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花馍
作者:张向亮
花馍又称面花,既能食又能赏,对大部分人来讲可能并不陌生,尤其咱陕西人,在陕西关中平原这块大地上,花馍就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于从什么时期兴起本人没有做过太多的研究。花馍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民风,更是一种民俗地域文化。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又彰显了当地的文化礼仪。
上世纪90年代初莲花寺袁寨村迎亲队伍张涛摄
从我记事起,花馍在民间作为婚丧嫁娶,拜寿祭祀,亲戚间相互走动,作为礼物联络感情是不可缺少的主题。亲情的远近,血脉的亲近,花馍起着极其重要的纽带。尤其在农村,复杂的宗族关系,通过一个花馍便可辨其辈分大小。花馍的种类很多,在民间流传地域很广,各地的风俗不同,各地的花馍具有各地方的特色以及它的代表性。据我所了解,在陕西关中渭河流域两岸这一带,对花馍就有着浓厚的文化和情感。别的地方先不说,今天我就说一下陕西渭南华县这一带的花馍。
华县地域也很大,大致分三个板块,山区、塬区和平川区。山区和塬区的人对花馍的讲究比较少,就是平川地区各村之间也略有区别,各自的叫法不同,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详细要说就以华县北沙村的花馍“谷卷”为例说起。
说到这里咱就先说说“谷卷”的形状。“谷卷”形似老虎,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碗口粗状的面条做身,盆口大的头,长短一尺五六,对没见过的人来说,光它的大气就觉得很有意思。头部也是由形态各异的花馍组成,面捏菊花为眼,鱼形为眉,凤鸟做鼻或猫形雀形多为双耳,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就连牙、舌、须、胡也拧捏有形,一个“王”字插在头中,表示百兽之王。粗壮半弯的身躯上插满用面捏拧的各种花草、孔雀开屏、二龙戏珠,都是面花中的一绝。色彩装点、面花捏蜂蝶点缀尤为美观。小到指甲盖大到拳头,组合在一起,既显老虎的威严又不失花馍的美丽,一个稍大点的鱼形或者龙形花馍做尾,组成一个完美的组合。
“谷卷”又叫“大老虎”,有“大老虎”当然就有“小老虎”了,“小老虎”称作“立老虎”,今天在这里我就随带把“小老虎”的形状及工艺制作也给大家讲解一遍。“小老虎”头部和身部花形同“大老虎”的花形基本相似,只是体型缩小艺术难度增大。蒸“小老虎”前要准备三个吃饭的瓷碗,把碗扣倒,在碗背面轻刷一点食用油,防备蒸熟后馍与碗粘连。搓一个碗口粗七八寸长的面条,面条两端顺着用刀正中劈开各二寸多长,捏上花形,形似“老虎”的四条腿。做好放在倒扣的碗背上,顺碗自然弯曲,连碗一起上笼屉蒸,蒸熟的花馍已定型,取出碗,一个形似拱形站立的“老虎身”就已完成。插上面捏的头、尾,再插上面捏的花花草草,一个活灵活现、小巧玲珑、活泼可爱的“小老虎”就算大功告成。色彩装点非常精美。
“谷卷”,“立老虎”不但叫法不一样,形状不一样,用途上也不一样,各自具有各自的代表性。像“立老虎”三个是一个组合,意思就是,送亲戚必须送三个才对,否则就错。而且它还是相对性的。“立老虎”在立柱上梁、乔迁新居时才能用上,其他事上很少用。一般情况都是娘家送给女儿家或者是女儿送给娘家。至于其他亲戚就不是送“立老虎”了,而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圆形花馍,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再说 “谷卷”,“谷卷”一般用在结婚、全灯,孩子过满月。我总结了一下“谷卷”基本上都是做舅的送给外甥,做舅的一生要给外甥最少要送二到三次“谷卷”。外甥小时满月要送一次,外甥全灯要送一次,外甥长大结婚要送一次。有人可能要问没舅那就没人送了?不是的,在农村舅家最大,舅家就是外婆家,这是一个层次,即使没舅和外婆,只要有人顶门立户这个花馍就得有人送。这就是农村的讲究,也是延续下来的风俗。
