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基于叶绿体DNA非编码序列的滇牡丹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基于叶绿体DNA非编码序列的滇牡丹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为芍药科(Paeoniace)芍药属(Peoria)牡丹组(sect.Mouton DC)植物,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为芍药属分布最南的牡丹组植物,在芍药属的起源、演化和地理分布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滇牡丹分布区内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差异明显、生态环境多样,其形态性状极为多样化,遗传多样性水平极高,特别是花瓣的颜色繁多而艳丽,从白色、黄色、浅红色、深红色到紫黑色的花瓣全有,拥有传统牡丹栽培品种中少有的黄色和紫红色花系的色素合成代谢功能基因资源,其中的黄色花除了西南山地的滇牡丹和大花黄牡丹以外的同属物种中尚未发现,是栽培牡丹选育黄色花系和紫色花系新品种的重要亲本来源。本研究为探索滇牡丹系统发育地理模式,选取了云南和川西南地区滇牡丹的21个野生群体共计65个个体为实验材料,对叶绿体基因非编码区的psbA-trnH序列PCR进行扩增和测序,使用DnaSP分析其序列变异获得单倍型数量和类型,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标,使用MEGA软件构建滇牡丹群体间的系统进化树以及滇牡丹群体与其他物种间的系统进化树,软件Network 5构建滇牡丹单倍型网络图,以评估滇牡丹的遗传多样性和不同地理居群的遗传结构,为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其珍贵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滇牡丹不同居群在叶绿体DNA间隔区序列存在较多的变异位点和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显示了滇牡丹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2)滇牡丹的变异性主要源于不同居群之间,同一居群内变异较小,显示滇牡丹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非常明显。(3)聚类分析显示滇牡丹所有单倍型形成了两个单源群,与不同物种间的聚类分析结果支持洪德元将滇牡丹归并为一个种的主张。(4)滇西北的德钦和香格里拉应是滇牡丹的起源中心。基于叶绿体psbA-trnH序列的DNA测序分子标记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滇牡丹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 (共61页)

相关知识

蕨类植物叶绿体rps12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
武汉植物园完成城口桤叶树叶绿体基因组的解析
科学家在蔷薇科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研究中取得进展
基于通用DNA条形码序列的黄精属药用植物分子鉴定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变异位点的百合属(百合科)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鉴定新方法
百合属的比较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叶绿体基因组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
DNA分子标记在花卉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454FLX高通量技术的菊花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研究
基于微卫星和线粒体DNA分子标记的西花蓟马入侵遗传学的研究

网址: 基于叶绿体DNA非编码序列的滇牡丹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3208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基于ITS和matK基因对牡丹组
下一篇: 植物所揭开传统牡丹品种来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