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植物学-纪念四位伟大的植物学家
科学之路向来陡峭坎坷,但一代代女科学家从不言弃,她们突破传统突破桎梏证明自己,赢得世界的尊重。本文介绍了四位非凡的女性植物学家,她们以智慧、才华和毅力,在植物学研究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她们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和照亮着后来者,也树立了追求梦想、成就自我、造福人类的榜样。我们同时也呼吁世界摒弃固有的偏见,为女性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开放、支持的环境,使她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科学进步和人类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阿特里克斯.波特的兔子与真菌
有多少人喜欢彼得兔,就有多少人喜欢其创作者阿特里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1866-1943)。因为《彼得兔的故事》,波特名列“世界上最畅销童书作家”和“最受喜爱的童书作家”。其实早在彼得兔之前,波特就已经是一位博物学家了。1866年波特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她自幼热爱动物和植物,沉醉于漫步自然、观察与写生。
波特首次绘制真菌是在1887年,有两幅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至今仍然存世。她对真菌的认真研究始于1892年,在与知识渊博的苏格兰业余博物学家查尔斯·麦金托什的一次真菌讨论之后,年轻的波特对真菌学萌发出浓厚的热情,之后的十几年里,波特绘制了数百幅详细、准确的真菌图像。她在显微镜下研究真菌如何繁殖,并开始撰写关于发芽真菌孢子的论文。
1897年,波特向伦敦林奈学会(当时英国生物分类学的最高研究机构)递交了一篇关于真菌繁殖的论文《关于伞菌孢子的萌发》,然而论文并未获得发表。一种说法表明科学院的绅士们很可能根本没读过她的论文就否决了她的理论。不过学会的手写记录显示,波特的论文(编号2978)于1897年4月1日“被阅读和讨论”。但需要考虑的是,当时伦敦林奈学会的政策不允许女性参与讨论,这使得波特失去表达自己观点和回答质询的机会。那个时代的女性在科学之路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而100年后,林奈学会正式发表声明,为当年在处理她的论文问题上的性别歧视道歉。
波特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受挫之后,决定为自己的才华找到另外的用武之地——童话绘本创作。从1902年《兔子彼得的故事》到1913年《小猪布朗德》是她的绘本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11年内出版了20多本绘本。由于之前作为自然学者的训练,她的幻想深深地扎根于事实——她以一种科学的精确度描绘故事里的动物、植物、花园和树林。
晚年的波特过着简朴的农耕生活,她与丈夫在湖区的农场里劳作,致力于湖区的自然保护工作。1943年12月22日,波特逝世,享年77岁。她将4000英亩的土地、15座农场及若干名下小湖都捐给国家名胜古迹信托。波特也留下了重要的科学遗产,她的真菌科学绘画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充分展现了她作为植物学艺术家的天赋。这些绘画被阿米特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图书馆收藏。其中的60幅绘画被英国真菌志收录,至今仍是真菌鉴定的实践工具。
特立独行的植物猎人 玛丽亚∙格雷厄姆
1825年1月30日,玛丽亚·格雷厄姆(Maria Graham,1785-1842)从巴西里约热内卢给著名的英国植物学家威廉∙杰克逊∙胡克爵士写信。格雷厄姆谈论植物学问题:里约热内卢干燥植物的各种困难;植物的多汁部分无法很好地压制,气候不适宜,发霉和昆虫等问题。然而,她也取得了一些成功,她已经寄给胡克22种蕨类植物,这些植物都生长在她的小屋和科尔科瓦多山之间。对于无法干燥的植物,她则非常仔细地将其绘制出来寄给胡克。玛丽亚在信中描述她对植物学的热情“我非常非常喜欢植物,为了它们,我不怕泥脚和破衣服。”(原文为“I am very very fond of plants & scruple neither muddy feet nor torn clothes for their sake”)。
十七到十九世纪的欧洲,有一批探险家和园艺工作者在全世界收集标本、活体与种子等植物资源,他们被称为植物猎人(Plant Hunter)。植物猎人经常深入偏远、甚至人迹罕至的地方,面临气候、疾病、交通、战争和强盗的威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探险和野外工作被视为男性的特征和英雄主义,而对女性来说是危险和不适当的,女性更适合在家中从事家庭生活和养育子女,而不是在野外进行探险和收集植物标本。然而,玛丽亚突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她的足迹遍布遍布印度、斯里兰卡、中国、智利、巴西、秘鲁和夏威夷,每到一处玛丽亚都细心地留意当地的植物和人们的生活。玛丽亚没有受过系统的植物学训练,她的植物学探索全凭爱好和自己钻研,但是她往往能看到植物学家所忽视的地方。玛丽亚在描述植物时注意结合本地原住民的植物知识,记录植物的用途、繁殖与种植方式。丘园中收藏了玛丽亚从南美寄回和带回的几百个植物标本。