结婚的花馍不仅仅只是一个“谷卷”,还有一种叫“箔子”馍。要知道“箔子”馍,先说一下“箔子”是啥。“箔子”简单讲是用指头粗状的竹棍编织,形似大型的竹帘,因为密度不大,间隔缝隙,通风性好,把有些农作物平铺在“箔子”上方便晾晒。“箔子”卷起竖立形似柱子,把单独的花馍由下而上,由多到少,由小到大,一层一层用毛线顺着“箔子”绕圈绑上,最后到顶绑一个花瓶形状的大花馍。堆在婚礼礼堂旁,一边一个,远看如龙盘柱,非常好看。这组花馍一般是新郎的姑姑送给新郎的。这组花馍的数量较多,用面量大,费工费时,新郎若有一个姑姑是不好完成的,一般由新郎的两家亲戚商定才能完成,所以制作这种花馍的不是很多。随着时间流转这种花馍已逐渐消失。
结婚是件非常隆重的事,不只是男方要蒸花馍,女方也是要蒸花馍的。女方蒸的是单个形花馍,一个花馍一个花形。一般,花馍数字的多少便表达了亲戚的远近关系。花草、瓜果,各种动物造形,各式各样,百十来种。主要由女方的娘家,舅家,姑、姨或者是其他亲戚,结婚当天送给女方,然后跟随陪嫁送亲带到男方家里,叫做“送饭馍”。娘家要蒸一百个,其他亲戚按关系主次,八十,六十分别不等。男方负责接待客人的,通过花馍多少便知到女方的亲戚关系。
花馍的文化不单纯体现在喜事上。祭祀、丧葬都会用上花馍。丧事的花馍比较简单,一把刀、一根擀面杖、一双筷子就能完成制作。一擀、一切、一折、一叠、筷子一夹,就是一个花馍。所以称做“夹花馍”。丧事时作为献食拜祭亲人。
最具有文化代表性的,最能体现亲戚关系的就是春节的花馍了。春节的花馍看似简单,却意义很重。花形不多,花不繁琐,却能把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捋的清清楚楚。“庹(tuo)馍”(大馍的意思),“油蚌蚌”,“小馍”,“枣花花”,“油轮轮”,“枣山”都春节必备的花馍。“油轮轮”、“枣山”是留给自家,放在供桌上供奉灶王爷用的,“枣花花”是回赠亲戚家的,“庹(tuo)馍”、“油蚌蚌”,“小馍”是走亲戚用的。走那家亲戚拿什么馍是必须有讲究的,那家是“庹(tuo)馍”,那家是“油蚌蚌”不能拿错,负责会是若人生气的事,搞不好亲戚关系会从此断绝来往。过去这是件严格的事,不懂的人会三番五次问别人
“妥馍”,“油蚌蚌”,“小馍”,“小馍”两个,这是一个组合。女的春节回娘家,不管礼行(指糖果糕点)多少,这三种花馍缺一不可。娘家有几家堂亲都是一样的,(比如说叔父、伯父)须以礼相待,称做“庹(tuo)馍盒子”来往。即使娘家没有长辈就是比你小的晚辈,也得如此,这就是娘家的地位大。再就是,如果那家不收你“庹(tuo)馍”,只收你“油蚌蚌”和“小馍”,表示人家不想给你家(有未满十二岁小孩)送灯,但亲戚关系仍然建立,你不能怨人。你家的红白喜事其他事上仍然来往,只是不给孩子送灯。这就是“庹(tuo)馍”的代表性及它的意思。男的如果父母不再去外婆家也是如此,基本同上一样。如果去谁家只拿四个或者两个“小馍”表示亲戚关系已经疏远,在某些事上亲戚之间不再走动,但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还是要来往一下。这就是一个花能代表的意思。
一到农历冬月,一天天春节的脚步将要临近,人们早早淘好麦子,磨好面,就开始张罗着过春节需要的东西。尽管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过了腊月二十后家家就开始蒸馍,那一家都要蒸上几锅准备走亲戚的花馍。接着新年一到,有的从正月初一就开始走亲戚,今天这家,明天那家,直到初十左右该走的亲戚基本走完,又开始送灯。送灯,坠灯鱼是必不可缺少的花馍。看似简单的坠灯鱼,这一送就是十二年,年年如此。送满十二岁,灯算是送完。接着完灯,完灯不只是一个“谷卷”,一对“看灯鸡”大一点的“坠灯鱼”,都是不可少的花馍。
出了正月年就算过完,正月三十这天也叫“年静月满”,在农村也算是一个节日。转眼到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个时节也是有花馍的。谁家有出嫁的女子,年前刚结婚的也叫新媳妇,要给新媳妇送“时节”,送“时节”的花馍叫做“茧”,形似蝌蚪,一头大一头小,一个小蒸馍大。里面包着一颗枣或者一个核桃,数字不等四十、六十、八十,娘家送给女子的婆家。不但送“时节”用,其他家家也蒸大一点的自家吃,至于什么用意不曾知道。
