指甲花、铁扫帚等。草本层盖度25%以上,中华卷柏盖度较大,可达15%,分布于岩石裸露处,常见的草类还有白羊草、黄背草、朝阳青茅、荩草、大披针薹、青甘韭、远志、西山萎陵菜、异叶败酱、掐不齐等。

  目前仅记录了1个群丛:小黄构—中华卷柏群丛。

  本群落系森林破坏后,开垦种植,水土流失日甚,不利种植而由草本群落(为黄背草群丛)演替而来,为矮疏灌草丛类型,如加以保护,可发展为灌丛,进而恢复森林。然而目前放牧啃食刈草,大有衰退为草本群落的趋势。

  茭蒿、黄背草、酸枣灌草丛陕北南部到陕南秦巴山地海拔800~1300米范围内各类土壤、各类坡度和朝向的坡地和土坎上,具体立地条件干旱瘠贫的土壤上或经过开垦放荒的陡坡上,原来为酸枣灌丛分布,后来由于超限度的反复连续践踏、啃食,开垦等不合理开发致使木本种类减少、草丛盖度衰退,生境更加干旱,植被更加稀疏,仅留下以灌木酸枣和艾蒿、黄背草(陕南)或白羊草(陕北)为优势的较为稀疏的灌草丛,其盖度不超过40%,有时仅为25%~30%。本群落在陕南与过度利用有关,其混杂的草灌大多为中生植物,而在陕北则多系具体条件干瘠所致,因而其草灌成分大多为旱中生或旱生。同时在陕北和关中多见分布于沟边、地坎和土崖畔边即狭小的较危险的人迹罕至处,而陕南则要在路边、河边、山脚等人类活动频繁处。

  蕨类草丛蕨也叫如意菜,广布陕西南北,尤以秦巴山地为多。以蕨为优势的草丛在海拔200~1200米的林缘及荒坡较为常见,撂荒地弃耕层也会演变成此类草丛。

  群落多呈小片分布,群落外貌较整齐,生长均匀。盖度一般在50%左右,最大可达90%。草层可分两层:上层高07~10米,以蕨和禾本科草类为主;以下则为下层,多为双子叶植物。蕨类在草丛中占绝对优势,盖度可以占到40%~70%,草丛中常见的禾本科植物有白茅、野古草、黄背草、芒,其他杂类草有香青、蕺菜、风轮菜、蓼、白果草莓、东方草莓等。

  杂类和蕨类灌草丛同时是暖温带的次生灌草丛,都是森林反复严重破坏后放荒而成,所在区域的气候水热条件都很好,但基质和人为条件不佳、破坏和干扰严重,因而造成今天灌草丛植被的现状。杂类灌草丛是继续反复人为严重破坏的结果或者说具体生长地在当前已一般无法恢复灌丛或林木。蕨类灌草丛靠近森林,生境条件极佳,如加强保护或停止破坏即可恢复灌丛或森林。

相关知识

第二节 主要植被类型
城市化对成都市植被景观格局影响研究
第四节 植被分区概述
《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
灌丛沙丘形成演化及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的主要进展
高寒灌丛土壤碳循环研究获进展—新闻—科学网
荒漠区狭叶锦鸡儿灌丛的微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东部窄叶鲜卑花灌丛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第二节 园林灌溉系统
河道景观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网址: 第二节 灌丛与灌草丛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2315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采菊东篱下”菊科系列篇之七:波
下一篇: 《寒菊》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