1822年11月19日,智利瓦尔帕莱索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地震,玛丽亚亲身经历了这场地震。在金特罗,她观察到了地震期间纳斯卡构造板块向南美板块下方的俯冲迹象:海岸线从南到北被抬升了100英里,古老的海床得以显露。玛丽亚将她的观察和分析写成了一篇名为《智利最近地震影响的一些观察》的报道,并在《地质学会学报》上发表了这篇文章,成为该学会刊物上第一位发表科学报告的女性。玛丽亚的观察为当时的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爵士提出了地震可以引起大地水平面提升的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然而,1834年,英国地理学家乔治·贝拉斯·格里诺在反驳莱尔爵士的《地质学原理》时,攻击玛丽亚的叙述不可靠,因为她的叙述没有得到周围海军官员和自然科学家的证明。他毫无自觉地表露了对女性从事科学观察的轻蔑:“最好还是信赖男性见证者提供的对所发生景象的直白描述,而不需要无知、可怕、夸张所善于的过度渲染。”面对此种攻击,玛丽亚勇敢地做出了回击,致信地质学会主席和会员,辩驳格里诺的质疑和攻击。
玛丽亚不仅是一位植物学家和博物学家,她还广泛涉猎自然史和艺术史。她出版的旅行日志成为了当时人们,尤其是女性了解异域文化的窗口;她为儿童撰写了历史书,翻译了《法国在西班牙的战争》,并著有《西班牙简史》;她的艺术作品被众多博物馆收藏并展出;同时,她还是一位坚定的废奴者。玛丽亚以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才学、游历世界的经历和著作,确立自己作为一名独立女性的身份。
冬青女士,胡秀英
在植物学界,胡秀英被亲切地称为“冬青女士”。全球四百多种冬青中,有三百多种是由胡秀英命名的。她在1908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的一个农家,青年时期考入了南京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初期主修化学和物理学,后来转向生物学领域深造。成年后,她跨海前往美国,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她专注于中国冬青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成为当时美国唯一专注于这一领域的中国植物学家。她的研究使她在国际植物学界赢得了“HollyHu”的称号(Holly为冬青的英文名),同时也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的首位华人女博士。
她与冬青科植物的不解之缘始于1940年,当时她带领学生前往四川九峰山考察铜矿工业。在铜矿附近,她发现了一种美丽的植物,绿叶红果,误以为是圣诞节装饰用的冬青。经过三个月的深入考察和研究,她终于确认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冬青科植物,即Ilex Chinensis。这一发现激发了她对冬青科植物研究的浓厚兴趣。
1968年,胡秀英应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担任讲师,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教授普通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并进行野外采集考察。尽管当时已年过花甲,她仍积极进行野外工作,采集了超过2.4万份标本。在香港,她还开始了《香港植物志》的撰写工作。
1975年退休后,胡秀英频繁回到内地讲学和访问,尤其是深圳,由于其与香港的地理接近。她还担任了仙湖植物园的顾问,对植物园的建设和研究工作进展给予了大量的关心和指导。2004年7月,她将自己在哈佛大学半个世纪的研究资料捐赠给仙湖植物园,包括藏书、单行本、手稿、笔记、卡片等。
2012年5月22日,胡秀英博士结束了她充实而圆满的一生。在她逝世后,学生们在仙湖植物园、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分别种植了冬青树,并在树下撒上她的骨灰,以此纪念她跨越一个世纪的贡献。今天,仙湖植物园的铁冬青仍然生长茁壮,枝叶繁茂,四季常青,见证了胡秀英对植物学界的巨大贡献。
星河荣耀:何廷农与刘尚武的科学征途
何廷农先生和刘尚武先生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两位先生是夫妻,都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工作。自青年时代他们就开始骑马考察和采集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足迹覆盖了青藏高原和西南山地。
基于几十年的野外考察和案头研究工作,他们发表了30多个来自中国西部高山地区的新种,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中国植物志》中有关獐牙菜属等类群的分类学处理。之后,又花了近30年的时间编著獐牙菜属的专著,于2015年出版 A Worldwide Monograph of Swertia and Its Allies(中文名《獐牙菜属和近缘属的世界性分类》)。