过了二月二瞬间就到了“清明节”,“清明节”也有花馍。“老虎”、“燕子”、“顶门柯衩”、“耔座子”(有些字是方言用别字代替)都是少不了的花馍。这里的“老虎”没有“立老虎”馍那么复杂,花形简单。“老虎”馍家里每人吃一个,吃了生龙活虎不生病。“燕子”绑在“柳竿”上,“老虎”蒸上一个小一点的,也绑在“柳竿”上,还有什么“清明吊纸”一同绑上。家里有小孩的背到肩上,跟随大人到墓地“上坟”,祭祀祖先。“顶门柯衩”家里的男的才可以吃,不管大人小孩,这叫(顶门立户)。“耔座子”经常下地干活的男子要吃,据说吃了犁地不打破铧。
过了清明就该到端午节了。端午节基本同二月二差不多,也是给新婚女子送“时节”。只是花馍形状不同二月二的花馍,一般都是花花草草,瓜瓜果果,多以飞鸟动物为形。娘家也是一百个,同结婚时候的“送饭馍”数字一样,姑姑姨姨其他亲戚按血缘关系远近各送多少数字不等。在端午节前送到姑娘的婆家,过后婆家会一个两个分送给附近的邻里,也叫“打散”。告知乡邻新媳妇的娘家送“时节”了,以便联络邻里之间的感情。
端午节前后麦子开始变黄,蒸上两个大花馍回娘家就该看麦熟了。收完麦子还要看“忙罢”。“看麦熟”和看“忙罢”基本一样,都是两个大花馍和两个“小馍”。“小馍”同春节的“小馍”一样。“忙罢”过后,新媳妇若生了小孩,娘家就要给回赠“锅盔”。(陕西特产锅盔馍,很有名气。)这下中间再没什么节日,就到了八月十五,八月十五还是送“时节”,花馍基本雷同端午节。
一年期间,各时间段的花馍基本上就叙述完了。再就是给老人“拜寿”有花馍”;谁家老过人,过三周年有花馍;乡邻之间谁家结婚,前去“道喜”送四个花馍。过去年代不随礼金,基本都是送东西,能蒸上四个大花馍,更显邻里之间的关系亲切。
花馍不仅联络着错综复杂亲情关系,又记录着每个时令段节日气息的文化。看着复杂的花馍, 但它制作的工具很是简单,一把梳子,一把剪刀,一根针一双筷子,一双灵巧手便可拧捏出大天世界。
制作花馍确实费工费时。就那“谷卷”来说吧,能做这种复杂花馍的人,本身就为数不多,做一个“谷卷”可能要花上一天的时间。过去有些人不会蒸就请人蒸,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人们比较忙,基本上都成了金钱的观念,有人就在市场上需求,会蒸人也就把花馍推向了市场。在我们村上就有两三家花馍店,专加工各种花馍。有需求就有了买卖,花馍成了商品,是商品就要讲求效益,为了追求效益商家就把复杂的花馍做的简单化。即便再简单一天也很难做出两个,再说花馍也不是每天都有人需要。再说小一点的事有些人闲麻烦,也没人愿意过事,部分花馍也没人需求了。就连这乡味浓浓的春节,也已淡之少味。也有些天南地北不归的游子,时间匆匆有些亲戚也懒得去走了,电话拜个年问候一下。现在的年轻人都爱潇洒,没有效益的也没人愿意去学。久而久之,部分花馍已经消失,没人记得起它的形状。
花馍的消失,消失的不仅仅是花馍。它消失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远而疏之,淡而忘之。消失的是一种礼仪,消失的是对先祖的遗忘。消失的是对黄土地钟情与热爱,四季的农耕耙耱早已遗忘。消失的是归而却又止步,想要忘记,却有点淡淡记忆的乡愁。消失的是一段历史,消失在悠悠的长河之中。
作者简介:张向亮,网名,佛,初中毕业,华州区瓜坡镇北沙村,地地道道的农民,以种地为生,平时打打散工。闲时就爱看看诗歌散文。《岁月留彩》特约撰稿人,曾经在 华州之家 栏目发过数次作品。在北沙村,第三届春节联欢会,自编自演快板《赞北沙》首次亮相,得到观众好评和赞赏。
转载来源:岁月留彩
原文作者:张向亮
整理编辑:岁月留彩、华州文史荟萃
相关知识
闻喜花馍与晋南乡土民俗文化
婚礼上的花馍
花馍的调查报告.doc
面塑花馍:蒸出来的艺术品
田寮社区志愿者团建品花馍包饺子
新春走基层丨花馍飘香迎新春 巧手“蒸”出龙年味
食全食美丨面塑花馍:蒸出来的艺术品
巧手做花馍,指尖传非遗
花馍历史及简介.doc
区域文化认同下的晋南豫北花馍研究
网址: 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花馍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265476.html
上一篇: 非遗时光 | 五十载春华秋实 剪 |
下一篇: 【“铁水打花”耀夜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