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农业一直是一个国家发展繁荣的基础,在土地上勤勤恳恳耕种的历代百姓们也一直是受人尊重的群体。老百姓们不仅用双手来撒种、锄草、收粮~他们还有双手塑造出多彩多姿的生活艺术品。例如我们常见的“皮影、剪纸、糖人、面人”等一系列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艺术。不过今天要跟大家在这里分享的这款民间艺术品叫做“花馍”,它既能看又能吃,经常出现在重大的节日和传统习俗里。
馍作为一种面食是北方的叫法,在南方等地多被称之为“馒头”。所以呢,花馍这种民间艺术品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它是一种以馍为基础,在其上用面制成各种花鸟、动物或者吉祥的图案,再赋上鲜艳的色彩。整体上看起来个头大、造型逼真,颜色亮眼。
作为民间艺术品,当前在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内许多地区在祭拜仪式、庆祝传统节日以及婚俗丧礼中都会使用花馍,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从馒头到花馍
《事物绀珠》中记载“秦昭王作蒸饼”,另外萧子显在《齐书》中说到“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所谓的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而这里提到的用面发酵起饼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馒头。
晋朝束晰的《饼赋》中写到:“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意思是初春阴阳相交之际,用馒头来祭祀祈祷这一年的风调雨顺。而且当时的馒头都是有陷料的。在晋朝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古人将馒头也称之为饼,正如《集韵》中写的“馒头,饼也”。
进入唐代以后馒头的个头开始变小,在称谓上有“玉注和灌浆”的叫法,这一点在《汇苑详注》中就可查询到。宋代馒头不再仅仅是祭供时候的用品,它成为了人们日常食用的点心,因为其中有馅料所以这时的馒头又被称为“包子”。宋代《燕翼诒谋录》中记载“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还注有:“即馒头别名。唐宋以后,馒头就开始分为有馅和无馅《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
到了元代馒头的制作就比较常见了,在当时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书中就详细的记载了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口味的馒头。可见此时馒头已普遍存在,而且制作方法也较为成熟。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馒头始终都具有祭供的社会功能,明代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宁、上元二县供面二十担,祭毕送工部匠人为饭”。等到清代的时候馒头开始出现称谓上的分别,北方将无馅者称为馒头,反之则为包子;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
时至今日,馒头和包子已经分属为两种食物,馒头的叫法则在南方一直使用,北方有的地区则将馒头也称之“馍”。关于馍的叫法还有一个小的典故,古人认为太阳落山的地方在甘肃一代因而尧帝派遣和仲居住在甘肃,负责每天礼送太阳下山。“太阳下山”就是“莫”久而久之这一带的居民也便将馒头称之为“馍”。
而“花馍”可以说是馍的一种民间艺术衍生品,例如山西运城的闻喜花馍,始于明清时期,它以馍为基础,根据现实与想象制作出造型并染上各种鲜艳的颜色。花馍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等北方黄河流域,这些地区是我国早期农业种植小麦的起源地,而且对面食的研究有着独特的感情。流传至今花馍已经有了千年以上的发展历史了,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在这些地方都能看到花馍的身影。
取材、造型与用色展现出民间百姓的朴素之美
花馍满足了人们物质需求之外的精神需求,在整体的制作工艺上也时刻体现着民间老百姓的朴素精神。花馍的制作原材料也是日常所见之物以面粉为基础,搭配上红豆、红枣等农作物。我们所见到的动物、花鸟或者文字便是用擀面杖、小锥子、剪刀等家用物品制作出来的。
出自劳动人民之手的花馍在造型上,手法精细,质朴大方具有很强烈的写实型。年年有鱼、喜结连理、寿比南山等寓意美好的事物都是花馍常用的造型。常见的花馍看起很厚实,内容表达很突出,事实上一方面表达出农业丰收的结果,另一方借用各种朴实的造型表达出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颜色方面,因为馍本身为素色,除了红豆、红枣等这些本身带有颜色的原材料外。为了彰显精神,花馍还有一道上色的工艺。经常用到的颜色为“红、黄、绿”,这三种颜色不仅色彩突出而且具有不同的寓意,红象征日子红红火火,黄色象征着庄稼的丰收,绿色则是大地的象征。各种逼真的造型上染上这三种颜色,能够让花馍看起来更具有生命力。
也正是因为这些质朴的造型与美好寓意,花馍才能够在民间一直不断的传承与创新。
彰显儒家文化的花馍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文化流派,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源泉。其历经千年一直倡导“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勇恕”的文化意义一直是人们不断学习的内容。花馍作为一种源自老百姓之手的民间艺术,其在内涵方面也自然少不了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以礼为先
礼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不仅指的是日常与人交往时代的礼仪,更敬重的是出自血缘关系上的礼制。以一种礼仪来体现不同辈分及族门之间的差别,而民间文化也受到了这种礼制的深远影响。以山西平阳的花馍的为例,该地区的花馍经常会用到婚礼、丧礼、寿礼等场合,而在这些场合中花馍的大小、多少以及摆放的先后顺序,都是按照当地的血缘亲疏关系来定的。通过花馍,不仅可以看到其他人与主家彼此之间的血亲远近,还可以对传统文化中重视血缘亲疏的礼仪起到强调和教化的作用。
敬宗重祖
馒头早期扮演的就是祭祖的角色,而花馍也同样传承了这种社会功能。自古以来,祭祖都是国家大事,从早期的祭拜天地、发展到后来的祭拜先祖,都体现着人们对祖先的敬重。通过祭拜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对先祖们的怀念,另一方面是为了祈求先辈们对自己的庇护。花馍作为一种民间之物,自然而然的也继承了这种祭拜的习俗。一年之中,每至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与祭拜先祖有关节日时,陕西、山西两地的老百姓们就会在家中摆放上花馍,以此来传承敬宗重祖的习俗。
吉为要意
在儒家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理中,凡事都要追求一个“吉”字,可以理解为祈求事情能有一个好的结果。陕西的合阳花馍在全国也是久负盛名,在当地结婚时会摆上带有娃娃造型的花馍,寓意新婚夫妻早生贵子;有孩子做满月的则会送上带有老虎图案的花馍,一方面寓意孩子将来能够虎虎生威,另一个方面也希望老虎能够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如果有老人做寿,当然得送上带有寿桃或者寿字的花馍,寓意老者能够寿比南山。人们的内心都是希望事物能够达到美好的结果,而这种美好的寓意便通过亲手制作出来的“花馍”来表达。
历史悠久、质朴精美、寓意吉祥的花馍,承载的是广大劳动者们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今,花馍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而且还成为了一部分老百姓的成功致富路。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面塑花馍:蒸出来的艺术品
苏三美的花馍艺术世界
食全食美丨面塑花馍:蒸出来的艺术品
【欢乐中国年】 花馍剪纸添年味 传承民俗迎新春
【龙年说龙】 巧手传承文化 花馍传递祝福
“互联网+”时代面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新春走基层丨花馍飘香迎新春 巧手“蒸”出龙年味
传承非遗,从我做起——建筑工程学院师生赴“花馍”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参观学习
5代人薪火相传让面团变成艺术品
乡村振兴|花馍做出新花样 花庄子日子像朵花
网址: “花馍”从食物到艺术品,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老百姓智慧的肯定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41029.html
上一篇: 中国的花文化 |
下一篇: 新华全媒+|“原本空荡荡的市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