这本书是两位作者50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查阅了世界上主要标本馆馆藏的上万份标本,总结了獐牙菜属形态学、胚胎学、孢粉、细胞学、分布和分子系统发育学的文献资料,各部分都有两位学者的独立研究。在分类处理上共涉及168种、35变种或亚种(何廷农先生命名的獐牙菜属名称共有35种)。书中近1/4的篇幅记载了每种獐牙菜的学名、主要文献引证、形态特征描述、产地、生境及世界分布。在分类处理中有42幅线描图,书后附录了所查阅的标本,提供了按种、国家、采集人、采集号的索引,在书末还附有15页的物种照片。对于一个庞大植物类群的世界性分类修订,国内分类学的同行中鲜有后继者。虽然这本书出版已好几年了,该书仍是世界獐牙菜属植物分类学研究的最权威资料。
两位先生如今已经离世,他们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青藏高原地区植物的奥秘,追寻科学真理,可谓一生都奉献给了学术之林。我们永远怀念令人敬佩的植物学先辈,他们的科学精神继续鼓舞着后来者。
注:这一小节选自曹倩,高庆波. 世界屋脊花园里的獐牙菜. In周华坤. 科学家眼中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参考文献
https://www.linnean.org/the-society/history-of-science/beatrix-potter-the-tale-of-the-linnean-society 陈赛,彼得兔与作者波特小姐. 中信出版集团 ∙ 翻书党.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14322,2018-03-02 https://www.themarginalian.org/2015/07/28/beatrix-potter-a-life-in-nature-botany-mycology-fungi/ 【加】安·希黛儿. 译者: 姜虹.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山水诗意,https://mp.weixin.qq.com/s/rpsFddmTVT3MX8JCOMn-RQ https://www.kew.org/read-and-watch/digitising-the-directors-correspondence Female naturalists and the patterns of suppression of women scientists in history: the example of Maria Sibylla Merian and her contributions about useful plants Fernanda Mariath & Leopoldo C. Baratto https://ethnobiomed.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02-023-00589-1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大树之歌,百岁老人的仙湖情 《胡秀英 “百草婆婆”一生情系中国植物》,南方都市报,2006-08-02. 香港中文大学网站胡秀英专页 曹倩,高庆波. 世界屋脊花园里的獐牙菜. In周华坤. 科学家眼中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图片来源
图1-3:https://www.themarginalian.org/2015/07/28/beatrix-potter-a-life-in-nature-botany-mycology-fungi/
图4:https://www.memoriachilena.gob.cl/602/w3-article-3603.html
图5:https://www.scielo.br/j/abb/a/PQv6p6Vy6xXWp9hq4CWtnJr/
图6:https://www.vam.ac.uk/blog/museum-of-childhood/maria-graham-trailblazer-and-peepshow-maker
图7: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98-575613.html
图8:https://www.cvh.ac.cn/spms/detail.php?id=ed632f8c
图9:https://www.sohu.com/a/397072344_643303
图10:肖洒 先生
图1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技处
图12:https://www.cvh.ac.cn/spms/detail.php?id=ec64876d
相关知识
女性与植物学的一场对话
安·希黛儿谈《花神的女儿》:女性与植物学的探究之旅
专访︱安·希黛儿谈《花神的女儿》:女性与植物学的探究之旅
新书架|《花神的女儿》:150年前英国女性是如何冲破偏见进行植物学研究的?
植物学对话
花神女儿们的爱与哀愁——植物学中女性主义的局限
女性化的植物学
西方绘画史中女性艺术家与花的双重身份
从《花神的女儿》一窥植物学文化中的傲慢与偏见
科学还分性别吗?读一读150年前女性植物学家的故事,你就懂了
网址: 女性与植物学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72780.html
上一篇: 药用植物学要点分析.ppt |
下一篇: 抖音《十万个为什么》短视频上新 |