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因此,第1章和本章的第1节是本节学习的基础。(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新教材中的这些生物知识是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是重新演绎当年科学家探究过程。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养,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说”的一种具体指导,对培养学生的提出假说很有帮助。摩尔根实验证据是验证“类比推理”假说,同时摩尔根实验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这在教材中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晰。(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依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学习该内容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学生应具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应掌握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三)学习该内容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分裂)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②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这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实验证据的收集与分析。三.学情分析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四.教学策略(一)教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分
析讨论、猜想、实验并得出结论。
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二)学的方法
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四.教学策略(一)教的方法四.教学策略(三)教学设计思路1.以“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为第一条主线2.以“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为课堂的第二条线索四.教学策略(三)教学设计思路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类比推理”
用两题公务员录用类比推理题,指出“类比推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思维方式。
1、玫瑰:爱情
A.白色:纯洁
B.风雪:晴朗
C.花朵:蝴蝶D.器官:血液
2、努力:成功
A.生根:发芽B.耕耘:收获
C.城市:乡村D.原告:被告(二)介绍“类比推理”
用光波概念的提出以及开普勒的一句话:“我珍视类比胜过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指出“类比推理”是人们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五.教学流程(一)导入“类比推理”五.教学流程
(三)“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在萨顿假说中的体现过渡:孟德尔在1857年——1865年的8年间通过实验从生物
的性状出发,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科学家们于19
世纪80年代从细胞水平利用显微镜观察弄清了染色体
的行为和数量变化。那么,基因到底在哪里呢?问题情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变化。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请同学研究上述行为,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探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①第一种方案: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②第二种方案:若学生遇到的困难太大,即采用第二种方案。由教师引导寻找相似属性。五.教学流程(三)“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在萨顿假说中的五.教学流程
(三)“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在萨顿假说中的体现
同桌两位同学,A同学画出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1
产生配子的图解”,B同学画
出“减数分裂示意图”。五.教学流程(三)“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在萨顿假说中的体现
(四)萨顿假说的验证——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过渡:假说毕竟是假说,它的正确与否还需要证据
在上述活动中,实际就是20世纪初摩尔根和他的助手进行假说演绎的过程。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五.教学流程
(四)萨顿假说的验证——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五.教学流程(五)类比推理的运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用小结作过渡:问题情景:请学生用“基因在染色体上”来解释孟德尔的
遗传规律。同桌两位同学:B同学在F1产生配子的图中画出染色体。A同学在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图中画出基因。五.教学流程
(五)类比推理的运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五.教学流程五.教学流程
(六)小试牛刀――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实际问题1、人的染色体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第1号~第22号是常染色体,第23号是性染色体。现在已经发现第13号、第18号或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婴儿,都表现出严重的病症。据不完全调查,现在还未发现其他常染色体多1条(或几条)的婴儿。请你试着作出一些可能的解释。2、A、DNA位于染色体上:
细胞分裂时,DNA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B、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你能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的关系吗?五.教学流程(六)小试牛刀――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实际问题五.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材料:果蝇
2.对果蝇杂交实验结果的解释
3.基因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五.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虽然是必修内容,但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又有较多理科思维的探究活动。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六.教学反思本节内容虽然是必修内容,但由于涉及的知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因此,第1章和本章的第1节是本节学习的基础。(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新教材中的这些生物知识是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是重新演绎当年科学家探究过程。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养,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说”的一种具体指导,对培养学生的提出假说很有帮助。摩尔根实验证据是验证“类比推理”假说,同时摩尔根实验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这在教材中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晰。(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依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学习该内容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学生应具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应掌握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三)学习该内容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分裂)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②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这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实验证据的收集与分析。三.学情分析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四.教学策略(一)教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分
析讨论、猜想、实验并得出结论。
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二)学的方法
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四.教学策略(一)教的方法四.教学策略(三)教学设计思路1.以“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为第一条主线2.以“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为课堂的第二条线索四.教学策略(三)教学设计思路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类比推理”
用两题公务员录用类比推理题,指出“类比推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思维方式。
1、玫瑰:爱情
A.白色:纯洁
B.风雪:晴朗
C.花朵:蝴蝶D.器官:血液
2、努力:成功
A.生根:发芽B.耕耘:收获
C.城市:乡村D.原告:被告(二)介绍“类比推理”
用光波概念的提出以及开普勒的一句话:“我珍视类比胜过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指出“类比推理”是人们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五.教学流程(一)导入“类比推理”五.教学流程
(三)“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在萨顿假说中的体现过渡:孟德尔在1857年——1865年的8年间通过实验从生物
的性状出发,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科学家们于19
世纪80年代从细胞水平利用显微镜观察弄清了染色体
的行为和数量变化。那么,基因到底在哪里呢?问题情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变化。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请同学研究上述行为,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探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①第一种方案: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②第二种方案:若学生遇到的困难太大,即采用第二种方案。由教师引导寻找相似属性。五.教学流程(三)“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在萨顿假说中的五.教学流程
(三)“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在萨顿假说中的体现
同桌两位同学,A同学画出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1
产生配子的图解”,B同学画
出“减数分裂示意图”。五.教学流程(三)“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在萨顿假说中的体现
(四)萨顿假说的验证——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过渡:假说毕竟是假说,它的正确与否还需要证据
在上述活动中,实际就是20世纪初摩尔根和他的助手进行假说演绎的过程。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五.教学流程
(四)萨顿假说的验证——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五.教学流程(五)类比推理的运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用小结作过渡:问题情景:请学生用“基因在染色体上”来解释孟德尔的
遗传规律。同桌两位同学:B同学在F1产生配子的图中画出染色体。A同学在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图中画出基因。五.教学流程
(五)类比推理的运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五.教学流程五.教学流程
(六)小试牛刀――
相关知识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3节 基因工程的应用评课ppt课件
植物遗传学课件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3章 基因工程第2节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集体备课ppt课件
如图是某一年生自花传粉植物(2n=10)的某些基因在亲本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该种植物的高度由两对等位基因 F、f,G、g共同决定,显性基因具有增高效应,且增高效应都相同,还可以累
说课比赛细则及评分标准
花发育分子生物学课件.ppt
野生型果蝇眼形是圆眼.遗传学家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用野生型圆眼雌蝇与棒眼雄蝇作为亲本杂交.F1全为圆眼,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中圆眼=87:32.请参考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回答:(1)欲探究控制果蝇眼形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作出的假设有3种.遗传学家认为控制 眼形的基因不会位于Y染色体Ⅲ区段上.其判断依据是若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Ⅲ区�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生物繁殖新技术课件1.ppt
《第6课 花的变化》PPT课件(江苏省县级优课).ppt
《第4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PT课件(陕西省县级优课).ppt
网址: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课件1.ppt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14736.html
上一篇: 富锌植物的富锌能力、机制及遗传学 |
下一篇: 广东省湛江市二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