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某同学用浸过石蕊试液的干燥小纸花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把干燥的小花直接放到干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无现象产生。说明 。
实验二:用水喷湿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如图示)
可观察到的现象 ,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回答】
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紫*石蕊变* 喷水后的小花变成红* CO2+H2O==H2CO3
知识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题*:填空题
查看回答
相关问题
1.
一定量的盐*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气的总量,可向盐*中加入适量的
①NaOH固体 ②KNO3溶液 ③硫*钾溶液 ④CH3COONa固体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
题*:选择题
2.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1,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5个电子,则该元素原子核的中子数是 。
知识点:原子的结构
题*:填空题
3.
为了除去空气中的氧气而不增加其他气体的量,某同学采用燃烧法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下列物质中最适宜选用的是…………………………………………………( ▲ )
A、铁丝 B、木炭 C、蜡烛 D、红*
知识点:氧气
题*:选择题
4.
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t1 ℃时的a、b的饱和溶液升温,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
B.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
C.使b物质结晶的最好方法是蒸发溶剂
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知识点:溶液单元测试
题*:选择题
相关知识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依图所示.水圈与二氧化碳能建立起循环.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那么在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就这一问题.某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提出假设]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设计实验](1)小雨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他认为.若紫色石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1)SO2和NO2都能溶于雨水形成酸雨而破坏环境.为减少酸雨的产生.有下列措施:①少用煤作燃料,②把工厂的烟囱建高,③在酸化的土壤中加水,④燃料脱硫,⑤开发新能源.其中有效的措施是 .(2)已知SO2能溶于水生成亚硫酸:SO2+ H2O= H2SO3.亚硫酸的性质与碳酸相似.为了探究S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现有三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请完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化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1)图A所示实验中.紫色干花最终变红.原因是H2O+CO2=H2CO3,(2)图B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CO2的一条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和化学性质不助燃也不可燃,(3)图C所示实验中.经密封振荡后观察到的软塑料瓶变瘪.请写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简易灭火器。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同学们欲对反应后瓶中残留废液中溶质
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兆同学建议,可以用澄清石灰水鉴定一下气体的成分是不是二氧化碳,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某同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氧化铜中含有氧元素.并测定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实验装置如下图.(1)实验前要先进行的操作是 (2)实验中看到盛放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出现的现象是 原因是 (3)实验中通入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N2.说出不用空气的理由:① ,② ,实验中也不能用潮湿的氮气的原因是: .(4)如用4克氧化铜与碳充分反应.测得石灰水增重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化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1)上述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关的是:B,(2)图A所示实验中.紫色干花最终会变红.原因是:H2O+CO2=H2CO3,(3)图B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4)图C所示实验中.经振荡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①③.①软塑料瓶变瘪 ②瓶内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③瓶内澄清石灰水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小花同学发现自己的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的铜锈。为了弄清铜绿的组成和铜生锈生成铜绿的条件,小花与她们的化学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效果分析】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山东省县级优课).docx
网址: 某同学用浸过石蕊试液的干燥小纸花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一:把干燥的小花直接放到干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无现象产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98810.html
上一篇: 正确认识二氧化碳培养箱的基本原理 |
下一篇: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的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