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
之
花馍
花馍是民间传承上千年的面塑文化
是百姓承载礼仪
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和艺术价值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
了解一下这项非遗
花馍介绍
“花馍”也称面花,用特制优质面粉制成。制作精巧,造型美观,色彩艳丽,栩栩如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民俗特色。适用于老人过寿、小孩满月与过岁、婚丧嫁娶、献奠祖先等场合。白水民间每逢四时八节、红白喜事,巧手妇女运用简单工具,丰富的想象施展技艺,制作出精美的面花或花馍,深得人们喜爱。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闻喜花馍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馍发展历史
舜禹时代,出生于闻喜的后稷在此教民嫁穑,中国农耕文明的第一粒种子生根发芽的时候,闻喜花馍也应运而生,传承到当下。
隋唐时期,文化艺术空前发展,礼尚往来蔚然成风,用于婚丧嫁娶、立梁上柱、祝寿贺喜、走亲访友的闻喜花馍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浓郁的社会氛围,人们形成了“有事必有馍,有馍必成事”的说法。隋唐的社会氛围更一步提升了闻喜花馍在百姓生活中的应用,以使更多百姓认可并接受,为后期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闻喜花馍艺术源于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初期,是一种用陶质、土质、木质、面质等原料捏制而成,替代人、马、牛、羊、猪等活物的实物,用于祭祀神灵,主要用于民间祭祀活动。有传言,春秋时期,有一位姓卫的姑娘,心灵手巧,以制作精美的花馍而名扬千里,她所捏制的花果、鸟兽、人物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被皇帝封为御官,向百姓传授花馍的技艺,被尊为闻喜花馍的创始人。
花馍制作工序
花馍的制作要经过九道工序:首先用筛子、簸箕筛小麦,簸净土杂,再用水淘洗,而后装进竹篮或布袋放在阴凉处凝水,存放一日,便于麦粒皮与麦粒分离。第二步是专门选取头两遍最白精粉,再用最细的丝制面箩过一遍,去掉其中的粗粉粒和碎麦皮。第三步是选取少量特制酵母掺进一定数量的笼面,用水搅和后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初期发酵。第四步是酵面发好后,按蒸馍量的多少掺进等量面粉,用温水和匀后进行揉制,至少要反复揉八遍,以瓷光有筋、软硬适度为标准,软硬度较为重要,硬了蒸不虚、易裂口,软了易变形。
第五步是捏形,通常由大家公认的能婆婆、巧媳妇担当,她们凭自己高超娴熟的捏塑技术,依据提前商定好的花馍品种,主体、配件分开捏制或一体捏制。第六步就是把捏好的花馍雏形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用棉被盖好,让其适度发虚。第七步是开水上笼,急火上气,笼圈封严,大小分蒸,落气出笼。第八步是花馍出笼后,趁热用食品色点染、描绘。第九步是待花馍晾妥后,根据形状总体的需要,用竹签插上陪衬的面花,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面塑艺术品。
食物寓意
花的花饰以神态自然的花鸟虫鱼蝴蝶、蔬菜杂果、猴献桃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新婚夫妇的恭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五月端午或婴孩满月时,由舅家送外甥一个特制的大型圆圈面花,群众叫“曲莲”,上面捏塑着鱼、龙、莲花之类,鱼指五谷丰登,吉庆有余;龙指时运亨通,青云直上;莲指幸福花开,喜气迎门。
所有花馍的内容都象徽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花馍传承价值
花馍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多样,色彩斑斓,是一种独特的面塑艺术,展现了民间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品。
花馍作为一种民间风俗,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功能的民间艺术,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是一种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民间艺术。
花馍不仅是指尖上的艺术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个精彩缩影
也是舌尖上的美食
更是心尖上的情结
所以我们要珍惜和传承
花馍这项文化遗产
照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图文编辑:高梓皓
指导教师:周子芮
相关知识
“郧西七夕”文化花馍技艺非遗传承人卢芸:巧手做花馍 指间传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 你见过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 你见过吗
【家国同心 探访最美】讲述“她”故事 最美家庭事迹展播|非遗传承 魅力花馍
匠心传承 生生不息——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海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打铁花ppt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插花传承项目课程
苏三美的花馍艺术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10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址: “古老面点艺术,时代匠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75289.html
上一篇: 山东馒头“花饽饽”大火,传统手工 |
下一篇: 舌尖上的中国 以花为食材在中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